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飞
在俄罗斯常听人说,莫斯科是俄罗斯的心脏,而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的心脏。在俄罗斯的一次夜行经历,使我对这个比喻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这是一个俄罗斯的国内航班,飞机从伏努科沃机场起飞后向南飞去,舷窗下的莫斯科是一片灯火璀璨的海洋,而在这汪灯海中央,就是更显明亮的克里姆林宫。这片三角形的区域闪着金光,又微微泛红,似乎是通体通明的,富有活力的,的确像一颗跳动着的心脏。
俄语中的“克里姆林宫”,原意就是“内城”“堡垒”或“要塞”。在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不为莫斯科所独有,其他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也都有自己的“克里姆林宫”。但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却以其丰富的历史、壮丽的建筑和独特的功能而享誉世界,以至于世界各地的人一提到“克里姆林宫”,就认为是莫斯科那座被红砖高墙环绕的宫殿。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建于1156年,当年,莫斯科的奠基者尤里·多尔戈鲁基相中了莫斯科河左岸的博罗茨基山冈,这座山冈位于莫斯科河和它一条支流的交汇处,是莫斯科的制高点之一。多尔戈鲁基在这里用原木立起栅栏,建起要塞,这就是克里姆林宫的雏形。123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在扫荡东斯拉夫诸多小公国的过程中,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付之一炬。14世纪中期,有“钱袋”之称的伊凡一世从弗拉基米尔迁都莫斯科,用橡树圆木重新垒建克里姆林宫,使其成为莫斯科公国的中心。1367年,在一场大火将克里姆林宫夷为平地之后,莫斯科人改用白石垒砌宫墙。之后,在15~17世纪,随着莫斯科成为全俄罗斯的中心,在伊凡三世和伊凡四世当政时期,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得到空前的发展,宫墙改用红砖,宫墙上建起了高高的塔楼,宫内陆续建起了圣母安息大教堂、天使长大教堂和伊凡大帝钟楼等建筑。自那时至今,克里姆林宫的外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宫中的主人们仅仅在宫墙之内作了一些添加。
18世纪初,彼得大帝迁都彼得堡,莫斯科成为一座“被彼得抛弃的城市”,克里姆林宫也成了一座“被彼得抛弃的宫殿”。但是,莫斯科仍然是陪都,克里姆林宫也仍是皇家行宫。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克里姆林宫增建了军械库、兵器馆、参政院大厦、克里姆林宫大殿等世俗建筑。十月革命后,克里姆林宫成为苏联领导人的居住和办公地点,列宁的办公室至今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1930年,克里姆林宫增建了列宁墓,列宁墓后面的地下和宫墙下还埋葬着其他百余位苏联领导人和各界名人的遗体。1937年,在宫墙最高的5座塔楼上,安装了镶嵌着绿宝石、功率达3000~5000瓦的“克里姆林宫星”,这些闪耀的红星后来成了苏联的象征。1961年落成的克里姆林宫大会堂,是专为举办政党大型会议建造的一座现代化建筑,建筑师大约也不想破坏紧邻的教堂等古建筑,尽量压低其高度,许多使用空间被压缩到地下,尽管如此,这座曾获得列宁文艺奖的建筑物,在今天看来似乎还是一个败笔。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克里姆林宫经历了风风雨雨,兴衰交替,其建造和发展的历史,也是莫斯科城和俄罗斯民族之历史的一个缩影。1990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漫步在克里姆林宫中,可以感觉到它似乎被划分成了三个功能明确的区域。靠西一侧为军械库和兵器馆,靠东一侧为行政机构所在地,而中间偏南坐落着几座教堂。这样的布局似乎是在提醒人们,政教合一、军政合一是俄罗斯一贯奉行的国策。兵器馆和墓地,博物馆和总统官邸,宗教和世俗,军事和政治,历史和现实……不同的元素在这里交织一体,使克里姆林宫成为俄罗斯国家体制的一个生动象征,成为俄罗斯民族历史的一份神秘标本。
今天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总面积为28公顷。环绕着克里姆林宫的19座高塔造型各异,高低错落,犹如一串凝固的音符。宫中建于不同时期的各种建筑风格多样。与注重对称、讲究规则的东方宫殿不同,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不仅外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其内部建筑布局看上去也十分随意。可奇怪的是,无论你是远距离眺望,还是置身其中,都可以感觉到各个建筑物之间的那种和谐的响应关系。
夕阳西下时分,站在莫斯科河的大石桥上欣赏克里姆林宫,只见低垂的彩云之下,整座皇宫绚丽缤纷,光彩夺目,深红的宫墙在莫斯科河中投下荡漾的倒影,宫墙脚下芳草萋萋的绿地和几座宫殿的绿色屋顶遥相呼应,无数半圆形的教堂穹顶在落日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而在这一片建筑物的庄严合唱中,伊凡大帝钟楼的巨大金顶和救主塔楼上的红色五星就像是两位领唱者。直到夜幕降临,似乎还能听到几缕悠长的余音......
(选自2007年6月27日《人民日报》,本刊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