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英
1.关注社会焦点、热点
中学生开始学会关心社会,思考人生,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不仅好奇为什么,而且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学生通过微博、论坛、网页等会知道很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疑惑的社会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这不仅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促进学生产生了思想共鸣,达到了师生思维共振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近来大蒜、绿豆、生姜、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由此在网上催生了一系列网络热词:“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玉米疯”、“辣翻天”等这些身边小事的讲解,将抽象的理论融于这些焦点热点问题中,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接受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2.教学节奏要合理,打造充满人本思想的整体课堂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教学节奏的快慢缓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定。每位政治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养成时刻观察学生课堂反应的习惯,做到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调整上课节奏。对于比较难的内容,若学生听不懂,就会表现出心不在焉、开小差等,这时教师要注意放慢节奏,进行精讲;对于大多数学生都能懂的问题,教师应该加快节奏,否则会使学生因内容太容易而不以为然,漫不经心。同时,教师要注意言语节奏的快慢结合。在讲授概念、原理等内容时,语速要慢;进行议论分析时,言语要铿锵有力。总而言之,“教学的节奏应存在于每一课时自始至终的渐变之中,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像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流动美,使整个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
3.依据问题难度,提问学生
合适问题在政治教学中,在机会均等的原则下,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为不同学生创造适合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既要考虑到优等生,又要考虑中等、下等学生。对于政治后进生,应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但问题设置不能过于简单,而应是经过思考能正确回答的问题。对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提些经过提示能正确回答上的问题,让他们多一些成功体验,更清晰理解对应问题的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反之,提问难度过大,无法回答则会让他们产生羞愧感,失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难度大的问题,应选择政治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回答。
4.将生活化教学进行到底
虽然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但新课程的实施使思想政治课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时代生活之中,使教材更加紧贴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生活化教学进行到底,精选生活情境导入课堂,运用理论知识阐释生活现象,把政治理论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生活与政治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5.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意识
每堂课教师都应首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加深,哪些问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言论和实践行为;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和道德辨析能力,改变教师一人独控课堂的局面,建立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政治的意义和价值
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课程性质看,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思想品德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它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又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主要标志。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养成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良好习惯将发挥巨大作用。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看,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都应当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及社会道德、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恰当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强化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明确价值标准、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成为政治立场坚定、是非观念明确,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公民。这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引导学生从“要我问”向“我要问”转变
引导学生从“要我问”向“我要问“转变必须注意:第一,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获得全面发展。第二,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研究、探索直至解决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艺术就在于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不停地积极思考,然后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和本领。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预定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组织的。“问题化”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研究性学习将学生提出问题的量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