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
第四节: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你是参谋长。不是司令员
自觉
孩子练琴不自觉,所有琴童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就是孩子练琴不自觉。一上了琴,孩子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吃东西……家长成天为练琴的这点事儿跟孩子较劲,累得要命。自觉、自制的品质对学琴的重要性,每个家长都知道,这种品质对孩子一生影响的重要性每个家长也都知道。但是,如何培养这种品质,家长却都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不知道如何培养自觉、自制的关键在于我们并不清楚“自觉、自制”的心理实质是什么,这种意识的来源在哪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不了解要培养的东西心理实质是什么,就无法在教育的操作上进行有效培养。到底什么是自觉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当年我读过一本刘骁纯先生的书,书名好像是《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类的美感》,书中讲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故事。有一只潮虫,生活北京民房墙角的一块蜂窝煤里,那里阴凉、潮湿,很幸福,有一天,这块蜂窝煤,被放到了刚刚点燃的炉子里,下面的烟一熏,潮虫很难受,迅速从蜂窝煤底部,爬到上面,北京正午炽热的阳光,晒到它的身上,它又很难受,就迅速地爬到蜂窝煤的底部,烟一熏,又爬上来,太阳一晒,又钻下去,上去,下来,下来,上去,很快折腾死了。刘骁纯先生设问,大家想想,如果这只潮虫有人的意识,它会怎么做呢?它会停在上面,不下去!虽然在上面,也要忍受太阳光的暴晒,但起码可以活得长一点。不至于迅速被火烧死,也不至于在无谓的折腾中迅速死去。刘先生说,这就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动物的行为特征是只追求当下需要的满足,即时的快乐,怎么舒服怎么来,没有远见,我把这种特征称之为“快感优先”。而人,则能够为了一个更长远的、价值更高的目标忍受当下的痛苦。我把这种特征称之为“大利优先”。所谓“大利优先”,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在两种利益的权衡中,能够放弃当前的较小的暂时的利益,而选取长远的更大的利益,正是“大利优先”的价值取向,才产生了自觉的意识,并表现为自制的行为。源于多重需要之间的权衡与取舍,所以,培养自觉意识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对多重需要的权衡意识。在教育学中,培养自觉意识的实质,就是培养孩子学会用高级需要抑制低级需要,用长远目标抑制短近目标,用高价值目标抑制低价值目标。如何培养这种意识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让我们从一个身边的例子讲起,有一次,我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小餐馆吃饭,看到一对母女,我估计孩子有七八岁了,那个小女孩手里拿一个变形金刚专心致志地玩。母亲在桌对面,把勺子伸过去喂孩子吃饭,孩子有时候眼也不抬地吃一口,有时候,一扭头躲开,母亲端着勺等孩子把头转过来,再把勺塞过去,半天孩子也吃不了几口,母亲特别烦躁,就转到桌子女儿一侧,站在孩子身边,不管孩子怎么扭头,她都把勺子往嘴里送。不一会儿,女儿干脆站起来跑了,母亲追着喂女儿,一会儿工夫那母亲气得满脸通红,累得满头大汗,我觉得这个母亲真是可怜得很。我相信在座家长,大概对这个场面都不陌生。这个例子,在教育学上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吃饭习惯的问题。请大家注意,在餐馆这个场景中,孩子出现了吃与玩两个行为。吃是孩子的需要,玩,也是孩子的需要,在该吃饭的时间。孩子在玩,因为她不饿,这时候,玩能给她带来即时快乐,而吃,则是在长远才会见到利益的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想玩就可以玩想吃就有的吃,这两种需要之间就没有冲突,他也就不需要在长远目标与短近需要之间进行选择。那就不需要发展权衡意识,而没有权衡的意识,就不存在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遏制当下的欲望的意识,自觉的意识就无从产生。自制的能力,就不会出现。反之,吃饭的时候,就不许玩,要玩就不能吃饭,而且,这顿饭不吃。一会儿饿了,想吃,对不起,没了,饿到下一顿再说。这时候,孩子自己就需要想一想,是选择现在玩的快乐,过一会儿挨饿;还是,现在放弃玩的快乐,免于过一会儿挨饿的痛苦。玩的快感强,还是饿的痛苦大,孩子在脑子里转一转,想一想,小孩稍微犹豫一下,这就是权衡意识,因为有了权衡的结果,才存在着需要放弃,才产生了自觉与自制。自觉的意识,自制行为正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出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一个过程。从为了下午不饿,中午就要好好吃饭,到一个运动员,忍受极为艰苦的训练,为了获得比赛奖牌,再到那些英雄为了伟大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这些截然不同的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背后是完全相同的心理活动实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