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红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新闻舆论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神圣使命,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坚持用党的群众路线指导新闻实践,关键要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报道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这不仅是我们党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从业之根,立业之本。
坚持用党的群众路线指导新闻实践,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不断提高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自觉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新闻工作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就要以史为鉴,从思想深处认识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功绩,不断增强践行党的宗旨的自觉性。我们党从小到大、從弱变强,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胜利,都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成功典范。
延安时期,老百姓用小米哺育了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用小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淮海战役时,人民解放军只有6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超过80万人,且装备精良。表面上看力量悬殊,但实际上,苏鲁豫皖四省支前的民工就有225万人,担架73000多副,大小车辆40多万辆,人工的挑子42000多副,这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啊。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用辛勤汗水换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我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靠的都是人民群众。重要的决策都经历了从群众中来,搜集意见,修正后形成新的决策,再到群众中去贯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因而得到民心,唤起共鸣,产生巨大力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几乎都是在一夜之间呼啦啦垮掉的。有着74年历史的苏联,已经解体25年了。在有20万党员时,苏共能够夺取政权,在有200万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丢失了自己,这是为什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脱离了群众。正如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说:“ 苏联的改革与中国的改革不在同一个规模和水平线上。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尊重和相信自己的人民。”可以说,不走群众路线,没有群众支持,我们党就没有今天。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党报党刊工作者,也有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执政之基,也是党的新闻工作遵循的根本,我们必须延续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走转改”“三贴近”,人下基层,心贴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群众中吸取精神食粮,从中发现并挖掘新闻报道及典型榜样,使我们的报道鲜活有生命力,反映时代要求。真正做到党媒姓党,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之,党媒就难以担当起桥梁和纽带的重任,就会失去党的喉舌的作用,背离党的宗旨。
坚持用党的群众路线指导新闻实践,就要解决感情问题,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真本领。
对待群众的感情问题,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1941年6月1日下午,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在小礼堂主持召开县长联席会,讨论征粮工作和农民负担问题。突然间,雷霆霹雳,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身亡。巧的是,当天固临县一位农民的一头毛驴也遭雷击而死。
这位农民非常生气,当街辱骂毛泽东,说了一些过火的话。当时,保卫部门的同志要公开处理他。毛泽东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话虽如此,但农民的情绪却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1941年初,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决定征收公粮20万石,比1940年增加了两倍多,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毛泽东知道后说,我们是干革命来的,为人民谋利益来的。他当即决定减免公粮4万石。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敲锣打鼓为中央政府送来了“人民救星”的牌匾。此后陕甘宁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人民的领袖,把自己的情感同人民的喜怒哀乐紧紧地连在一起,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感人至深、不朽的新闻精品,正是他们全身心扎在基层,与采访对象同吃住,共甘苦,深入采访,心心相连的结晶。几十年后,穆青谈起采访焦裕禄的情景仍然老泪纵横,记忆犹新。
感情决定新闻人的立场,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立场。新闻工作者要写出“接地气”的报道,做出“有温度”的宣传,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是个核心问题。不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会高高在上,与群众心身脱离,渐行渐远;就有可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听风即雨,写出不真实的甚至虚假新闻;就可能坐而论道、坐井观天、自说自话;报道空而无物,语言生涩无味,甚至方向走偏;使新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之,群众不爱看不喜欢,又如何能起到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要入血脉,对人民群众的甘苦要感同身受,这对于新闻工作者尤为重要。
坚持用党的群众路线指导新闻实践,就要解决方法问题,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我们党从“砸烂一个旧世界”的革命党到“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执政党,“调查研究”是一贯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根本的思想路线。新闻工作者要提高采访的基本功,就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说:“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认为,调查研究可以有两种方法:走马观花和下马观花。他提倡下马观花,即深入基层,长期蹲点,做从历史到现状的系统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调查中如何听到群众的真话呢?毛泽东同志指出,“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没有满腔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他最喜欢的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和典型调查,并形象地将典型调查比作“解剖麻雀”。强调对调查来的实际材料和群众意见要进行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和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计划、办法来,即要把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统一起来。
1961年4、5月间,刘少奇到湖南宁乡、湘潭、长沙三县农村蹲点调查44天,有33天吃住在农村,开了20多个座谈会,走访了11个生产队,和基层干部群众个别谈话上百次,甚至打开农民家的碗柜,发现油盐坛子里只有盐,苦涩地说:油盐坛子名不副实啊。
同年5月,周恩来在河北武安伯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到农村真实情况,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
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一大关键。只有沉下心、俯下身,与人民群众心气相通、血肉相连,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报道素材,才能更好地凸显新闻的品格与力量。
由此可知,新闻工作者唯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眼睛向下,虚心向社会、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听到真话,掌握实情。做一个报道,往往你听到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正确的,要摒弃主观意向,尊重客观现实,听听群众怎么说,追根溯源,向事物的本源要答案。往往只听一个人说、只看一个地方还不够,还要多方听取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要多走几个地方,了解不同的状况,分析产生的原因,反复核实论证,只有把事物原原本本了解清楚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可得,需长久坚持,才能不断增强自己走基层的脚力、看问题的眼力、察民情的听力、“抓活鱼”的能力。而没有新闻人的使命感、责任感作支撑,是难以修好基本功的。
坚持用党的群众路线指导新闻实践,就要解决文风问题,不断推出反映时代特色的好作品。
解决文风问题的前提是转变作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毋庸諱言,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的不良作风。有的足不出户,依赖网络、手机、视频搞采访;有的不到现场,仅凭打电话、发微信、看材料写新闻;更有甚者捕风捉影、编造虚假新闻,严重背离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损害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公信力。改文风,关键要从转变思想与工作作风做起,从坚持实事求是做起,从树立新闻职业精神做起,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
新闻要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不仅浪费广大受众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伤害和欺骗受众的感情,甚至误导舆论,引发公众思想混乱,造成社会不安。因此,做实在人、写实在文、讲实在话、干实在事,是对新闻从业者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我们绝不能忘记自己所承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去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使群众认识真理,掌握政策;要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正能量;要牢牢掌握新闻报道规律,为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尽心尽力尽责。
新闻要活。鲜活的语言是传播新闻价值的有效载体,也是文风的集中体现。清新的文风、鲜活的语言从哪里来?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穆青、冯健、周原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文中正是运用了许多鲜活的群众语言,才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焦裕禄的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既生动又形象。在总结除“三害”工作时,焦裕禄说:“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这种来自群众、源于生活的鲜活语言,读来亲切、思之感动,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新闻要走。新闻靠脚板走出来,靠田间地头聊出来。“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被视为新闻采写的“真经”。只有到基层,扎下去,才能把握社会脉搏的律动;只有到基层,观察、思考问题才能深入;只有到基层,身在群众中,知民情,晓民意,写出的新闻作品才有感染力、生命力和吸引力。
党的群众路线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新闻工作者要牢记使命,从党的群众路线中汲取营养、力量、灵感和语言,时刻不忘人民群众,不忘党的新闻事业的根基根本,不忘初心,深入“走转改”,践行“三贴近”,才能无愧于时代要求,写出更多鼓舞人心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