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近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继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但必须看到,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了推进效果,这其中,忽略信仰因素这一问题不可回避。
一、强调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逻辑要求
1.强调信仰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应有之义。“大众化”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精英化、抽象化而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本身具有理论化、抽象化的特点。要使广大群众接受这种理论化、抽象化的东西,就必须使抽象转变为具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化是通俗化的过程。但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更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仅仅是使理论通俗化的过程,更是统治阶级主观意志的推行过程,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内化为大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筑牢思想和价值认同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笔者曾在部分高校的预备党员中做过问卷调查,发现一些预备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较为匮乏,甚至有怀疑和动摇的倾向。如: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几乎没有人能够准确回答,仅有个别人的回答比较接近;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主导关系”,有30%的参与者回答的是金钱关系;关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有28%的参与者表示“不一定”和“说不清”。预备党员毫无疑问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如果他们对党的指导思想一无所知甚至产生怀疑,仅仅把入党看成“门票”、看成“敲门砖”,那么我们党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
2.强调信仰是对大众化主体的客观要求。从结构要素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分为大众化主体、大众化客体、大众化介体等。大众化主体是大众化的推动者和承担者,包括马克思主义教学人员、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等。关于大众化主体,陈先达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专业只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信仰却是高于谋生手段的精神追求。从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践看,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日益凸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科学性,更在于它历尽世事而积淀的精神魅力,但这种魅力不会自发产生作用,只有通过大众化主体的人格魅力才能充分体现。当下的受众往往透过大众化主体的人格魅力去感受马克思主义,去推测其所传播的理论的可信度。因此,以主体人格为载体去传播马克思主义,比单纯的灌输更有助于消除受众与马克思主义的隔阂。而主体人格魅力中最为本质的要素即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必须认识到,只有“信马”才能真正“姓马”,只有“自信”才能催生“他信”,才有在大风大浪中捍卫马克思主义核心观念的勇气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决心。
3.强调信仰是推进大众化的本质要求。信仰是“根”,没有“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众化不仅是人民群众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更是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信仰及运用的过程。只有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运用,才能转变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只有马克思主义上升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力历久弥坚。放眼历史,每个政权危机的背后,根本上都是人心的危机、信仰的危机。苏共在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在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在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可见,大众化的本质要求不能仅仅是追求教育了多少人,办了多少培训班,发了多少本书这些数字层面的东西,而应该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普遍信仰的价值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要看看有多少群众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真正信服党的领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大众化的途径、载体和方法等都应围绕这个本质要求去谋划、布局和改进,如果我们在推进大众化的过程中脱离了这个本质要求或者大众化的结果没有达到这个本质要求,那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是成功的。
二、忽视信仰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困境的重要症结
1.偏重解决“懂”,对“信不信”关注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看,使大众真懂是基础,真信是目的,真懂是真信的前提。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传播途径多样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富有成效,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推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方法单一、形式呆板、氛围严肃的弊病,但是在解决了更好地让大众“懂”的问题之后,对“懂到什么程度”“信不信”等问题却缺乏关注。从当前的实际看,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马克思主义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但近年来腐败现象层出不穷、道德滑坡日益凸显、各种宗教大规模传播的事实证明,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出现了信仰危机。这说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对“真信”的效果关注不够,忽视了信仰层面的问题,而正是这种信仰缺失导致了上述问题。
2.存在实用主义的价值倾向。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它对现实具有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它肯定“实用”,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即真理”,即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当作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在实用主义影响下的社会,是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沦丧的社会,是和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实用主义拿“有没有用”这把尺子来模糊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在我国不乏一定的市场和信徒。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信念不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容易被其迷惑,不自觉的按照实用主义的标准调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对符合实用主义“有用”标准的就大讲特讲,而至于“共产主义理想”“自由王国”等离现实较远的就少讲,甚至不讲。“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直戳病灶,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学说,不是个人“发财致富”“晋升发展”的“宝典”。
3.大众化主体的主体意识淡漠。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大众化主体一方面要宣传、推广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要驳斥、对抗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一支信念坚定、素质全面的大众化主体队伍,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但是当前,部分大众化主体的主体意识淡漠倾向不容忽视: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部分人认为“搞理论”不如“搞买卖”、当“宣传员”不如当“大老板”、研究“文科”不如研究“理工科”,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大众化主体缺乏当一个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光荣感、尊严感。另一方面,一些大众化主体仅仅把所从事的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经典的修补或者阐发上,不顾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专门把马克思主义弄的晦涩难懂以突出其所谓的学术性、创新性。在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工作者面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愿发声、不敢发声,缺乏责任感、使命感。主体意识淡化大多是从局部的、量的变化开始的,如不得到及时遏制与纠正,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进而严重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进程。
三、高举信仰旗帜,真正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
1.要注重强调信仰这个“魂”。《孙子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群众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基本理论,但是知识只是产生信仰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如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把标准、目标只锁定在让大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层面,恐怕只能够“得其下”、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从大众化面临的形势看,如果说过去工农群众较容易接受党的主张,是基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以及领袖的个人魅力等因素。那么当前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市场经济、网络交互、全球化为背景展开的,在这种背景下,极易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极易直面西方国家凭借技术强势而推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极易形成由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碰撞而引发的多元化倾向,这些都使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艰难。在这种形势下,信仰的作用就更加重要,要扭住“信不信”这个“魂”,不断调整大众化推进的方式和途径,不断校正工作的短板和存在的误区,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引领大众、深入人心,真正达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的效果。
2.要把握方式创新的基调。“大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有其独立的思想和情感,不是任意涂抹的白纸。在接受主体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中,他们会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做出选择,或积极接受,或排斥抵制。因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考虑客体的感受和偏好,要创新方式方法,改进内容形式,但是,尽管大众化客体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却不能改变其客体地位,大众化客体是我们推进大众化的对象,它的问题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能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就丢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创新方法途径的基调,不能一味搞迎合。易中天曾说,“我绝不迎合所谓大众口味”,可正是他不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品三国》却一举成名,同名图书更是达到了几百万套的惊人销量。可见,一味迎合是“南辕北辙”“舍本逐末”,坚持本真、厚积薄发才是硬道理。我们要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有亲和力,但决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点击量而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甚至进行片面化嫁接。
3.要强化阵地意识。信仰对于每个人而言,不是天生就有的,也并非天生就坚定的。听谁的、信谁的、跟谁走是任何时代统治阶级都最为关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渗透的步伐没有停止,初衷没有变化。因而,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资本主义思想就一定会去占领,这是没有调和的余地的。如果坚守信仰阵地的意识不强,我们的群众就会被敌对思想所“掌握”,就会被对方阵营所拉拢。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时期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意识形态,才能说服和吸引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以至开展必要的斗争,才能牢固占领并坚守哲学社会科学阵地。”要始终牢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深刻认识信仰阵地是党执政中须臾不可丢掉的高地,要当好思想战士,不仅传播理论,更要站稳立场、挺直腰杆、敢于交锋、匡正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