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廷
【摘要】:《红楼梦》与《西游补》分别是中国古典小说写梦的巅峰之作和世界第一本意识流小说,在分析比较中发现两书的结构和寓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这样的一个总体框架和寓意下,两部小说在细节、表现手法和对“情”的认识上都有诸多一致之处。本文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比较试图对这种相似性的表现进行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西游补》;相似性
曹雪芹是否读到过《西游补》,还未找出确凿证据,但《红楼梦》 与《西游补》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品总体框架及其寓意的相似性。两部小说都是写主人公因受到“情”的召唤,而从某处堕入红尘梦境,最后悟道,重新回到原处,其寓意大致是佛教的色空观,即《西游补》第一回所谓“总见世界情缘,多是浮云梦幻”,和《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所谓“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称为“色”,这些物质均属因缘而生,其本质是空,故色即是空,意味色发本身即是空幻不实,无根无形。我们从两部作品的第一回大致可以捕捉到万物皆空具有悲剧意识的佛教的色空观。作品否定了世俗社会追求的一切东西,有其消沉的一面,但也折射出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
董说的《西游补》是一部极容易被忽略的伟大的作品,大致写了行者从取经的现实世界,堕入鲭鱼精制造的气囊中,做了一个穿越古今的奇特的梦,最后被虚空主人点化,而重新回到西天取经路上。具体来说行者是受情欲的驱使,才坠入梦境。情天每从色界入,而色莫艳于红,故《西游补》开头先用“红牡丹”来引动行者情欲,然后出现了以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百家衣相引诱的春男女,这更使行者焦躁不堪。忿激之下,行者打杀春男女,却又仁慈心动,“当时棒纳耳中,不觉涕流眼外”。行者动摇不定,已失去真见识、真把握。此后又因害怕师父惩罚而转生欺骗师父的念头,于是七情缠扰,如蚕作茧,不能脱也。正如三一道人所评:“一念入道即为大圣,一念入魔即为妖精,西方本无佛,一大圣而已。西方路本无妖精,一猴而已。”小说中所谓鲭鱼精,就是情妖,也就是行者自身的情欲。在鲭鱼精制造的梦境里,行者化身为虞美人,在握香台与绿珠、西施、丝丝小姐三位美人,行酒赋诗,各自招出云情雨意。随后,行者化身的假虞美人又与项羽柔情蜜意。在关雎水殿,行者观看戏文《孙丞相》,而孙丞相就是孙悟空,娶了标致的夫人,生了五个儿子,结局美满。最后行者做了杀青大将军唐僧手下先锋将,与西戎大将波罗蜜王大战,而波罗蜜王却自称是行者嫡嫡亲亲的儿子,原来他就是行者钻入罗刹肚子后由罗刹所生。正当双方杀得难分难解之际,行者忽然被虚空尊者唤醒,才得知自己方才是在鲭鱼精制造的幻境里,而所谓的鲭鱼精,“乃是行者情” (《西游补》十六回)。
小说的寓意正如作者自己在《西游补答问》中所言:“四万八千年俱是情根团结。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然后走出情外,认得道根之实。”作者认为人内在的七情六欲是最难战胜的,要悟道必先破情根,而要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内,所以他要给《西游记》中没有历经情难的孙悟空补上“情”这一课。小说的哲理内涵就是张文虎在《天目山樵序》中所言“书意主于点破情魔”。
《红楼梦》被人熟知的传奇作品,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于是到红尘中走了一遭,这就是凡间贾宝玉的故事。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交代神瑛侍者的凡间化身贾宝玉的最终结局,但无论是从小说中另一个并列神话———顽石在 “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之后又回到大荒山的经历来看,还是从《女仙外史》、《镜花缘》等中国古代小说中神仙下凡故事的最终结局来看,贾宝玉最后的结局都应是重回离恨天,恢复神瑛侍者的仙人身份。
关于小说的寓意通过文本便可发现,《红楼梦》第一回空空道人十六字所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也就是新红学所谓的“色空说”。“好了歌”中所提的忘不了的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最后都成空,一切只不过过眼云烟。正如甄士隐所解《好了歌》中“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在曹雪芹所写的人物判词中可以体现出家族的衰败,爱情的消逝,亲情的离散,曾经的繁华都将成空。种种都蕴含出佛教的色空观。需要说明的是,贾宝玉“色空”的生命轮回历程,还杂糅着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反映了曹雪芹思想的复杂性,《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悲剧。
总之,就两部小说总体框架的空间设置来说,《西游补》是: 取经路上——鲭鱼气囊( 情妖制造的乾坤世界)——取经路上;《红楼梦》是: 天界——人间(以大观园为中心的红尘世界)——天界。它们在结构谋篇布局上都有一个从终点回到起点的过程。就小说总体框架所蕴含的主人公的思想变化来说,《西游补》是: 行者(悟空) ——“情”的召唤——历情难——虚空主人点化——行者(悟空);《红楼梦》是:神瑛侍者(空)——“情”的召唤——历情劫——一僧一道的点化——神瑛侍者(空)。其主人公都经历了入情而豁悟的过程。
因此,无论是《西游补》还是《红楼梦》,其哲理寓意都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脚。在这样的一个总体框架和寓意下,两部小说在细节、表现手法和对“情”的认识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细节上,如《西游补》第十五回写五色旗乱,象征“乱穷返本,情极见性”,意味着行者即将出魔;而《红楼梦》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批亦有对宝玉“情极之毒”而“悬崖撒手”的评论。表现手法上,如《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情爱世界,也让人联想到《西游补》古人世界中有绿珠、西施、丝丝、虞美人在那里饮酒赋诗的握香台,而所谓的大观园与握香台在小说中代表的都是红尘世界。对“情”的认识上,如《红楼梦》中用“青埂峰”的“青”、“青梗”来谐音影射“情”、“情根”;主人公宝玉爱红,为情所困,最后被一僧一道点化而割断情缘,离家出走,自色悟空。而《西游补》不仅用“青青世界”、“杀青大将军”中的“青”字,来谐音影射“情”字,而且用“鲭鱼精”、“小月王”等形类影射、拆字法影射来影射“情”;主人公行者因见牡丹花红而堕入情网,最后被虚空尊者唤醒而悟空。特别有意思的是《西游补》的十六幅插图,它们按一实一虚的顺序排列,虚的、有象征意义的八幅,均有题目。其中有名《红线》者,画了一篮红丝线,概指被情所缚;还有青名《竹帚》者,画了一把扫帚,概象征扫除情魔。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曹雪芹对十二钗所做的判词上均呈现出画面感的描述,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这种相似的细节、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的比较和分析,在关于情的认识上,大概两位作者都想从小说中表现出,只有不被情所困,挣脱世俗的所有牵绊,才能悟得真正的道。
中国古典小说写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和堪称世界第一本意识流小说《西游补》,伟大的优秀之作往往都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在分析比较中发现两书的结构和寓意上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结构上,主人公贾宝玉和孙悟空均从某处堕入红尘梦境,最后又回到原处,寓意都以此表达了出情悟道的主旨,以此体现佛教的色空观。同时在表现手法和对情的某些认识上也有着惊人的一致,但能否说曹雪芹受到《西游补》的影响还有待学者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取证。
参考文献:
[1]董說.《西游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3]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赵俊青.《西游补》中佛法思想[J].作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