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懿
摘 要: 有机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内驱动力不足或始动力不足的问题,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不高,作业马马虎虎,学习成绩下降等,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心结“,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动力 激发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力,能够有效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两年我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发动学生的认知动力的“马达”,稳步前进
认知动力是指将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是一种指向学习本身的动机。这样的动机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从而形成学习动力。
1.利用自主学习方式
每位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他们主动构建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研究如何引导他们探索新知,为他们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执教《周期问题》一课时,我发现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课前先让孩子们研究用自己的方式把主题图上的排列规律描述出来。然后我搜集了他们的作品,发现有的学生用文字描述,有的学生用图形描述,有的用数字代替,有的把有同样规律的一组圈在了一起,自然分组。这些作品反映了学生的不同思维层次,在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我获奖了”的展示平台把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展示,让学生自己介绍想法,上榜的学生都很开心,有相同想法的学生也得到了肯定。接着通过学生的介绍及对比,学生的眼界变得开阔,也便于后面的解题。
2.利用原始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深层次的需求,那就是要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这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得尤为强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解决思维矛盾的积极性。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回家自主学习。课上先回顾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汇报前一天的学习成果:“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让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认为是对的,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有的学生很激动地到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锥和一个很小的圆柱,反问:这样的情况还是“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吗?这时我介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做实验。”于是每个小组带着他们的困惑进行了实验,我观察到班级每位同学都积极投入到实验中,那种迫切想得出结论或者证明自己的学习氛围让我感动。最后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并且这个结论得来的过程让他们印象深刻。
3.利用分层教学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必须正面对待不同差异的孩子,利用分层教学,给他们不同的评价标准,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课余时间,我喜欢研究各种辅导书的题目,然后自编练习纸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在练习纸上一般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基础训练”“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积累不同的分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练习。班级中的学困生往往会在完成“基础训练”时,再选择一些会做的完成。另外平时作业中,我也会把出错多的题目进行标注,便于之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学生会因战胜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而高兴不已。
二、发动学生的附属动力的“马达“,倍道而进
在平时教学中,我虽然对学生非常严格,但是只要发现学生的进步点、闪光点,都会进行表扬和指导。如:四(3)班的小涛,他不会画平移图和旋转图,我虽然在学校指导他画了多次,但是他很快就忘记了。我经常放学后对他进行特别指导,经过一个星期,他的进步很大。我在班上表扬了他:“本星期小涛同学的画图有很大进步,这肯定是在课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告诉大家,认真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其他同学也惊讶于小涛的进步,切实感受到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不仅增强了小涛的自信心,而且给其他同学带来了正能量。
三、发动学生的自我提高动力,全速前进
自我提高动力是指学生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引起发奋学习的一种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带给成功的学生以欣赏,使其他学生受到感染、羡慕,并鼓动大家用掌声或欣赏的目光等方式表示自己的赞赏之情。在解题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愿意展示,就是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像小老师一样为大家讲解。在班级内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了两个为一组结为学习小组的活动(同质分组),对作业表现和测评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问题,给自己树立努力目标,大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使班级中学习气氛浓厚。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学生拥有会学习的“学习马达”,从被动学习真正转变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