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士州
穿行于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一道彩虹悄然而至,它既饱览着名山大川的秀色,又融“科技”为一体,这就是2015年6月底运营,被誉为中国“最美高铁”的“合福”铁路。
高铁的前世今生
也许你对“铁路”并不陌生,它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自十九世纪诞生以来,承载着陆地上主要的运输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汽车业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相继形成。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火车的正常时速已达150千米/小时,到了六十年代,日本开创了高铁新干线的先河,使火车的时速超出200千米/小时,最高时速可达300千米/小时,“高铁”一词应运而生。所谓“高铁”,就是通过铁路改造,使得它的运行速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一般情况下时速不低于200千米/小时。不久,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出现高铁并开始运营,当时人们称作“高速轮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此项技术才被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运用。
高铁的自然美
被誉为中国“最美高铁”的“合福”铁路,全长虽然只有短短的808千米,但它途经五个世界自然保护区、两个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三个世界文化遗产、四个世界地质公园。它从安徽省合肥市出发至福建省福州市,途经安徽、江西、福建三省,跨越1290米的铜陵长江大桥,沿途令人心醉的美景处处可见。一路上可以看到被誉为“画中村庄”的宏村、“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的黄山、江西婺源古镇、福建武夷山等许多名胜风景区,5A级景区不胜枚举,数量之密集是现有其他高铁完全无法匹敌的。
高铁融入高科技
“合福”铁路对路基的建设是十分重视的。以往的铁路轨道都允许有15毫米沉降,为了保证“合福”高铁在运行中使列车保持较高稳定性,施工人员在路基上打入了预应力管桩等各种混凝土桩,这样使得路基几乎没有任何沉降的可能。
高铁的高速运营要求动车在任何时候不能出现丝毫偏差。除了对轨道的沉降严格要求以外,对桥梁工程的建设需做到“无沉渣”。我们知道,高铁要想高速、平稳运行,除了在平原或山区把路基做实外,还要面对百米以下的桥桩做到“零沉降”。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在水下打桩的过程中,要让混凝土与地下岩石紧密结合,也就是让高效混凝土与岩石之间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让干余吨重的动车不会下沉。
轨道的施工十分讲究,常规的轨道都是铺设在石块上,但这无法让列车高速运行。“合福”高铁的轨道路基不用碎石,而是直接铺在浇铸的混凝土上。在铺设的时候,它的平稳度只允许误差在1毫米以内,也就是说绝对保证它的平行。只有做到平稳性,才能保证列车的高速行驶。别小瞧这些轨道,它们全程采用高强度的无缝钢轨,这样列车行驶的时候不会发出任何嗓音,由于轨道内掺杂着大量的钢筋,当列车行驶的时候,钢筋的磁场作用会影响列车信号传输,所以还要给这些钢筋穿上“绝缘套”。
横穿最大跨度钢索桥
“合福”高铁全程跨越无数条河流,然而高速动车经过长江大桥还能行驶这么高的速度吗?我们知道,任何车辆在高速行驶的时候,都有一种冲击力,为了减少震动,经过跨度大的桥梁时都要减速,铜陵长江大桥当然也不例外。它采取了在长江两岸建塔,用钢索斜拉桥身的方式刷新了世界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新纪录。用钢索斜拉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路基的弹性,而弹性仅仅保持在2毫米之内,这样使得高铁在经过大桥时适当减速就可以了,过桥时速可达250千米/小时。
通车后的“合福”高铁,全程由原来的八小时缩短到四小时以内,它是沟通华中与华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客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