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菀 马剑
中国年轻人的现实生活正被微信这样一款免费通讯应用程序解构,试图通过碎片化的时间管理构筑起无数个隔山跨海的网络集群。
当你忙于工作与学习,是否关注到自己的父母所经历的这一场生活变革?微信江湖里的幸福和烦恼,有你,有我,也有我们的父母。
微信为父母带来了哪些“福利”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定国1964年考入复旦,从此与燕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组特别珍贵的照片,那是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曾经意气风发的教室里相拥而泣。通过微信,当年一个班的同学辗转找到了彼此。这是微信为父母一辈带来的第一重“福利”,借助這一有趣便捷的交流平台,很多失散多年的老同学、老朋友、老战友都找回来了。微信的出现,弥补了“寄雁传书谢不能”的遗憾。
微信带给父母的“福利”不止于此。不少老人表示,每天至少会刷一次子女的朋友圈,看他们最近在忙什么,有没有新上传的动态或照片。如果有的话,会第一时间“点赞”或“评论”,还会把他们的照片下载到手机相册,或者转发给别的亲戚朋友。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赵国秋十分支持老年人拥抱互联网、使用新媒体来丰富认知。微信、QQ有利于老年人评估自己的行为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社会规律,让他们从单位回到家中后不至于离主流社会太远,防止抑郁等心理疾病。
父母时髦了,为何子女却尴尬了
近期,一篇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引起了舆论关注,在这篇题为“儿子,为啥你的朋友圈变成了一条线?”的文章中,作者夏伦说起了好友小羊的一段尴尬经历。小羊曾经也是可以和父母在朋友圈愉快玩耍的,直到他发现父母的审美情趣实在和他天差地别,一篇篇发酵了的馊鸡汤、标题吓死人的养生文让他不忍直视。加上父母各种催婚贴,小羊最终无奈之下把父母屏蔽了。在父母的手机上,儿子的朋友圈变成了一条线。
小羊的经历并非个例,有些子女不忍心把父母屏蔽了,但又时常不堪其扰。
在某银行工作的陶逸刚开始凡是父母转发给他的都会点击看看,后来发现多是各种烧流量的转发好运和人生哲学,干脆不点了。“老爸老妈回头问起来发给我的段子看了没?是不是很有道理?发现我没有看之后他们失望的小眼神,又让我特别愧疚。”
还有更惊险的,老人由于缺乏鉴别能力,时常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忽悠,或者一不小心就泄露了家庭隐私。
赵国秋认为,老年人刚接触新媒体肯定存在各种不适应,除了有效打击网络诈骗外,社会与家庭都有责任帮助老年人提升对新媒体的认识。
父母的朋友圈,子女永远是主角
“爸爸、妈妈,只需要点击‘+就会出现以下功能图标……”“爸爸妈妈可以对准话筒,给儿子发语音信息啦,说完记得松手哦!”
网上,一封写给父母的手绘版微信使用说明书感动了不少网友。作者是重庆邮电大学毕业生张明,这组说明书在微博上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转。张明说,之所以会创作手绘微信说明书,是因为从大学到工作,自己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均不多,而微信可以让远在家乡的父母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近况。但是,放假期间手把手并未教会父母学会使用微信,因此才创作了这组手绘微信说明书,方便父母查看使用。
网民“牛亚搏”的一段网络日志同样感动了不少网友。她在一个周末闲来翻看与母亲的聊天记录发现,每回母亲问忙不忙,她都回一句“有点忙”把母亲所有的感情硬生生堵了回去。事后,自己也忘了回电话,回想起来十分后悔与自责。
“当我老了,会不会子女也没空理我?我又该向谁取暖呢?”牛亚搏在文中提出的问题,似乎也是抛给天下所有为人子女者的。
的确,多给父母一些适应和学习的机会,始终记住,在父母的朋友圈,子女永远是主角。
(来源:《半月谈》)
责编: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