名著选读教学中的“原著意识”

2016-05-30 07:20:43管仁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卡西巴黎圣母院一滴水

名著节选片段的讲授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学习名著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典作品,另一方面能够带领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阅读方法。但是光靠课本中节选片段去梳理清楚故事情节和理解人物形象,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难度的,所以具有“原著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教师而言。本文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从教学流程、教学形式和课后延伸三方面,提出名著教学中应当具有的“原著意识”。

苏教版高中课本中选取经典名著片段作为教学篇目的不在少数。必修二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边城>节选》;必修三中《史记》、《庄子》和《墨子》中的一些篇目;必修四中《<雷雨>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节选》;必修五中《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笔者在实习期间正逢指导老师张老师讲授《巴黎圣母院》的节选篇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在学习其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形成文字供大家评阅。

一、完整的教学流程

教材当中选取的一些中外名著都堪称经典,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特别是在应试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学习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名著名篇的选取可以让学生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还可以相互之间交换不同的阅读体验,俗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的集体阅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有更多的触发点,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体验。

当然,作为教学内容的名著节选片段最基本的还是扮演着语文教学内容的角色,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该有完整的教学步骤(或流程)。张老师在教授该篇目的时候就流程来说中规中矩,即复习旧课、开始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在这中规中矩中也不乏一些值得学习的亮点。

第一,解题过程中,张教师将题目分解成三部分:“一滴水”、“一滴眼泪”、“换”。由“一滴水”中的“水”给学生明确了“卡西莫多喝的水”和“爱斯梅拉达送的水”,帮助学生明确节选片段的主要人物: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再者“一滴眼泪”,学生都清楚是卡西莫多的眼泪,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卡西莫多流的泪是什么泪?这泪里面包含了什么?”,该问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学生去对文选内容做一个概括和进一步理解,至少是在仔细阅读文本、把握主要情节之后方可答出。并且,这“眼泪”中包含的“感激”、“自责”、“悔恨”、“开心”、“觉醒”是对卡西莫多情感的层层深化才能体味完全的。而对于学生无法生发到的点,教师选择带着学生回到文本当中去寻找具体的语句,再来慢慢品味,引导学生去感受卡西莫多眼泪中的内涵。该教师将节选片段从名著的角度转换成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这是值得称赞的和可取的。最后的“换”字,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充分地尊重了原文内容,不仅仅拘泥于现在我们普遍认可的译本。教师在明确了“换”字用的不准确的情况之后,一方面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择“一滴眼泪”和“一滴水”之间的连接词,另一方面教师给出了原著当中作者的原标题“A drop of tear for a drop of water”,让学生们就这个“for”的用法和文选内容来考虑,此处的“for”翻译为“换”是否合适,不合适的话应该用哪个词。笔者觉得张老师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名著节选的教学一方面要考虑节选片段和名著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节选片段的题目有时候是教科书编者自己添加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稍加考虑题目的选取和内容的匹配度,这样让学生讨论题目取名的优劣性才有意义。古语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非只是填鸭、灌溉,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不会变通。特别是在教授名著片段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原著意识,需要自己先行回归名著,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才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部分,同时让学生对整个作品也有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第二,在文本的具体解读当中,该教师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让学生自行填充。

人物 卡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

小说三要素 情节 以泪报德

以德报怨

环境 冷漠、麻木不仁、愚昧无知

(社会环境——围观群众)

在具体的填充过程中,张老师依然是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具体的语句,特别对围观群众的形象把握上,让学生从语句当中概括得出。可见,阅读教学中万万不可脱离文本,而且在小说人物分析当中,文本内容的具体语句和情节的选择都是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主体思想的基本材料。

二、多样的教学形式

名著选读片段教学的教学方式需要多样化,也应该多样化。

以本篇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节选片段的细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明朗化,但是针对人物形象的深层理解以及作者表达的主体思想的准确把握,笔者认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方式一,带领学生进行扩充性阅读。节选的片段一定是经典当中更值得阅读的一段,但是仅仅阅读节选部分,笔者认为对于人物的把握、情节的感知还是有所欠缺。如果像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一样,设置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认真的投入到原著的阅读当中去,这既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名著经典的时间,又能帮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进一步去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和抓住作者的主题内涵。而且学生在阅读时对有关文本的交流也能给彼此提供一些思考的生发点,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方式二,观看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好的东西要被别人记住可以有多种形式,有文字记录的、有影像资料的。学习该篇课文时,笔者的指导老师花了两节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版的《巴黎圣母院》,通过影片中演员的台词、动作和神情,让学生对人物的感知由平面的文字转换成屏幕中动态的演员,使学生脑海当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具象化、更加丰富。

可见,适当的变化教学方式,一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大概就是个意思了。

三、恰当的课后延伸

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给学生配备了《导学案》,每一篇都从教学目标到课后练习,再到资料链接都安排的有条有理,既能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又可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在本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导学案”中,学校设置了“课后练习”和“资料链接”两部分。“课后练习”中有关于本课的巩固练习,还有类似文本《<基督山伯爵>节选》的文本研读练习;在“资料链接”中,有“走进作家”——关于雨果的基本介绍、“《巴黎圣母院》简介”——关于整篇著作的情节概述、“美丑对照原则”——作者在文本叙述当中运用的写作手法。这些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在最初预习时对原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给学生学习文本之后提供了补充。

小说类文本,人物分析和情节把握是两个关键环节,所以教师不要仅仅告诉他们这个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里面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而是要提供一些评述性的文章,让学生在赏析别人的评析之后,学会自己分析人物,特别是学会结合文本来分析。必修四配套的教参当中,就有一些学者对于《巴黎圣母院》的评析:管震湖的《<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李万钧的《<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是可以当戏剧看的》、陈敬容的《<巴黎圣母院>评介》,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评析文印给学生,让学生在别人的评述中去把握整篇名著,也可以在评述中学习到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名著选读教学的“原著意识”,既是要求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也是提醒教师选读不仅仅是带着学生读节选部分,有时间还要投入到原著中去进行整体的阅读,将名著选读教的“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廖蔚芬.突破“导”字是关键——名著导读“五步教学法”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3).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雨果著、李玉民译.巴黎圣母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5]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必修4)[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

(管仁娟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

猜你喜欢
卡西巴黎圣母院一滴水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4:42
请珍惜每一滴水
珍惜呵护生命中的每一滴水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48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少儿美术(2020年10期)2020-11-05 09:01:22
我是山上一滴水
一滴水
江河文学(2020年6期)2020-01-04 07:06:37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斗牛士之死
知识窗(2014年10期)2014-12-08 02:33:30
斗牛士之死
意林(2014年22期)2014-05-14 16: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