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选诚
生物,在学生看来,既是文科又是理科,是一门既需要大量记忆又需要理性思考的学科。作为有经验的高中生物老师,我很了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生物的爱恨交织,但是,为了让学生和自己在面临高考时能临危不乱,看到成绩后不后悔,我一向秉持的教学理念是分数高就是王道。然而,现在大有不同,影响我的是偶尔在微信里看到的一条学生发的朋友圈。
那条朋友圈是那时刚到大一读非理工科的最新一届的毕业生发的文字和视频,内容大体就是在怀念高中生物课,我当时为了调节课堂压抑的气氛而播放了一段小视频,那个视频里就是细胞中各个作用和各个运动的仿真模拟。看了那位学生的感慨与怀念,身为刚刚教完他、带他走过高考风雨的老师,心里五味杂陈。我原本认为高中生物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通往自己理想大学和理想专业的桥梁的重要支柱,在高考完之后,如果不选与生物有关系的专业,生物就失去了所有意义。但是,在看到那条学生发的朋友圈之后,我觉得我错了。高中生物,即使在面对语数外三大课时属于小类课程,也不能在压榨完它的分数之后便弃之于不顾了。这门课有这门课的设课意义,不能因为现阶段中国高考过独木桥式体制和学生、家长及老师对成绩的追求,就选择忽略当时教育家深思熟虑下决定面向高中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
那条有关生物的朋友圈里的内容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出现。在认真思考后,我下定决心放弃秉持已久并引以为豪的教学理念,进行以素质教育为主、兴趣教学为辅的教学改革。虽然心里很忐忑,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去,因为我知道,像蝴蝶效应一样,作为老师,我在课堂的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故应该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尝试新的课堂模式。
一、实例教学,印象深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是加深学生认识和印象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大肠杆菌的培养与分离这一教学重点,无论是作为选择题还是实验题基础知识,都是很容易失分的部分。在老师讲解后,学生很容易忘记细节,就算记住了,也大多是物理性的理性记忆,遗忘速率很快。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大肠杆菌的培养过程中的细节和原理,我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以三人一组的形式亲自感受大肠杆菌的培养与分离过程。LB培养基的配置顺序是什么,其成分是什么;灭菌与消毒的方法和操作过程是什么;细菌的分离及其操作步骤是什么,以及对培养皿中的菌落的状态的观察都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具体体现。学生对实践印象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深刻,尤其是当操作不得当的学生面对自己的培养基的“惨烈”时,更容易记住自己的错误与相应后果。除此之外,我还会尽可能地结合学生不理解的题目带来实例进行解释,而不是把答案强加给他们。比如,有一届学生就很纠结萝卜吸水之后是变硬还是变软这个问题。大家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我从家里带来吸水后的萝卜和正常萝卜,让他们亲手触摸,答案一目了然。
二、寓教于“观”,节奏轻快
在面对一门既需要大量记忆又需要理性思考计算的课程时,我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都是很大的。生物本就是一门需要以很多脑细胞为代价的课,如果老师讲课没有一点点激情,课程内容没有一丝乐趣,学生就会昏昏欲睡。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下载了很多与生物有关的视频,在这些视频中,既有学生刚刚学习的生物知识的体现,又有生动形象的生物直观体现。比如说,我利用课间和上课前几分钟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腐乳制作的部分;播放有关肌动蛋白、微丝微管、细胞器在细胞中运动等有关视频;播放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视频,等等。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播放有关视频,对学生上课状态的调整、对课堂气氛的调节都是有不小的帮助。直到最后,班里形成了课间播放生物视频的习惯,中间再穿插播放一些有意义的小视频。就连我都没想到,每次我抱着电脑进入教室时,班里的窗帘已经拉上了,大家也不像以前都趴在桌子上睡觉。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与交流也就更多了。
三、作业变形,付诸实践
每逢暑假寒假,生物作业就成了每一位学生的负担,作为老师,我虽然不想让学生度过一个充斥作业的假期,但更不愿意看到他们荒废。在大学里,假期作业是社会实践,那高中生不也可以将自己学习了那么久的生物知识在假期付诸实践、加以运用吗?所以,在暑假,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动手的作业,比如说自己亲手酿制葡萄汁,或者可以分析洗衣粉中酶的活性高低的影响因素等。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对生物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过程。如亲手酿制葡萄酒,学生会注意温度、装置等一系列问题,既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对生物的兴趣大幅提高,又可以将知识更深地记忆。
一条学生发的朋友圈而引起的教学改革,让我重新找回了生物的乐趣,感受到了生物不仅是书面知识,更包含实践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正的学科内涵与意义。老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由一条朋友圈引发的反思,使我的教学改革还在不断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