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谈“企业破产”色变

2016-05-27 08:41
环球时报 2016-05-27
关键词:承受力企业破产市场化

王文

近些年,坊间经常传出诸多企业破产的说法。听者往往叹息不已,媒体报道则趋之若鹜,久而久之,不少人对经济形势心生恐慌与焦虑。此时,政府该如何应对,民众该如何看待,关键在于是否能对“企业破产”有真实与客观的认识。笔者常常在不同县市与企业调研,对企业破产及其政府应对有一些更复杂、更广维度的理解。

企业是社会肌体中的重要细胞。是细胞,就逃不了生老病死。环顾世界,寿命在百年以上的企业,即使在欧美国家也是屈指可数。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的统计,《企业破产法》实施以来,全国法院从2008年每年受理企业破产案件数量稳定在2000-3000件上下,每年工商管理机关注销的企业数量在35万户-50万户之间,存活5年的企业比例为68.9%,存活9年的企业比例为49.6%,不少企业成立两三年就经营乏力、债务缠身,濒临破产。

但另一方面,新增企业数量却远多于注销企业数量,更远远高于适用破产程序的企业数量。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中国每天平均新增企业1.08万户。由此看,“企业破产”是社会生生息息的正常现象,也是市场化进程中的支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进程主流是,企业、公司作为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据统计,过去30年,中国年均企业注册数量增长为20%,私营企业数量在2015年已有6000万家,是世界上企业数量、私营企业数最多的国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化改革在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速度也加剧,企业破产在部分行业、部分区域出现的频率的确有所提升。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对企业破产的承受力也是不同的,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一样。

以笔者的调研经验看,对破产的承受力大体有以下规律:首先,新兴行业如互联网、医药研发、服务行业对企业破产的承受力,远比传统的矿产、能源、机械制造类及其他过剩产能的行业要高。其次,江浙一带及部分沿海省市对企业破产的社会承受力,也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部分市县。第三,民营企业对破产后的应对与员工消化能力要比国企更高。原因很简单,江浙一带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观念更前卫,对一些企业破产现象的看法更淡然。在北上广,到处都有天使投资人,愿意帮助那些有失败经验的创业者。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雇员或打工者在企业破产后,一般都会另谋出处。而且,当下流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也在进一步稀释着雇员个体对企业破产的不适应感。谁都不愿意看到企业破产,但就像谁都阻止不了生老病死、阴晴圆缺那样,在一个不断进化的市场中,企业破产、重组与再生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必不可少的自然组成部分。

此外,媒体与其渲染企业破产带来社会恐惧感的空泛表述,不如聚焦于那些企业家“死后重生”的奋斗精神与经验总结。事实上,像马云、史玉柱那样“屡败屡战”、最终成就一方创业伟迹的故事,在当前经济下行氛围中显得更有现实激励意义。▲(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猜你喜欢
承受力企业破产市场化
德国:更多企业破产正在酝酿中
骆驼之死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调查研究
霜叶红于二月花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去产能过剩会导致“失业潮”吗
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