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导师,胜似导师

2016-05-28 02:04法人沈四宝
法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沈先生法学院导师

文 《法人》 特约撰稿 沈四宝



不是导师,胜似导师

文 《法人》 特约撰稿 沈四宝

沈达明

当我们法学院纪念沈达明教授诞生一百周年时,必然会想起另一位教授冯大同老师。

沈先生和冯老师在国际商法界的影响力和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奠基作用,几乎是很难分割的。他们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亲密合作,相互支撑甚至可以说是相依为命的,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岁月中成为能人合作的楷模。这种学术上的关系,用沈先生的话来形容是这样的:“在学术上,我们是搭档,我负责买菜(找资料)切菜(翻译),老冯他负责做菜(写文章)。本来想叫他炒一盘上海菜,但他常炒成广东菜。四宝,你知道,广东菜比阿拉上海菜好吃。”

我是1983年7月从北大法律系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工作的,至今已有32年时光。由于我和沈先生二人都姓沈,又都是上海人,上海口音都很浓,有的人以为我们是亲戚,其实没有这层关系。但应该说我们之间接近是很容易的,一是见面就讲上海土话,二是他的很多思想我比较容易接受。

现在想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工作的选择,是我人生中正确的选择。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沈达明和冯大同的影响和领导下工作和生活数十年,并由他们亲自选择,能有幸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和事业,基本上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并把总结的经验集中体现在《法律的真谛是实践》一书中。应该说这本书主要是受他们思想影响以及我导师芮沐教授的思想影响在实践中形成的。

我一生在北大学习工作了18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作了32年,即在法学界长达半个世纪,常常在想这么一个问题:北大精神是什么?贸大精神是什么?两者有什么不同?最终我想用四个字概括一下:贸大的精神集中到四个字“务实”和“视野”。经过北大的培养,人都很自信;贸大的毕业生,都很务实。

当然,有不少贸大学生既自信也务实。但作为贸大的学校精神还是务实。贸大的务实精神,是渗透在各方面的,也是由各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首先是由一些著名的教授,尤其是开拓者、奠基者的综合素质慢慢形成的。

沈达明教授不仅是贸大法学专业的奠基者,他与其他几位贸大教授一起也是整个贸大的精神奠基者,与沈先生谈话,没有一次他说大话、虚话和不着边际的话。比如,我3年法学院院长任期届满,也想“上山下海”,他说,这不好,院长3年不够,3年只是坐上院长的位子,还没把位子坐热,你把院长这椅子坐热后再出去,可能对学校和个人更好。后来在他的支持下,真是坐热了。我与他接触中发现,他阅书无数,但不唯书;他接触不少上层人士,但不唯上;他懂得很多理论,但做事都从实际出发。沈先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对我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冯老师也是个务实者,他曾对我说,搞教育要有“三才”——人才、钱财和教材,这是务实的体现。“国际商法”课程的教材和思想,在中国是首创,也是他俩共同把国际法、民商法推向实践的一面旗帜。

至于在沈先生和冯老师思想下凝练出来的“三会人才”培养途径,更是务实在教学上的创举。由沈先生、冯老师倡导的,贸大法学院特有的务实传统一旦形成,很难再予改变,这种务实精神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地延伸、发展和升华。

沈先生和冯老师能打动和折服我的另一个地方就是他们有大度的胸怀。我的性格不适应从政,他们俩人都给我讲过同样的道理:四宝,像你这样的脾气,在机关当干部,你可能一辈子也起不来了,心胸小的领导可以压你一辈子,但当个学者,任何人也无法压住你的才华的。我自己后来能在贸大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实践双丰收,与他们的大度是分不开的。我真的十分感谢他们。他们没有门户之见,一如既往地信任我、培养我、教育我。在我当讲师、副教授直至教授发展道路上都开了绿灯。

在1994年,经他们两位商量建议我接冯老师的班,当系主任,也就是把他们为之打拼了数十年的贸大法律系的管理权移交给我。当时,正值第二次改革开放高潮,全国出现了“上山下海”的高潮,“下海”是去市场,“上山”就是高攀,去当公务员。

当时冯老师是这么说的:他年纪大了,精力不够了,他说你在年轻的一拨里年龄最大,是兄长,家里有事,你要担当起来。当时社会上说沈冯手下有“四大金刚”,我年龄确实最大。但考虑了几天回答他说,我可以干,但我可不是您的学生,可能条件不够。他说,沈先生和我都考虑过了,我们相信你,你就放心大胆干。

事实上,当时留下院里继续干的,只有十人左右,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有王素霞、焦津洪、王雪华、黄勇、王军、王晓川、冀宗儒、丁丁、盛建明、李金华等,我们这十几杆枪是在那种艰难环境中,在沈冯思想指导下,干出了一片天地。最值得自豪的是:一是在1996年由法律系升格为法学院,二是在2002年我院国际法专业被评为全国国际法重点学科,因为这是在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成为全国唯一的以特色教学为旗帜的国际法重点学科。

冯大同

这从而使法学院更上一层楼,排名迅速靠前,后来就成为全国著名的具有特色的法学院,培养出了在全国法学界、法律界能起重大作用的学生。这都是沈冯二位奠定的特色土壤上盛开出来的鲜花,没有他们的基础,鲜花不会开得这么顺利,也不会这么鲜艳和持久,结果,大家都受益了。

我深深感到,当领导无论校长还是院长,要有建树,要为大厦建设添砖加瓦。在特殊情况下,没有建树可以理解,不添砖不加瓦也行。但千万不能丢砖减瓦,这是对不起两个老先生为之奋斗不已的愿望的。因为我在贸大奋斗30年,对沈先生、冯老师充满崇敬之情!对贸大、对贸大法学院充满感情!

从师生关系上,我不是沈先生、冯老师的直接学生;从年龄上,沈先生大我31岁,是长辈;冯老师大我12岁,是兄长,但从学术上、务实上、人品上,他们都是我受益良多的老师。不是导师胜似导师!我从内心对沈先生和冯老师充满崇敬之情,对他们亲手开创的贸大法学院充满感情。

他们人走了,但他们的思想将永存。他们的事业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一代更比一代强。

师恩如山。我们会永远记住沈先生和冯老师,感谢你们!

(本文系作者在沈达明先生百年华诞纪念会上的发言整理)

猜你喜欢
沈先生法学院导师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继女究竟能不能继承遗产
细数京城小菜香
拆错房子
会飞的沈先生假
导师的猫
“僵尸”法学院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