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妍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大学生就业问题难日益突出。针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任。本文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 职业指导 对策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在教育、引导、培养学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步增大,新形势下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1]。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探索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法和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1.辅导员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1.1辅导员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意义。
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同时是最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爱好特长的人,容易与学生建立深厚友谊,因此,辅导员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更易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赢得学生的信任,以朋友身份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准确定位,积极谋划未来的发展。将辅导员职业指导实践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更易于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择业指导等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1.2辅导员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2.1辅导员开展学生就业指导专业能力背景不足。
以西北某一高职院校为例,共有辅导员78人,非师范类理工科占46%,体育、艺术类占24%,另外,非师范类文科的辅导员占22%。由此可见,辅导员的专业分布比较分散,具有思想政治、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总人数所占比率不足8%。
1.2.2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扩招,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化,随之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辅导员既要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更要承担学生“奖、勤、助、贷、减、险”等方面的日常性工作。学院一些面向学生的招生就业、生活服务、安全保障等一线性工作最终都落实在了班级辅导员身上,这样,辅导员应对大量事务性工作之后,很难再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中。
1.2.3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方面辅导员在工作中对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达成共识,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部门的事,是职业指导教师的事,因此对学生就业工作显得不够重视,对于学院组织的就业培训、就业创业报告会等也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辅导员缺乏对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仅停留在一般的就业信息提供发布、服务等,而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深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2.1思想早熟,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
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如何融入社会的指导不足,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大量思想,使得他们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发展阶段,由于长期的互联网影响,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孤僻,校园生活各自为营,不爱交流,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表现出不良的心态,害怕竞争,自我估价过低,过于怯懦,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
2.2过多依赖网络,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
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学习、娱乐等趋向多元化,他们从小就与网络或者电视为伴,每天花大量时间在网上,尤其是进入大学后更是沉迷于网络,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沟通和日常交际能力,容易使他们陷入人际关系的虚拟化[2]。久而久之,对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缺少应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多大学生因为非自愿选取的专业,或入学后由于某种主观或外在原因使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无明确学习目标,性情懈怠,认为所学专业对未来就业用处不大[3],表现出对专业的失落感,而这种失落感使一部分大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理。
2.3就业观念不切实际,就业信心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然而很多家长、学生对此缺乏足够认识。所以很多高职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好高骛远,没有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择业时盲目追求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岗位。宁可为一份稳定清闲但与专业和个人爱好毫不相干的工作,也不愿扎根企业和基层去发挥专业所长[4]。在择业时面对更高学历就业者存在自卑感,缺乏坚定的就业信心及对自己的就业能力信心。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就业信心。
3.辅导员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3.1规范管理,提高自身能力和认识。
3.1.1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完善辅导员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要保证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有效作用,需要遵循三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培训相结合,二是进修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三是岗前和岗位培训相结合;与此同时,为了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学校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辅导员积极深造,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学习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题辅导,有计划地选送辅导员参加相关职业指导培训等。只有全面拓展业务素质,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政策、规定和科技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3.1.2规范管理,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
学校应重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规范管理,优化辅导员人员结构,除日常工作以外,制定专门就业指导工作职责要求,建立科学的就业监督考核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横向与纵向相统一,学生与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明确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5]。
3.1.3加强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主要执行者,在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同时,要注重与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难点问题,就业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前途和发展,因为学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辅导员不仅要提供一般化的职业指导,而且要能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服务。结合实际,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掌握就业政策的新新内容,探索就业指导的新思路、新方法,拓宽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知识面。深入就业实践,深入大学生就业过程实际,进行不断探索,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实践规律和实践方法,促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3.2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分阶段多元化指导教育。
3.2.1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克服不良心态。
针对学生心理的问题,应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角度出发,转变思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取长补短,激励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开展讲座、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学会情绪调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分解压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2.2引导学生进行分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要全程化、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价值观、能力等方面因素,制订一套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将学生就业能力与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大一应以适应性教育、专业教育为主,开展好入学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和提升能力教育;大二学生以主题教育、指导教育为主,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实践技能,开展主题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和辅学教育等;大三学生以就业指导、服务为主,进行顶岗实习管理,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入学时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确立大学三年的学习目标及毕业后的工作方向。
3.2.3开展多元化职业指导途径。
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当今教育教学的唯一地点,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现在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求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网上求职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必须开拓新的就业教育模式,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新途径和优势对学生进行指导。QQ、微信、微博等都是大学生思想、信息交流的重要网络平台,也是学生重要信息获取方式。辅导员应该抓住网络交流平台的开放性、广泛性与资源的共享等这些特点,根据学生的关注热点,充分运用这些交流平台进行就业引导教育。学生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在老师面前不便于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么在网络上师生可以敞开心扉探讨就业的观念话题,实现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途径。
综上所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应该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辅导员不能期待在短暂的一两个学期就能通过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树立全程化职业指导的理念,并将职业指导融入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能力,使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不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转换成实际行动才是辅导员切实发挥好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重要作用的根本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壮.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效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8,5.
[2]陈卓,李清富.浅析“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特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
[3]蒋臻.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12.
[4]刘治国,钟错.浅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就业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5]李得春.高校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群为天地,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