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鹏举
新课改已经实施十几年,笔者在从事一线教学过程中紧跟新课改的新要求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于是心怀感激和渴望于2014年10月17日在春荣小学听东方红小学杨老师的公开课,她是我们当地的名师,我代表着新课改的最新成果。她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而生动的一课,老舍先生笔下的《猫》,让在座的全学区老师们受益匪浅,在听讲和研讨的过程当中深深感受到她的课堂充满神奇的魔力,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且教学秩序良好。我谈谈自己沉浸在李老师课堂当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抓住主题,突破重点。
杨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和主题设计得非常恰当,在一节课堂中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什么是学生理解困难的,什么是学生理解容易的,都在她的掌握之中。例如在自学导航环节中,杨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几道自学题:(1)边读边画,用“▕▕”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用“——”画出总起句。(2)用“……”画出体现猫的古怪和淘气的句子,用“△△△”标出毛的特点的句子。(3)作者怎样描写猫的,用心体会。从以上提出的问题看,只要学生在课堂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就可以把握课文的重点和思想,掌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课改过程中,需要考验老师的不再是课堂流利程度和吐字发音那么简单的事情,更需要老师的教育机智,遇到突发事件要好好地处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然而,杨老师在突出文章的重点之处,把握重点的句子。例如:谁怎么呼唤,它不肯回来和句子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把这两句话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把握句子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杨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丰富语言积累,突出教学目的。
学生学习语文,要提高语文能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的。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节公开课上杨老师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这节语文课前,杨老师花两三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提问,相信对学生的日后学习有益,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文章的整体结构等,需要老师重视平时的课堂要求和学生的课后练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重视阅读教学,注重教学模式。
在低年级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烦琐的课文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意境和美感淡漠,完美无瑕的形象支离破碎,优美质化得语感削弱,特有的语言魅力丧失,需要学生实现的目标没有实现,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怪圈子中,为了知识而教学,偏离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杨老师的课堂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她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大胆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时不时地纠正同学的发音及语音语调。让学生爱上读课文,不只是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听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在互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及文章的思想。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和文化魅力的熏陶。杨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地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性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杨老师的课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发散性思维和整合的完美展示,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为主,没有把知识支离破碎地传授于学生,在此基础上既没有让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又没有让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相互以文本作为参照系相互的对话方式为主线,生动而有趣味的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增长,而且使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这样容易使学生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