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蘑菇云升起的地方

2016-05-30 01:44李选清邹维荣
雷锋 2016年4期
关键词:罗布泊核试验原子弹

李选清 邹维荣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整个神州大地都沉浸在庆祝的喜悦中,在无数人心灵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魂牵梦萦多少年,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1周年之际,笔者终于如愿以偿来到罗布泊。

罗布泊位于西北大戈壁,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的总面积。这片广阔无垠的戈壁滩,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一个震惊世界的地方。

站在由张爱萍题写的“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碑前,51年前原子弹爆炸的遗迹依稀可辨:扭曲的铁轨、被摧毁的高塔、残存的断壁、烧焦的桥梁和车架……笔者从核试验基地资料片中看到,当蘑菇云升起时,放在试验场的一切效应物全部化为乌有。目睹这一切,笔者不由想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起那天,张爱萍将军写下了一首诗《清平乐》: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英雄矢志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往事并不如烟。核试验基地先后圆满完成了40多次核试验和数十次新装备试验任务。震撼原野、响彻大漠的一次次轰鸣,给这里的军人心里刻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在某次核试验旧址前,基地宣传处领导深情回忆起他带队打井的往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从军校毕业不久,就带领一个中队的官兵执行核试验工程施工任务。为抢时间、赶进度,施工实行“三班倒”,人歇机器不停,创造了班月最快纪录。他也学会了电工、打钻、指挥等多套施工本领,提前保质保量完成了打井任务。

1996年7月29日,在又一次成功进行了核试验后,我国政府郑重向全世界宣布,暂停核试验。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试验场深处,耸立着一栋旧式砖坯垒砌的三层楼房。基地副政委介绍,这栋楼是当时基地最好的楼房,用来作研究所,集中了我国核试验技术最尖端的人才:程开甲、吕敏、钱绍钧……从这个所走出的共和国两院院士就达10人之多。

“两弹一星”元勋、基地原副司令员程开甲院士,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曾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把一生献给了我国核试验事业,领导了首次原子弹、氢弹、核导弹等多种类型试验技术工作,成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2014年1月,程老荣获习近平主席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基地朱凤蓉研究员是清华园走出的第一位女将军。1968年清华大学毕业时,校方让她留校工作,她却选择了新疆,投身核试验事业。她在清华大学90年庆典会上动情地说,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投身伟大事业,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運联系起来,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林俊德院士,一生致力于核试验事业,年过七旬仍然战斗在科研试验一线,更令人感动的是在生命最后8天,他把病房当战场,坦然面对生死,依然忘我工作,直至把最牵挂的某项重大科研课题的技术思路梳理清楚。2012年,林院士以高票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感人肺腑: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一代代科研试验人员宁可透支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的担当,铸国防盾牌,挺民族脊梁,成为他们心中最高的价值追求。首次核试验时,为确保试验安全,7名警卫战士组成巡逻小分队徒步巡逻试验区,用双脚走完了8000多里巡逻路,最后靠几支葡萄糖维持生命,圆满完成了任务。

中国核试验武器事业的先驱郭永怀,1968年12月5日,从基地赴北京报告工作。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在失事现场,人们惊讶地发现,烈士的衣服已被烧焦大半,但他与警卫员紧紧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们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完整无损地夹在他俩胸前。在场的人们看到这种壮举,无不潸然泪下。

黄豹是位在核试验物理测量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将军。1959年,他大学毕业便来到罗布泊,连婚礼也是在戈壁滩的地窖里举行的,他不但自己在核试验场奔波了一生,还把自己的儿子、孙子也送到核试验基地,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

在基地史馆,核试验功臣的事迹令笔者震撼。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就有21位是冲破重重险阻,从国外回归祖国的。为了祖国的核事业,一批批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科技英才,甘愿放弃优越条件,从四面八方汇聚罗布泊。一支支战功卓著的部队,征尘未洗,西出阳关,远赴大漠。他们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基地累计获得的科技奖项多达27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有78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12项,许多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然而,这些成果的创造者却因“特殊身份”不能公开姓名。有一年两院院士评选,基地3名科技专家作为候选人参评,按照惯例,院士评选之前要进行公示,但这3位候选人科研成果一栏下却是一片空白。不是他们没有成果,而是人人都有丰硕的重量级成果。为了所从事的事业,他们只能做不能说。

笔者在朱光亚题写的“马兰烈士陵园”里看到,安葬在这里的英灵有397名。他们中有科技界元勋,有将军,有普通士兵和职工,还有49位无名英雄。他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死后依然在大漠戈壁中守护着共和国的盾牌。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基地科研人员的奋斗与奉献。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一次次赶超,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地位。对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核试验,邓小平这样评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50年前的蘑菇云已经飘散,我国早己宣布暂停核试验。但核试验基地的官兵们始终珍惜先辈们创造的光辉业绩,以冲锋不止的精神状态,在新的起点上创造发展新成就。在基地的科研发展规划中,笔者看到,他们的转型步伐异常快捷,紧跟国防安全形势,紧贴军事斗争需求开展新的重点攻关。更为可喜的是核事业人才队伍的雄厚壮大,由10名院士领衔,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科研队伍在全军首屈一指。每年都有从知名院校毕业的高材生来到这里,仅清华大学每年就有五到六名拔尖学子主动申请到基地工作。

罗布泊,虽然地处偏僻荒漠,但这里孕育了强国梦、中国魂。走近这里的人们,你会真切地感到,他们对祖国的忠诚,超越了一千颗太阳的光华。他们的赤子情怀,就写在这首他们喜爱的《共和国之恋》里——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纵然是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本文图片由邹维荣提供)

猜你喜欢
罗布泊核试验原子弹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传奇罗布泊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徒手“撕开”原子弹
评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
一颗未爆的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