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责任感等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陶冶、激发和升华幼儿的情感。
1.以幼儿身边熟悉的人物和生活为题材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体会是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的来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情感,就比如说没有哪一个孩子是不爱自己的家的,但是幼儿由于年龄小,接触事物不多,在表达情感这一块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开展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将情感表达出来。通常孩子画画的内容都是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过的,老师可以选择“跑步”、“跳绳”、“过生日”等题材,让孩子将玩和创作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释放情绪。
2.以节日为画画的主题
孩子们都喜欢过节,节日永远是孩子们聊不完的话题,但是孩子未必就了解这些节日,老师可以通过画画的方式让孩子将自己所知道的节日画下来。让孩子画春节,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引导孩子表达出对春节的喜爱。画端午节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知道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表达对屈原的敬意。通过画画可以让孩子知道到底什么是开心,什么是敬意,什么是责任。
3.欣赏优秀的作品,丰富幼儿的情感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教师可以不定时地给孩子欣赏佳作,比如在剪纸教学过程中,我会先放出一幅作品,让孩子们自由地讨论: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剪得的?然后开始提问:“你们觉得这幅作品好看吗?好看在哪里呢?”这样的问题一问,孩子们就会对此产生好奇心,从而思考。就拿剪纸来说,剪纸上的内容许多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动物的喜爱、对自然的敬畏,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情感,而且这些情感是有载体的,它们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这样对孩子情感的发展与丰富更有帮助。
二、在美术教育中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我对这段话深有感触,在一般的绘画教学中,我们都会要求孩子们用同样的画笔、同样的纸。其实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欠妥性,有些孩子可能在绘画的过程中想要尝试不同的方法,但是害怕与其他人不同就放弃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孩子的从众性。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美术教育中让孩子保持个性呢?
1.珍视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兴趣,而兴趣说到底就是好奇心。每个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在日常教学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这一方面,不能用成人固有的思维思考一些问题,这样反而会将问题复杂化,应当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在我还没有正式做教师的时候,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老师让孩子画老鼠,班里的其他小朋友都画了,唯独有一个小朋友他画了一面墙,墙上有一个洞,老师看到后十分不解,批评他没听老师的话不知道在瞎画什么,孩子偷偷地讲说,老鼠跑到洞里去了,这是多么有个性的孩子,老师却批评了他。所以对于孩子要耐心,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重的,他们总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尽力满足他们对事物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个性得以发展。
2.树立自信心
绘画需要的是大胆,而现在社会中的孩子往往都缺乏大胆,他们不敢进行大胆的尝试。我们应该让孩子大胆起来,敢于尝试,那么老师就要注意,在孩子画画的过程中,“你画的怎么这么丑啊”“你不要画了,每次都画不好”等话不要出现,有可能你无心的一句话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无穷的。这样的话语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在评价孩子的画的时候,尽量不要评价它的好看与否,而是要侧重孩子画了什么,可以和孩子进行交流让他告诉你他画了什么。在画画的时候,我们要为孩子创设自由、宽松、舒适的环境,让幼儿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画画,鼓励孩子大胆地下笔去画,有些小朋友可能会说自己不知道怎么画时,你可以告诉他,不要害怕,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但是不允许你看其他小朋友的画。在画画的过程中要鼓励孩子,适当的时候要夸奖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才能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而不是害怕老师的批评而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模仿老师的画作或者图画册上的图案,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另外,在绘画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引导,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因势引导。总之,全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发展孩子个性的一大途径。
总之,美术教育是幼儿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以上提到的,希望孩子可以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习美术,让孩子通过美术可以变得更活泼开朗,懂得合作,知道宽容,学会付出情感、关心别人,为培养健康有品质的新时代的孩子不断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