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乡土文化的语文教学

2016-05-30 01:13:07黄文玲
教育·综合视线 2016年41期
关键词:厦门乡土故乡

黄文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代规的优势。而这优秀的文化里,是包含着乡土文化的。乡土文化就是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发端、流行并且长时期积淀的,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总和。如果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把乡土文化有机渗透进来,那课堂将会是精彩纷呈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两者巧妙结合,相互促进,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并尝试的。

感受乡土文化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以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为主题进行编排。作者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充满深情。正因为家乡的独特,才能使远方的游子无论多远都能情牵故土,魂牵梦绕,而这正是乡土之美、乡音之美。在学习本单元时,我们可以适当拓展,拨动孩子们心中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在诵读中感受語言文字中诉说的美丽。

《梅花魂》里,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这简单的话语里饱含着多少深情,多少无奈和惋惜啊!在作者的眼中,那是故乡,是回忆,在外祖父的眼中,那是祖国,是回不去的故土,是藏心里满满的乡情。“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来”这样的尴尬,这样难受,全都是两个字“乡土”。都说月是故乡明,又何尝不是呢?

所以,课堂上,笔者结合班上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共鸣:“同学们,你们想过故乡吗?你们最想故乡的什么地方?什么人呢?”这时,学生们自然是打开了话匣子:“老师,我最想院子里的那棵大榕树了,夏天的时候,我常常在那棵树上抓知了。”“老师,我最想我的奶奶了。每到这个时候,她总是在自家的井里放进去各种水果。等我回到家时,她就捞一些上来,说这比冰箱还管用。”“老师,我最喜欢的是村里的一大片空地,都是我和小伙伴玩耍的好地方。”孩子们诉说着对家乡的回忆,诉说着当时的甜蜜。

笔者适时总结:“是呀,日暮乡关何处是,是一种情怀;低头思故乡是一种念想;明月何照我还也是一种期盼。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诵读这些经典,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的乡土,一起感受文字的美丽吧!”

《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归家》: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故乡是一幅……”在孩子们的诵读中,乡土就是一种割不断的情,就是一种说不出的痛,但这份痛里还伴随着甜蜜,伴承着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喜爱。

交流乡土文化

厦门的美景让人流连,鼓浪屿的琴声让人陶醉。作为一张宜居城市的名片,它吸引着各地的游人,也吸引着许多人到此定居。那么,本土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与冲击,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基于教材,适当渗透,自是巧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就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其中《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就用充满北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北京人过年的习俗。试想,如果这写的是《厦门的春节》或《闽南的春节》。那么,孩子们是不是也就对本地的习俗有更深入的了解呢?

上课开始,笔者先和大家聊起自己漳州老家的过年风俗,甚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而这时,笔者再请同学们来畅谈各自家乡的过年风俗,自是丰富些。

一位来自龙岩的同学说:正月初一日,在我们那边,各家择定吉时开门,放爆竹,焚香点烛,敬拜祖宗,男女老幼全新打扮,互道吉利话。家族聚居的大楼里,先请最有福气的人开大门,说“开门大吉”;走出大门,又说“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长挂鞭炮;然后,家家打开厨房门,放鞭炮,说好话。初二也是回娘家日,我们跟着妈妈回到外婆家,跟着大人们一起走亲戚,走到哪里都受到热情款待。小孩子还是一样有很多红包可以拿,这是最开心的事了。

……

师:好的,聆听了各地的风俗之后,老师现在想问一下,既然大家都生活在厦门,那么你了解本地的风俗了吗?有哪位本地的同学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1:我们闽南人家过大年,基本上是从腊月十六“尾牙”这天开始的。一直到元宵,整整一个月。一到腊月二十四这天,民间传说这些供在家里的神仙们就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本年度的“工作”,我们这里的人会举行比较隆重的祭拜仪式,恭送这些神仙上天去做客,一般还准备一些甜的食物,期待他们上天去汇报工作时,能替我们说说好话。而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四还要把这些神仙重新请回到家中哦!

生2:除夕之夜,闽南称之为“二九暝”、“三十暝”。家家在天色未晚前准备好“春饭”等供品。等到大们说开饭时,我们都要着上新衣,洗刷干净才能上桌,吃饭的时候,还要向长辈敬酒,而且要三遍……

语文教学,适时渗透民俗文化的交流,对于学生了解当地文化很有裨益,对于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时,笔者再补充其他名家关于过年的文章《让传统符号留住春节记忆》《春节,春节》等,让孩子们静心阅读文字,去比较不同作家的写作方法,不同作家所抒发的关于过年的情感,更是激起了孩子试写自己家乡的春节的欲望了。此时,学生感受到不只是交流时的一份欣喜,更是一份自豪。如此一来,我们的课堂也更加丰富了。

亲近乡土文化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因如此,适时地让孩子体验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处于闽南地区的厦门,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比如:无宵佳节的花灯展、 端午重阳集美的龙舟大赛,八月十五的博饼文化等,无不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倘若在学习语文之后,能找到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并去体验,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所幸的是每年的中秋佳节,全城上下处处都有这样的氛围,从商场的购特满多少即可参加博饼一次;从订购报纸也可参加博饼活动;到公司举办的活动也是博饼;孩子们对于这样的活动并不陌生,而且相反还非常感兴趣。

课堂上我们布置了相关任务:自己准备一点小礼物,分好小组,在班级里举办一次小小的搏饼活动,原则是游之乐之,不攀比。孩子们可高兴啦!有的小会去提前查好搏饼的文化的由来,有的小组去查找相关的规则,有的小组去准备采访的相关工作分配……这样的一次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的活动就开始了。活动的过程自然是快乐的,因为是这他们自己真正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对于乡土文化了解得更加深刻了。而这时,教师再引导孩子及时地把这种体验记下来,随后全班进行展示,一篇篇佳作自然呈現。这就是一种语文教学的结合,把乡土之情融入其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让孩子学生有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笔触去描写自己体验的生活,倒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渗透。

体味乡土文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威尼斯的小艇》,异域的风情让多少学生们心神向往,要是自己也可以坐着这样的一艘小艇,到处走亲访友,去上学,去郊游,那是多么惬意啊!但是在我们这边是很难实现的,所以,笔者适时建议:周末的时候,与家人一起,到公园里去划船,若条件允许,就到五缘游艇区去感受一下也不错。不过,学生们的这种向往,也再次让笔者产生想法,如果有我们本土的特色,是不是也可以让孩子去感受乡土的快乐呢? 用眼睛观察,寻找乡土之美。都说厦门是海上花园,那么这座美丽城市的孩子又了解多少呢?

在学习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山第一单元亲近自然的主题之后,特意引导孩子走出门去,去发现厦门之美,并用自己的相机或笔把它记了下来,把学生的双眼从狭隘的课堂解放出来。这时,我们收获到的是《情迷鼓浪屿》《最美凤凰花》《醉美南普陀》《五彩环岛鹭》《幽静筼筜湖》……不同角度的优秀美文。可见,学生的眼中一样可以发现美,领略美。这时,笔者再利用春游时机,带领着学生一起畅游了鼓浪屿,引导学生去关注那缥缈的琴声,聆听那浪拍岸石的声音,去欣赏林语堂结婚时的礼堂,去观看林语堂的故居,去林巧稚纪念馆感受那种执着追求、仁爱奉献的魅力。学生的视野又开阔了,乡土不只是那些自然风光,是人文气息,还可以是百年建筑。

除了我们自己去了解之外,其实向身边的人请教,采访,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之后,笔者适时引导学生去关注采访录这种文体,并告诉他们:身边的长者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在他们的身上,你们会发现厦门不同的乡土文化。后来,笔者在学生的日记里看到《海堤的精神 厦门的变迁——爷爷给我讲故事》《陈元光的故事》《同安黑脸土地公的故事》《闽南人结婚习俗》《白鹭为何成为市鸟》等一篇篇内容精彩的文章。这时,你会发现在教学中,只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的记录,那么语文课堂自是百花齐放,形成自己独特的一道风景。

结束语

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而这样的根文化,不更应该植在下一代的心中,让他们更好地做好传承吗?作为老师,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要适当地做好外延,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感受、去了解,用手中之笔描写乡土之情。两者相辅相成,巧妙渗透,既呈现了课堂的精彩,也让孩子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更是将乡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想必有一天,这乡土文化的魅力与张力,一定可以更好地生根发芽,最终得到彰显与传承。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开发厦门乡土文化,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14-33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鹭小学)

猜你喜欢
厦门乡土故乡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厦门正新
中国自行车(2022年6期)2022-10-29 02:05:40
故乡的牵挂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走在故乡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乡土中国
月之故乡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乡》同步练习
“偶”遇厦门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50
厦门猫街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6
食在厦门
商业文化(2017年23期)2017-04-23 0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