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玲 姚光辉 杨常红(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辽宁朝阳122000)
区域县级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发展状况统计分析
杨海玲姚光辉杨常红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通过对各区域县级图书馆资源投入与服务效益产出的统计分析,指出应根据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图书馆的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快发展中西部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资源利用水平和服务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区域差异统计数据东中西部
[分类号]G258.22
县级图书馆是我国各级图书馆中最贴近广大普通公众、服务于基层群众、承担着提升城乡民众科学文化素质重要职能的公益性服务机构。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存在的地域差距、城乡差距是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均衡发展的首要障碍。尤其是农村、乡镇以及偏远社区,资源与服务的不平衡矛盾更加突出。为此,国家在努力构建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同时,着重指出要以城乡基层建设为重点,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实效”的建设方针[1],积极推进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均衡发展。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区域县级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效益的差异性状况的实证分析,从不同角度展示东中西部县级馆发展情况,为不同地区探索适宜的均等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以及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数据。
笔者根据公共图书馆机构运行所依赖的人财物资源投入和服务效益产出,设置6项资源投入指标:建筑面积、专业技术人才、财政拨款、新增藏量购置费、年度新购藏量和总藏量,产出服务效益指标设置为书刊文献外借册次、流通人次、有效借书证、网站访问量、流动服务车借阅册次和参加讲座展览培训活动人次6项,指标数据来自《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2013年县级图书馆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中的占比数量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3年县级图书馆与全国省市县各级公共图书馆指标占比情况
2013年全国县级图书馆计2712个,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3112个,县级馆数量占全国机构总数的87.15%,在面向城乡广大群众文化信息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表1显示,投入与产出指标中有一半占比超过50%,在体现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网站访问量上占有比例最低,除此之外,经费投入的两项指标新增藏量购置费和财政拨款占比相比较低,分别为30%和38.94%,与投入产出的其他指标占比状况不相协调,也与县级馆庞大的机构群体数量不相匹配。因此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县级馆的突出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制约基层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几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相比省市级图书馆仍显示出发展的薄弱。新增藏量购置费直接影响到公共图书馆资源更新情况。对比国外测算数据,图书馆最小规模藏书量以5万册计,年更新量应不少于总藏量的1/7~1/8[2],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31个省份由于经费问题使全省县级馆馆均年新购图书低于6000册的有16个地区,占地区总数51.6%,山西、贵州、新疆、河北、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馆均年新购量在3000以下,占地区数22.6%。近年来,国家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2年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切实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2006年“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政府要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2012年《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对省、地、县各级公共图书馆人均文献购置费、人均年增加量等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县级馆年人均文献购置费应达到0.18元以上,县级馆年人均新增藏量在0.006册以上,并根据经费的动态变化,强调“文献购置经费应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加”;2013年《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增加了对政府资金投入的监督考核,增设“免费开放本地经费到位情况”“财政拨款年增长率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率”等考核指标;“十二五”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图书馆、农村和基层图书馆的支持力度,缩小事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2.1东中西部增长率比较
按照东部11省、中部8省、西部12省份的划分,2013年我国县级馆总数为2712个,东中西部分别占31.60%、29.87%、38.53%。为直观显示东中西部县级图书馆2013年相比2011年在各自基础水平上的发展情况,以图1显示两年间区域馆均指标增长率。
图1 2013年相比2011年区域指标发展平均增长率
图1显示,两年中增长率达60%以上的有各区域的网站访问量、东部与西部的流动借阅量、中部的年度新购馆藏量和参加讲座培训展览活动人次等。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西部地区显示为-0.43%的负增长率。从增长速度上看,由于中西部的基数较小,某些指标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网站访问量及西部流动借阅量增幅超过100%,增长量提高一倍以上。同时也看到,西部的馆均总藏量增长仅为0.33%、建筑面积增长4.93%、新购藏量增长6.96%,增长幅度相比较低。由于西藏地区2011年无县级图书馆,2012年建县级馆73个,2013年增为74个,机构数量的大幅增加与其他指标的增长不同步,可能影响到西部的某些指标馆均增长幅度。
2.2一些重要指标的增长状况
县级馆两年总面积发展增幅超过省级和市级图书馆发展增幅,全国县级馆馆均建筑面积比2011年增长13.16%,建筑面积最大的上海馆均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全国县级馆馆均新增藏量购置费比2011年增长32%,东中西部分别增长25%、46%和57.4%,最多的上海馆均达227万元,不足5万元的省份有河北、青海和西藏;全国县级馆均书刊外借册次为7.6万册次,比2011年增长22.4%,东中西部平均外借册次分别为14万册次、5.5万册次和4万册次,外借达10万册次以上地区由2011年占总省份数的19.35%增长为29%,上海县级馆均外借最高,达77万册次,此外浙江、北京、江苏和重庆年馆均外借都在20万册次以上;全国县级馆馆均流动车外借图书由6100册增长为1.07万册,两年间增长率为75%,表明县级图书馆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的延伸服务,两年间取得显著成效,流动车借阅册次占总外借册次比重较大的地区有宁夏(31%)、青海(28.5%)、海南(28.2%)、内蒙古(27.5%)、新疆(25.1%)、上海(22.2%)等;年度馆均参加讲座展览培训活动逾6000人次的地区由占总省份数的22.6%增长为58%,显示县级图书馆社会教育活动也取得较快发展成效。
2.3区域占有水平差异
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41.31%、31.36%和26.92%,城镇人口东部地区比重较大,而乡村人口东中西部比重大体相当,分别为全国总人口的15.25%、15.79%和14.54%,但县级馆资源投入和服务产出占有数量,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区域指标占总量比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东中西部资源与服务指标数量占全国总量百分比
东部地区的新增藏量购置费、年度新购藏量和流通人次、有效借书证数量及网站访问量占全国县级馆总量的60%以上。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资源与服务占有量均低于30%,其中中部地区在财政拨款、购书费、新购藏量、流通人次、借书证、网站访问和流动借阅7项指标,西部地区在新购藏量、流通人次、借书证和网站访问4项指标上占总量不到20%,中部最低占有指标新增藏量购置费(购书费)只占全国县级馆新增藏量购置费总量的14.11%,西部最低占有指标有效借书证数量占总量的13.49%。
2.4区域数字图书馆发展状况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网站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为实现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途径,利用数字技术为公众提供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3],是实现均等化资源共享与服务最有效的方式。“十二五”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深入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培育基于新媒体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业态”,将其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十二五末县一级图书馆有50%能够提供远程访问服务”。2013年县级图书馆网站访问量仅占全国网站访问量的5.95%(表1)。网站建设在将信息资源服务向基层延伸、形成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各地区县级图书馆网站年访问量的比较如图3所示,年访问量最高的是上海,其次是江苏、浙江、广东、河北等地。
图3 各地区县级图书馆网站年访问量
前文对2011~2013年东中西部区域在纵向发展上进行了比较,对区域间的横向发展比较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区域间的差距变化。应该看到,由于各区域经济文化及地域环境的差异,东中西部差距仍然显著,并且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相比2011年各指标差距进一步扩大,表2是对东中西部县级馆两年相比,馆均差距变化情况的运算(仅对东部相对中西部的变化增长率作以计算)。表中馆均差值即是对不同区域的馆均数量值做差运算,如东部对中部2011年建筑面积馆均差值=(2011年东部馆均建筑面积)3160.67平方米-(中部馆均建筑面积)1639.98平方米=1520.69平方米。
表2 2011至2013年东部对中西部馆均差距增长率
表2显示,东部对中西部的所有指标,2013年的馆均差值大于2011年的馆均差值,例如建筑面积2011年东部比中部馆均相差1520.69平方米,2013年馆均相差1681.51平方米,差值增大160.82平方米,差异增长率为10.58%。从2013年东部对中西部所有指标的馆均差值都相对2011年增大的结果可知,东部与中西部的各项指标馆均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中部与西部的馆均差值互有高低,差异变化不相上下,这里未对中西部作讨论)。东部对中部的馆均指标在流动借阅、借书证和网站访问量上两年差异度增加50%以上,年度新购藏量差异增加超过30%;东部对西部在流动借阅、新购藏量、网站访问量和借书证馆均指标上差异增长40%以上。
通过对县级图书馆在全国资源与服务占比情况以及东中西部县馆横向与纵向的差异性分析,可知我国县级图书馆资源保障水平和服务效益状况水平偏低,区域间差异依然显著。中西部地区县馆近年来在原有基础上某些指标有较大比率增长,有些增长率超过东部地区,但各项指标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在不同程度地加大。“十二五”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对东中西部实行分类指导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图书馆、农村基层图书馆的支持力度,将经费投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中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建设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方法。①学习借鉴东中西部地区图书馆示范区建设的模式和经验。2011年开始启动的公共图书馆示范区建设,为各地图书馆事业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示范区建设关注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建设,关注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在促进图书馆服务条件改善和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图书馆长效运营机制形成方面取得满意成效[4],在经费、人才队伍、管理体制、设施体系和资源供给等方面均有创新突破[5],建设经验值得各地区学习借鉴和推广。②加快县域服务体系建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及县以下基层图书馆资源有限,只有通过服务体系建设达到资源共享,才能有效提高资源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关于建立县域服务体系,安徽省的试点经验是建立以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图书资源的利用率[6]。县乡村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实现资源的统一购买、统一调配,定期轮换,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③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县级图书馆起着承上启下、延伸基层、实施对基层图书馆功能辐射的重要枢纽作用,为保障县级馆的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其基层辐射能力,应加强县级图书馆的合理资源配置,保障县级图书馆经费来源,地方政府部门应确保贯彻执行国家对公共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的政策要求,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经费保障体系[1]。县级馆应充分发挥县域中心作用,提升指导协调基层分馆的业务组织能力,提高人员专业素质,增强对基层人员业务、技术的培养和指导能力,促进区域服务效益水平的有效提升。
[1]文化部公共文化司.文化部关于印发《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3-01-31)[2015-02-10].http://59.252.212.6/auto255/201302/t20130 205_29554.html.
[2]李国新.立足新变化突破新问题推动县级公共图书馆持续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0(4):1-3.
[3]新浪嘉宾访谈.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下一步发展重点[EB/OL].(2011-10-21)[2015-01-23].http://news.sina.com.cn/m/2011-10-21/125323341065_3.shtml.
[4]金武刚.示范区创建与公共图书馆进展[J].图书馆,2014 (1):1-6.
[5]冯佳.公共图书馆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中的创新举措[J].图书馆,2014(3):42-46.
[6]安徽新闻.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启动[EB/OL].(2013-07-22)[2015-04-01].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3/07/22/005881858.shtml.
杨海玲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评价方法。
姚光辉女,馆员。
杨常红女,馆员。
收稿日期:(2015-09-20;责编:杨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