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雷
【摘要】:在经济与人口两要素进入发展的新常态的背景之下,选取长顺县为个案探究人口与经济在协调发展推进中所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思考,为提升县域内各个系统的可持续与动态协调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人口;县域经济;协调性;长顺县
人口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县域发展的前提与归宿,人口的发展关系到地区整体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反作用于人口在生育率、增长类型、人口流动等方面。为推进人口与经济在结构、功能、目标达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目的。切实分析长顺县人口与经济二者的发展现状,从动态角度去深入剖析二者间非协调性,进而提出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长顺县概况
长顺县地处贵州中南部,黔南布依族自治州西部,地跨东经106 °13′6"至106 °38′48",北纬25°38′48"至26°17′30",东临惠水,南濒罗甸,西接紫云和安顺西秀区,北靠平坝与贵安新区,国土总面积有1548.54平方公里。至2013年底共有人口156519人,境内有贵州世居民族布依族和苗族的分布。该县整体经济实力较落后,贫困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一直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
二、长顺县人口数量发展特征与人口结构状况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在速度、规模、比例等方面保持均衡稳定的发展,能够保证人口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统一。人口与物质资料不相适应,物质资料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会出现与人口压迫生产力的问题如失业、贫困、人口福利减少等。从而,对人口发展的数量变动状况与结构进行分析对制定
相应的物质生产资料计划有着指导性作用。
(一)长顺县人口数量变动历程
在近83年的发展历程中,长顺县人口数量由1931年时的6.37万人到2014年末的25.66万人,人口共增长了19.29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323.36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68%。
1.曲折性波动增长(1931年至1949年)
1931年时人口总有63720人,1949年时人口数量发展到75000人,18年间人口共增长了11280人,年平均人口增长626.7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1%。但1935年至1939年这4年间人口变动速率较大,1935年时人口有31400人,1947年时发展到93232人,增长了196%,到1939年时人口数量却又下降到38095人。人口数量增长变动不稳定,波动性大。
2.无计划性增长(1950年至1977年)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充裕以及受到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类型基本处于传统型增长阶段。长顺县人口由1950年时的9.59万人发展到1977年时的17.27万人,人口共增长了7.68万人,比曲折性增长阶段多出6万多人。
3.有计划低速增长阶段(1978年至2014年)
为使人口与社会经济达到均衡发展,地区人口计生部门出台相关的人口政策来抑制人口盲目性增长。38年内人口数量由1978年的17.69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25.66万人,38年内人口净增长7.93万人,年平均人口只增长2100人,比1962年至1977年的年平均人口增长数少1760人。人口无序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人口增长的三项指标值降低,但该地区却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等相应的问题。
(二)长顺县人口结构状况
1.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指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一般正常的性别比值为102—107,高于或者低于该值,则会出现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不利于人口再生产。长顺县2012年至2015年期间人口性别比值有较大的起伏变动,2012年时性别比值为109.32,2013年下降为107.87,但2015年时又上升到114。并且,除一孩出生性别比值处于正常值区间外,二孩及以上的性别比值都高于正常值,有重度性失调状态。从该地区四普与五普分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来看,四普中0-4岁组的性别比为103.26,比六普低23.74个数值,5-9岁及以上的各个年龄段的性别比都偏离正常值(102-107)。总体上,长顺县在总人口性别比与分年龄性别比上都出现轻度性失调,这对今后实现人口协调有序发展是不利的。
2.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范围内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与分布关系。以四普和六普作为对比,2010年是该地区0-14岁少儿人口有48331人,与四普相比人口数量少了2870人,15-64岁劳动力人口有123381人,占总人口比重65.5%,比四普时的比重57.5%高出7.9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9417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0.16%,比四普时的5.57%提升了4.59个百分点。人口年龄中位数增加到33.9岁,比四普时的25.63岁,增加38.3岁。总之,该地区已完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中。
三、长顺县经济发展状况
至2013年末,长顺县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9937万元是1978年时2240万元的142.8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38元增加到2013年的12473元。历年的GDP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7%以上,人均财政收入也由1978年时的8.76万元提升到2013年的1699.3万元,社会固定生产总值增加到570000万元。三大产业中,由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原始状态演变为“二、一、三”的产业格局,在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与就业脱贫的新型发展模式之下,农业的生产总值由2000年时的5.76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2.9万元,形成以高钙苹果、绿壳蛋鸡、紫色葡萄、小米核桃为土特产品的农业发展格局和多品共生,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山地立体农业。至2010年长顺县全区的工业生产总值为137698万元,同比2009年增长了46.8%,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6%。目前,已建设和开发向山要地的鼠场工业园和以“一心、二轴、四区为主要布局的威远工业园。长顺县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但由于人口因素的作用,经济发展步伐相比其他县市速度较缓慢。
四、促进长顺县人口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采取法律、经济以及文化手段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首先,在有关人权保护方面的单行条例、行政法规等文件政策的制定与修改中,充分重视女性权益的保护。其次,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相关文件,把计划生育政策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切实提高计生家庭的补助水平。最后,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加大对生育文化的宣传,以“关爱女孩,生男生女一樣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等为宣传主题,让更多的人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
(二)内引外联,积极招商引资
转变发展模式,积极扩大对外开发力度,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多渠道招商引资来弥补县域在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不足问题。转变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对有意在本地投资建厂的企业及资本家给予在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
(三)重视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有意识的改变生态环境,并从大自然中有选择性的获取相应的生活资料。若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人类则会过度的向自然索取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性的破坏,甚至部分地区以牺牲后代人利益而不顾当前环境的保护。所以,在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得到控制,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的前提之下,也应把人口放置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当中,让人口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对县域整体要素的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大河等.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2.
[2]金淑婷.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关系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