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生哲学思维的培养

2016-05-28 14:59杜麒
考试周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孔子哲学思维

杜麒

哲学被称为智慧之学,因而也被学生叫做“智难”之学,难在哪里?难在抽象、枯燥,概念艰涩、道理深奥。老子曰:“玄之又玄”,此之谓也。然而对于教师来说,与其教学生原理、概念,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使气氛昏昏欲睡,还不如另辟蹊径,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最后使原理、思想自然水到渠成。其实,教哲学就是教哲学思维,学哲学就是学思维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拣练揣摩,探索教法、总结心得,唯以养成学生哲学思维为要务,今撮其杂而凑成篇,以资共享、以作抛引。

一、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思维方法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及效果却完全不同。我经常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晚,先生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说:“你们立刻买样东西来,把这个黑暗的房间完全装满。”一个学生买了许多干草,满满地塞了一屋子。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另一个学生买了一支蜡烛,点燃蜡烛,整个屋子一片光明。先生笑了说:“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的方法。”在这里可以看出一般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带来的不同效果。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向学生传授思想方法,开启智能,挖掘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充分发挥教学功能的绝要。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救人方法有二,一是让人脱离水,二是让水脱离人。让人脱离水,作为小孩的司马光按常规无法施救,于是打破常规通过砸缸来让水脱离人,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出现新常态下的各种矛盾,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随时产生的各种难题,必须在创造性思维的引领下用创新的方法解决,这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的共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的《生活与哲学》课,担当着培养和造就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哲学思维能力的重任。所以哲学课不是可有可无,一定不能当做副科对待,把哲学课上得生动有趣,着力于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政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运用联系的思维建立世界万物间的关系

客观世界就像有人精心编织的一张大网,任何事物都是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网结,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例外。我在教高二《生活与哲学》联系观时运用了这样一段导入:“著名喜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写完他的作品《哈姆雷特》第二场第一行字时深深地吸了一口嘴中的雪茄又吐出来,从那时起风将他呼出的那部分空气同其他的空气混合在一起而弥漫飘散开去。而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现在吸入肺部的空气中都含有莎翁当年时候呼出空气的两个分子。”这近似荒诞的语言一下子脱口而出竟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待课堂气氛安静下来,大家开始积极思考老师这段话的用意,再翻阅本堂课的课题,迷雾慢慢消失,原来老师并没有和我们讨论在每个人吸入的空气中是否包含有某人呼出的空气,而是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事实,觉悟出一个道理: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互相联结的世界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联系、相互制约。至此,教者的目的已达到。在学生因兴奋而跳跃着的眼神中,我看到思维着的花朵绽放时显现的流光溢彩。

(二)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洞见人们行为的效果

教《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框的方法论:“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时,我选择了一段古代名人轶事——“子贡辞不受金”的典故,从中巧设疑问,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继而纠误归正。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春秋时期鲁国出台了一条法律:凡在其他诸侯国赎回做奴隶的鲁国人,其费用都可以通过国库“报销”,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赎回了一个奴隶,出于非功利的追求,辞而不受金。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非但没有赞许、反而训斥了一番。叙述至此,我突然发问:作为一生不畏坎坷、周游列国以倡仁宣德安身立命的一代孔圣人,何以面对如此到底之举而发狠呢?通过短暂思考,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了,有的,说孔子既看重道德又看重经济利益;有人认为,赎买奴隶的费用不应由国库报销,该由奴隶用劳动偿还。诸如此类,大多言不及义。看来这一问题的难度够大,以致造成学生思维“卡壳”现象。本来,按我原先的教学设计,又从学生思想的实际出发,先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碰撞一凡,继而导引归流。这时我才接着叙述孔子的本意:“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原来如此。花个人的钱赎奴隶的行为固然高尚,但若对此大加倡导,则必然会大大降低奴隶的赎回概率,因为行为者怕悲伤见利忘义的恶名,从哲学的角度看,孔子在这件事上是辩证思维的实践者,他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一项活动、一种行为进行一分为二的剖析,从而正确处理了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学生一个个陷入沉思,显然从中受到启发。

(三)从具体到抽象,把握事物的共性

哲学的辩证思维包括方方面面,其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的由特殊到普遍即由个性到共性的思维秩序,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怎样启发学生的这一思维呢?我在教学中同样运用了讲故事的办法启迪他们,选择了这样一件事:古代宋朝的时候,有一位爱谈禅的秀才要到寺院去,半路上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头牛被一条长长的绳子系在一棵树下,周围是鲜嫩的野草,牛儿转来转去、无赖怎么也吃不到。秀才被这种现象触发,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寺院,老禅师奉茶迎接他,刚刚落座,秀才辟面提出一问:“为什么团团转?”禅师应声答道:“只因绳未断。”秀才惊诧不已地问道:“你怎么知道?”禅师悠然说:“一理通百事。”老子曰:“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其实,故事中秀才的所见所闻,是指个别性的特殊现象,当然,生活中的此类现象不一而足,在哲学上叫特殊性即个性。禅师的回答十分奇妙,令人叫绝,他的“绳”是从佛理的角度阐发的,指的是滚滚红尘中的欲缰利索给人精神带来的羁绊和由此产生的生活烦恼。他的“理”指的是禅理、道理。“一理通百事”是用一种道理可以解释各种现象,这个“理”存在于一切同类事物和现象身上。在哲学上就是讲事物的共性即普遍性或一般性。认识的任务就是从特殊中概括普遍、个别中概括一般、个性中概括共性、由具体到抽象,把握事物本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通过这样的故事寓意教学,让学生比较容易地领会原理和方法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哲学作为一门智慧之学,它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思维方法,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哲学课和学哲学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和使学者掌握哲学思维方法。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列宁说:“思维着的花朵,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希望通过同仁们的共同努力,让这些花朵尽情绽放。

猜你喜欢
孔子哲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