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烟灰烫、甩耳光……15岁女生遭同学殴打凌辱近4小时
鲍嘉是上海某学院预科班的学生。5月11日晚上,她在宿舍遭到5名女生近4个小时的殴打和折磨:化丑妆、扇耳光、烟灰烫、罚跪地、泼冷水、拍视频,还被“拿”走了零花钱。事件的起因是鲍嘉隔壁宿舍的小晨“借”走了鲍嘉的课本,并且拒绝归还。她无奈之际只好寻求老师帮助。之后,鲍嘉给同学小周发的抱怨短信被转发给了小晨。生气的小晨就与其他4名女生对鲍嘉进行了凌辱。对面男生宿舍楼的学生们望见鲍嘉在挨打,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在起哄。(名字均为化名)
专家点评:
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江应中
一个时期来,媒体上屡屡出现有关“校园暴力”的报道。这些不同报道所涉及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情节各异,但无一例外地与“校园”及“暴力”相关联。乍一看,“校园”和“暴力”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古往今来,人们哪怕用“清水衙门”或“象牙之塔”的比喻贬抑校园的清贫或脱离尘世,也不愿想象暴力对这块“净土”的玷污和亵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的校训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紧紧连在一起,让人们从中领略到教育的真諦和魅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笔下的校园生活、同窗情谊、少年胸襟、成长抱负交响成“伟大心灵的回声”,怎不教人心驰神往!
我们应该对形形色色的校园暴力“零容忍”。一方面,带着温度审视和读懂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和未来的接棒者,他们身上也许带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却绝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同样应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但教育和关爱主要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另一方面,沉下心来反思和检点学校教育。教育作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不仅具有代际效应,而且一旦造成不良影响,即使付出双倍甚至更大的努力都难以弥补和挽回。
现在是时候让暴力远离人类、让教育和学校回归本真、让朗朗书声充满校园了。面对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情绪交织、期待高标、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格局,处在社会互动中的教育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唯有自觉践行人文关怀,努力在“培育更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实践中能动引领共享发展,才能谱写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