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
房地产库存不限于未售出的新建住房,也包括以投资为目的被人买走了的那部分房子。有什么道理只把厂家仓库里积压的产品视为库存,而不把渠道里积压的产品视为库存呢?
房地产去库存的任务提出有一段时间了,要完成这个任务,毫无疑问,第一重要的应该是搞清楚房地产库存量有多大。
我看过不同口径的统计,有以已建成面积为标准统计的,有把在建面积算进来的,还有把已规划审批的未建面积也纳入未来库存量的。统计口径不同,计算结果也就差很多。但我以为,即便按最宽泛的统计口径算出来的数字,也还不是真实的库存量,因为漏掉了很重要的一块。也就是说,真实的房地产库存量要比所有可见的统计都大,去库存的规划只能以这个真实的量为依据,否则就不大可能成功。
记得是在2010年,在一个场合听到一位金融机构的人士在高谈阔论,吹他自己多有远见。他说,2008年房价回调的时候,好多阳台的窗子上都贴出了“急售”的告示,他老婆有点慌了,想把另外一套房子卖掉套现,他没同意,结果没多久房价又掉头大涨,如果那时候卖掉就亏大了。这提示我们一件事,当房价下降的时候,会有很多已经销售出去的房子再次回到市场上,这部分房子也是房地产库存的一部分。
大家应该还记得,2007年底,王石提出了房地产市场“拐点论”,认为房价已涨到尽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确出现了回调。王石的判断是基于经济规律做出的,房价回调也是经济运行的正常反应,奈何房价不是市场能真正决定的,2008年开始的货币超发硬生生把房价吹了起来,房价早已不是市场现象了。
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跟房价走势有密切关系。我的同事谭保罗在最近的文章里分析说,房地产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支柱性产业,政府的大部分收入跟房地产有关,言下之意是政府不愿意也不会允许房地产价格下跌。但这个判断成立的前提是政府的力量无穷大,只要想维持目前的房地产格局就能维持得住,可是这未必成立,当房地产导致的其他负面问题足够大的时候,政府就不得不做出选择,到底要保什么。如果你把政府视为一个理性的主体,就得承认,政府的最终动机是自保。
还有人说,有钱人太多,房价再高,对有钱人来说也不算高,也买得起,房价怎么会跌呢?这也不成立。广厦万间,卧眠七尺,从使用价值上,没人需要那么多套房子。“房叔房婶”们之所以囤积那么多套,并不是出于收藏的爱好,而是投资行为,是想让钱增值。众所周知,国内的出租市场不规范,租售比也极度不合理,即,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是差不多的,投资回报无法通过租金和分红取得,只能靠涨价。那么,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在市场高点的时候把房子抛出套现。
市场没有出现抛售潮,是因为普遍认为市场的高点还没到。这是2008年以来政策刺激形成的心理预期,于是这就又回到了把政府选择作为判断的最终立足点的立场上来了。中国政府当然是强有力的政府,但强有力跟万能不是同一个意义,强有力还意味着有选择的主动权,把宝押在政府一定会誓死捍卫房价无限上涨的趋势上是不明智的。有什么理由预期政府就一定要维持高房价呢?
我不是房地产领域的专家,我这里要做的也不是预测房价的走势,而仅仅是提示一件事,房地产库存不限于未售出的新建住房,也包括以投资为目的被人买走了的那部分房子。有什么道理只把厂家仓库里积压的产品视为库存,而不把渠道里积压的产品视为库存呢?
以已售出的面目存在的库存房,在一线城市要比二三线城市比例高得多,因为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预期更旺,囤积现象也更广,很少有人在小城市囤积一大批房子。早就有人讨论过大城市房屋空置率的问题,那些空置的房子也是蠢蠢欲动要再次进入市场的。想一想,2008年房价一有风吹草动,就有大量“急售”出现,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预期一旦改变,“急售”只会更多。
如果有可能有雪崩发生,一定要搞清楚会有多少雪花落下来。每一片雪花其实都不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