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萍
入夏以来,艳阳高照,但由于雨水的充沛,气候温润了许多。每日依旧的书斋生活让我觉得很享受。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凡如水的日子于我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惟有那些永远无法企及的艺术之完美和永远也读不完的圣贤书,让我深感情之所牵,而不知老之将至的大快乐。
近来重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令我又彻夜难眠,回肠荡气。对那一代为文化至死不渝眷恋的学人无限敬仰并心生痛楚。“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落地有声的话语透射着令人高山仰止的风骨。什么样的人才堪称为文所化之人?什么样的士子能为治学而情愿“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而坚定自己的信仰?什么样的人才能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惊、可叹、可泣、可歌……那一代学人的学养、执著、坚守、精神,无疑都是我们的楷模。治学唯“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不能精深,唯精深方能产生思想,唯求真方可使思想之光芒更加灿烂。诚然,书法艺术同属文化范畴,每一个文化之人都有自己操守的品格和赖以生存的精神信仰。书道也应如此。艺术只是个容器,铸造的永远是我们的精神。非人磨墨墨磨人,在一笔一画的锤炼中,人性才会不断提纯,艺术的光焰才会因精神的力量而显得璀璨。有诗一首为记:
掩卷潸然气不平,柔肠百结自难清。
为文所化学人泪,求理唯真志士情。
双眼虽盲仍洞世,一灯微弱尚澄清。
风流总被风霜打,谁向诗书取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