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宁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其命名是相对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而言的,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及其他精神疾患的精神病性症状。
目前,我国常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氯氮平、利培酮、9-羟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氨磺必利等,多数药物的剂型在我国主要为片剂,少数药同时具有口服液、缓释剂、针剂及长效针剂等剂型。一般而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当,但在常规使用剂量下较少产生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伸舌、坐立不安等锥体外系反应,耐受性也优于传统药物。
联用(合并使用)
合并用药或联用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
精神科药物联用的情况较为复杂,可分为同种类药物联用及不同种类药物联用。一般而言,不提倡同种类药联用,但在治疗难治性患者或在处理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时,可能会联合使用同种类药物。
不同种类药物联用的情况相对普遍一些,比如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时,会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及情感稳定剂;在精神分裂症或抑郁障碍治疗早期,合并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快速缓解激越及失眠;联用抗胆碱等药物处理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等。
总之,联用药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不同药物的疗效,规避同时使用所产生的副作用。
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老百姓常说的副作用,其实是指药品按正常剂量服用时可能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考虑用药目的后,所谓副作用都是相对的,比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存在镇静作用,一部分患者在使用后出现嗜睡,可称为副作用;但另一部分患者未出现嗜睡,反而缓解了失眠症状,这种情况则不应称为副作用,而称为疗效。
不良反应相对副作用的涵盖范围更广,它包括副作用,同时也包括变态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等复杂情况。
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按照医生的规定进行治疗的行为,一般指对于药物使用的依从性。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等。
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疾病预后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⑴药物副作用较大,不易耐受;⑵患者自知力较差,否認有病,拒绝治疗;⑶社会支持较差等。
对于依从性不佳的患者,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决不能放任不管。
药物依赖(成瘾性)
药物依赖是由于药物与机体产生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物的行为。药物的依赖性也称为成瘾性。
依赖可分为心理依赖和生理依赖,一般而言,所有能产生依赖的药物均有心理依赖性,而部分产生依赖的药物并没有生理依赖性。在精神科常用药物中,一般镇静催眠药较容易产生依赖性,而突然停用某些抗抑郁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后产生的不适多属于撤药反应,不属于药物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