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从行动走向“三思而行”

2016-05-30 10:48:04葛江霞
社会与公益 2016年8期
关键词:陪伴公益儿童

葛江霞

6月24日,由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主办的2016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在京发布。为了响应国务院年初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中国6100万以上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找到科学方法,推动社会问题解决,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继2015年发布首部白皮书之后,第二次发布。

此次2016年度白皮书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农民工父母与孩子的“陪伴水平”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影响,首次将调查范围由农村延展到城市将“战线”延伸至父母。整体来讲今年发布数据相较去年而言较为“温和”,根据白皮书显示原因可能是因为今年调查的学生包括更多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学生。除此之外,此次白皮书除了发布了一些之前不为所知的留守图景,更为重要的是显现了诸多帮助留守儿童的可供选择的途径。

2015年首次发布 数据“震撼”

人们普遍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地归因为留守状态。四川大凉山女孩“最悲伤的作文”、湖南留守儿童截杀老师事件、贵州毕节留守儿童集体服毒事件。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灵状况,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的、多角度的、连续性的调查研究。2014年10-12月,“上学路上”公益组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灵状况,重点关注不同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系统分析地区、性别、学习、生活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影响。

因为在2015年度白皮书发布前不久,发生了贵州毕节留守儿童集体服毒事件。缘于该事件的影响,也基于白皮书将一些关于留守“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260万孩子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等令人震惊的数据第一次披露在大众面前。

2015年首部以6100万留守儿童心灵关爱为目标的白皮书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聚焦父母于孩子的“陪伴水平”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据了解,该观点为此次调查提供了启发和依据。

因此,2016年度的白皮书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农民工父母与孩子的“陪伴水平”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首次将调查范围由农村延展到城市,探查普通城市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异地工作、坐移民监等等原因造成“陪伴水平”不佳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据白皮书介绍,本次调查乡村调查了中国东部、中部、北部、西部、西南14个省(市、自治区)7432人,回收有效问卷7060份(占93.3%)。城市调查对象来自于北京三所城市中小学,一共有530名学生。

外出父母与子女的联系次数2.7% 一年都没有联系

《白皮书》指出,调查显示,在2205名反映父母外出的学生中,28.2%反映父母与自己几乎每天都联系,7.7%反映父母与自己一年联系3-4次,5.4%反映父母与自己一年联系1-2次,2.7%反映父母与自己一年都没有联系。相较2015年调查数据,与父母几乎天天联系的留守儿童只有23.9%,低于今年调查得到的比例;与父母每年联系1-2次的留守儿童有10.6%,与父母一年都没有联系的留守儿童有4.3%,均高于今年调查得到的比例(5.4%和2.7%)。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今年调查的学生包括更多东部地区的学生。同时对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访谈发现,在父母都外出的情况下,父母和孩子都缺乏联系的愿望。

留守儿童情绪状态 愉悦程度低

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情绪、自尊、心理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情绪上来讲,与父母见面或联系次数较多的留守儿童,能够从父母那里获得充分的支持和肯定,从而确立对自己的积极评价,维持较高的自尊水平。而一年与父母都没有见面的留守儿童,以及一年与父母没有联系或者只联系1-2次的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愉悦程度明显低于父母均未外出的非留守儿童;不过,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保持较多的见面次数(每年5-8次以上)或联系次数(每周2-3次以上),留守儿童的愉悦程度能达到与父母没有外出的学生基本相同的水平。与父母的见面9次及以上会使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愉悦水平。

帮助留守儿童可选途径开设父母“战线”

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认为:在缺失陪伴的情况下,每个孩子都面临着孤独的威胁,这跟家庭年收入或者家庭的社会阶层毫无关系。陪伴是关系到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留守问题不仅要对孩子着力,同时也要对父母进行教育。

鉴于此,“上学路上”在坚持留守儿童公益帮扶之外,还开设了父母教育“战线”。随后播放的由新蔓文化拍摄的纪录片《电话里的守护》就是由研究开发帮助留守儿童父母提升亲子关系质量的真实记录。通过大量走访和研究,著名心理医师张慧和助手们完成了《如何给远方的孩子打电话》手册,作为今年白皮书的重要部分,并引发了各地工会和用工单位的关注。除此之外,针对留守儿童的帮助,白皮书还为社会提供了明确建议:

1、留守儿童帮扶不仅要着眼于孩子,还要加强父母教育。让爸妈们意识到跟孩子见面和电话沟通的重要性,不要让爱仅停在内心深处,大声说出来,不断说出来,当面说出来!

2、用阅读帮助孩子没错,但用简单粗放的“给你书”的方式就错了。从这一点说,每年大量的社会和公益资源停留在这个简单和粗放上,实际上是白白浪费了,急切需要改变!

3、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帮扶重点应适当倾斜于中国西部省份。不仅孩子状态更严重,而且父母的亲子知识和意愿也比较差!

4、在加强父母同留守儿童陪伴时,要注意到有个“坑”,必须要让所有留守父母知道,只有跨过某个临界点,见面和电话才不会适得其反。记住4491(一定避免一年见4次、一月4次电话;一定做到一年见9次、每天打一个电话)!

5、不要小看一些“小”办法。比如:作业时间在0.5~1小时,娱乐时间在0.5~1小时。

6、“早当家”要不得,玩手机要不得!

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依旧不足

现场,新榜发起人徐达内上台发布白皮书大数据部分。这次大数据是通过捕捉2015年6月~2016年6月微信平台上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而成。据其发布,近一年,有14.9万微信文章为留守儿童发声,共计43000的公众号参与传播。文章获得3.3亿的阅读。关注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发声的平台大致分属民生、政务、文摘三类,然而和留守儿童相关的舆论声量并非很大,该数据和近一年的微信文章数据相比,仅占0.09%。远远低于时尚、美食、汽车类文章。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文摘类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文章,只是靠该群体来吸引眼球。徐达内说:“让公益拥有新技术,打破公益只是眼泪、只是捐助的固囿,提供更加真实、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撑,是我们参与白皮书的真正初衷。”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上学路上”发起人、理事长刘新宇先生表示:“善未易明,理未易查。”公益的本质一定不能停留在情绪、停留在感性、停留在冲动,而是要专注、专心、专业,白皮书恰恰是中国公益从“行动”走向“三思而行”,从青涩逐步走向成熟的标识。公益不止于善,学术亦不止于研。

猜你喜欢
陪伴公益儿童
陪伴
科教新报(2022年17期)2022-05-24 04:34:52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10 23:59:17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7期)2020-07-27 16:03:39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2期)2020-07-27 16:02:10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1期)2020-01-10 06:57:33
陪伴
杂文月刊(2019年16期)2019-09-25 06:56:36
公益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