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内容提要
舒曼作为德奥艺术歌曲的杰出人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浪漫主义乐派中独树一帜。本文将以宏观的角度着重对舒曼1840年创作的艺术歌曲进行概括和总结。通过梳理和分析,试图更加准确而全面地再现舒曼“歌曲之年”的作品全貌。
关键词
舒曼歌曲之年艺术歌曲创作
众所周知,每一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都会受其人生经历、社会背景、个人审美观念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必然会导致在他的作品中渗透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舒曼的音乐便是这样。1840年,舒曼和克拉拉·维克通过法律手段,在莱比锡法庭的裁决下获得了婚姻的自主权,摆脱了弗利得利希·维克(克拉拉的父亲)的束缚。期待以久的爱情终于获得了胜利,在这幸福来临之际,心里洋溢的快乐激发了舒曼的创作灵感,他感到运用艺术歌曲这一较新颖的音乐形式更能抒发此刻的喜悦之情,正是从这时起,舒曼进入了其艺术歌曲创作的高峰阶段,因此1840年也常常被世人称为舒曼的“歌曲之年”。
舒曼是一位具有高度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能从一位诗人的角度严格而仔细地为歌曲挑选歌词。当1839年舒曼与维克的法律官司尚在进行时,舒曼和克拉拉就开始收集他们所喜爱的诗人的作品,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加入到歌曲中,这也是舒曼从事“歌曲之年”创作的前兆。1840年2月1日,舒曼完成了他在“歌曲之年”的第一首作品《愚人的终曲》OP.127之5。它是根据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而创作的一首具有节庆色彩的歌曲。作品的旋律优美、流畅,但直到1854年才得到公开发表。舒曼的第二首歌曲《贝札查》讲述的是圣经中巴比伦国王及宫墙上出现的警告语的故事,作品在1846年以OP.57的名义发表。
舒曼有很多艺术歌曲并未为世人留下准确的创作日期。通过查阅史料笔者了解到,《联篇歌曲》》OP.24是舒曼“歌曲之年”创作的第一部声乐套曲,它是从浪漫主义诗人海涅的《歌之卷》中选取的9首抒情诗创作而成。第一首《晨起必问》显然是因克拉拉不在身边而触动心弦之作。第三首《我在树下徘徊》描写的是一位诗人独自徘徊在树林中,痛苦的回忆忽然爬上心头。舒曼以敏锐的洞察力,用音乐表现了诗人是如何顽固地拒绝他人的安慰。套曲的最后一首作品是《用桃金娘和玫瑰花》,它被看作是为接下来的声乐套曲《桃金娘》OP.25写的前奏曲。
《桃金娘》:是舒曼在“歌曲之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声乐套曲。该作品收集了不同诗人的诗歌,共26首,每首歌曲在调性上彼此有着一定的联系,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第一首《献词》选用了吕克特的诗歌,曲风热情洋溢、意境缠绵,通篇都是爱的颂词。第三首《核桃树》是一首传唱率极高的歌曲,它选自莫森的诗歌。歌曲在钢琴流动的琶音和委婉的声乐配合下,表现了一位少女在幽幽地诉说白天和黑夜都太长,期待着明天新郎到来的时刻。套曲中有几首是来自歌德的诗歌,其中第五首《我孤独地坐着》表现了一位诗人孤独饮酒的惆怅之情,只希望别人不要打断他的思绪。《莲花》是套曲中一首著名歌曲,它取自海涅的诗集《抒情的插曲》,舒曼丰富的想象力与海涅的象征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示。舒曼还选用了穆尔的两首诗歌创作了《两首威尼斯歌曲》,它们主要的魅力在于钢琴伴奏极为优美、动听。套曲中的最后两首歌曲《东方玫瑰》和《结束》采用的是吕克特的诗歌。其中《东方玫瑰》充满着轻松、欢乐的音调,是一首美丽的情歌。据记载,舒曼在原稿的页边上还写下了“在等待克拉拉时作”的字迹。《结束》作为《桃金娘》的最后歌曲,无论从歌名到内涵都非常适合作为这部套曲的结束。歌曲的起始和弦就是《献词》的第一个和弦,显然作曲家以极大的热忱完成了首尾呼应的效果。不久,舒曼将这部充满了爱与忠诚的歌曲集献给了他的新娘。
1840年5月,正值鲜花盛开的春天,从柏林探望克拉拉归来的舒曼心中燃烧着热情的创作火焰。仅这一个月的时间,舒曼一生中两部伟大的声乐套曲《联篇歌曲》OP.39和《诗人之恋》OP.48相继问世了。《联篇歌曲》的12首歌曲全部选自艾兴多夫的诗歌,它以爱情与生活为主题,鸟儿、花儿、树木、月亮都是爱情与生活的象征,充满了浪漫、委婉、伤感、富于人情味的情调。歌曲由开始的#f小调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后到最后一首歌曲的#F大调,充分体现了作品的严谨与统一。第一首《异乡梦》首先用钢琴上低缓的琶音来表现歌手弹着吉他时的忧郁心情,反复的伤感曲调使歌曲变得催人泪下。第三首《林中对话》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舒曼形象化的创作手法使人们完全沉溺在他所营造的幻想世界。《月夜》是套曲中最著名的作品,它极好地表现了舒曼抒情性的特质。歌曲由简洁的钢琴伴奏引出夜色的降临,向人们展现了温柔而浪漫的意境。《春夜》是套曲中的最后一首。歌曲饱满、热情,好似天地万物都在呐喊一般,最后整部套曲以胜利、团圆的结局收场。
《诗人之恋》是舒曼艺术歌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声乐套曲。它是根据海涅的大型诗歌集《抒情的间奏》(65首)其中的16首诗歌创作而成,描写了一位诗人从对纯真爱情的憧憬、失去恋情的痛苦,到最终觉醒的思想变化过程。舒曼成功地运用音乐的语言挖掘出诗歌中深层的含义,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位诗人的艺术形象。第一首《在绚丽的五月》描写了诗人在百花盛开的春天里,渴望着爱情的来临。尾声停在不稳定的属七和弦上,给人以回味深长的感觉,揭示着故事的开始。第二首《在泪中萌芽》,舒曼用大自然作为爱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爱是广阔而深沉的。第六首《在这神圣的莱茵河》以一条美丽的河流为背景,由沉重而悠长的八度音程来暗示着河岸上大教堂的庄严和肃穆。第九首《传来的笛子和提琴声》表现了诗人被抛弃、心爱的姑娘又与别人结婚,在喧闹的舞蹈场面下,诗人空洞、悲伤的歌声与热闹的婚礼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十三首《我在梦中哭泣》描写了诗人在梦中看到心上人的坟墓,醒来时已泪如潮涌。《邪恶的旧曲》是套曲中的最后一首。歌曲表现了诗人下定决心彻底与旧日的恋情和痛苦诀别,将爱情和悲痛装进棺材沉入大海。
1840年对于舒曼来说的确是一个丰收之年。《诗人之恋》之后,舒曼又在7月创作了一部重要的声乐套曲《妇女之爱》OP.42,歌词选自夏米索的联篇诗。正如标题所示,它描绘了一位妇女从初恋、结婚、初为人母到最终失去丈夫的悲欢离合的人生历程。作曲家成功地在短短的8首歌曲中绽放了这束女性一生的美丽花朵。除此以外,舒曼还为夏米索的诗歌谱写很多其他的歌曲。如《歌咏三首》OP.31的《狮子的新娘》《占卜少女》《映红脸额的汉娜》和《歌曲五首》Op.40之5《暴露的爱情》,并且都是诞生在这充满激情的7月。
舒曼“歌曲之年”最后一些艺术歌曲是从《诗六首》OP.36开始的,他选取的是雷尼克《摘自画家歌集的六首诗》。第一首《莱茵河畔的星期天》描述了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人们在莱茵河畔散步的情景。《诗六首》的最后一曲为《爱的信息》。据说舒曼还在原稿上这样写道:
“此歌曲于结婚公告日前夕所写,以此献给可爱的克拉拉”。8月中旬,盼望已久的一对恋人终于收到了法院最后的判决书,此时舒曼又创作了《诗三首》Op.30等歌曲。
9月12日,舒曼与克拉拉在莱比锡附近的乡村教堂举行了婚礼。在这以后的一个多月里,舒曼沉浸在新婚幸福的喜悦中,并没有写太多的歌曲。10月底,舒曼重新回到了音乐创作岗位。其中《浪漫曲与叙事曲》之一OP.45与《浪漫曲与叙事曲》之二OP.49大致创作于这个期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舒曼又为德国诗人克尔纳的《诗歌十二首》OP.35谱曲,它是按照一定调性模进关系写的声乐套曲,充满着愉快、轻松、幻想的音调。1840年年末,舒曼在“歌曲之年”呈现给世人的最后一件音乐礼物,即声乐套曲《爱之春》OP.37。该作品以吕克特的《爱情青春诗歌》作为歌词,于1841年公开发表。在这部套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舒曼与克拉拉合作的痕迹。可见,幸福结合之后的两人在艺术理想上获得了更加直接的交流与探讨,共同的事业追求使他们彼此视对方为难得的知音。
美好的一年结束了,此时的舒曼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兴,情感上的充沛使其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从1841年起,舒曼对艺术歌曲的创作热情骤然下降。当时管弦乐与室内乐正在唤起他全部的注意力,其间只是偶尔创作一两首艺术歌曲。19世纪40年代末,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受到了社会运动的影响与鼓舞,舒曼进入到他艺术歌曲创作的第二阶段,并为世人奉献了一些具有一定时代气息的作品。但这时候的舒曼因为健康问题,创作能力已有所衰退。同时,舒曼矛盾的心理状态再次显现出来,尽管有着崇高的理想,希望通过革命来改变旧制度的现状,但又害怕革命运动所必须经历的暴力过程,因而不得不放弃先前的理想,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显然,舒曼此时的艺术歌曲创作质量较“歌曲之年”相比已大为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