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Build 2016开发者大会在3月30日23:30召开,选择这个离“一年一度愚人节”太过于接近的时间点,也难免令观者心生微妙。然而换个角度想想,科技史上多少伟大且意义深远的飞跃,面世之初何尝不是异想天开得像个玩笑?一次质变的火种,也许就隐藏在成千次“异想天开”的努力里—也许,微软选择这个时间的深意不过如此。
在这场大会上……微软说—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
对话,即平台
一个新的游戏规则就此抛出,简单粗暴地说,就是由微软搭建平台(舞台),希望开发者们多多地入驻进来。进来之后做什么呢—关键字“Bot”。
有人把这些预定中的产物称为微软家的机器人,“Bot”的来源大概是chatbot,也就是“聊天机器人”。 既然是聊天机器人,和那种肢体俱全“能跑能跳”的机器人当然不尽相同,它是靠“嘴”吃饭的。
再说得具体一点,此次微软规划在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上,以Skype的文字、甚至影音聊天功能为媒介,加上Bing搜索、Cortana和小冰等机器人助理程序的开发经验,推出了面向开发者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Bot Framework。某种意义上,它有Siri这样的私人助理,只不过它可能是由任何企业开发,为各自的目标客户提供譬如客服、导购等多种服务。而Cortana则从旁协助,使人们的使用体验更为顺畅。
就像和小冰聊天一样?—可是这一回,Bot不仅仅能陪你打发时间,并且能实打实地处理各种事情。比如帮你在办公室关掉家里的空调、给同事发带附件的邮件、订酒店和机票、定外卖,甚至追踪快递……等等各种“事儿”,从而让你更“懒”、更舒适,也有更多的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在未来,微软的野心在于“让机器人帮忙解决一切问题”。
微软的布局
说起来,让聊天机器人干活儿这想法并不新鲜。最近几年爆红的企业协同软件Slack甚至比微软下手更早、浸淫更深。它为用户和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API和简便的开发功能,让自己在Slack里开发聊天机器人,提供形形色色的功能。比如,《纽约时报》就正在用Slackbot来辅助社交网络编辑,让实时互动、信息抓取等工作变得更为简捷。
但微软想做的,甚至比这更多
微软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如此解释:“如果我们要找到一个终极的用户界面,对话(conversation)可能是离终极用户界面最近的情况。”不同于网页和APP都是受制于设备尺寸与界面,很难做到使用体验的统一。而自然语言交互,无论文字或语音,“却是完全通用的,可以插入到任何场景当中!”首先确立的是Cortana作为交互核心的地位。微软在会上宣布,系统更新后,Cortana会迎来锁屏语音唤醒以及全屏倾听显示模式,并且会支持十三个国家和地区。
Cortana会变得更加智能,并集成到更多的应用中。以新版Outlook为例,Cortana会知道用户的PPT做到了哪,使用哪个文档。而且,Cortana支持智能回复短信、安排行程、可检测电子邮件数据,以及进行转发回复。
根据微软的说法和现场演示,Cortana还将集成到 Skype 中,并可接管Skype对话,还可以支持第三方应用调用Cortana。
其次,HoloLens开发者版本发售。微软不仅在新版本Skype里增加了视频通话功能,还将支持HoloLens。作为目前唯一不需要外部摄像头、线缆、手机,也不需要连接PC就可以提供自然全息计算的设备,Hololens开发者版本的发售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启动对话,并通过Cortana获取帮助或建议。比如日本航空就正在开发一款HoloLens应用,真容如何充满想象。除此之外,微软还推出了 HoloLens模拟器。
也是在此次大会上,微软还更新了一组机器学习工具,这些认知服务工具包共包含22项API。其中“脸部识别”程序是去年朋友圈刷屏的“How old do you look”的基础技术,也包括去年11月推出的可侦测面部情感的API,还包括语音识别以及智能自定义识别API等等。开发者可以随时调用这些API,将其加入到自己的Bot中。
而所有Bot的开发工具和模版都是免费提供的,微软不仅希望程序员能够快速上手,更希望三明治店、干洗店、汽车公司乃至无编程基础的普通用户都能开发一款属于自己的 Bot。
下注于“交互”的未来
讲得更直白,微软在这些聊天软件上下了一个交互方式理念的赌注:聊着天就把事儿办了,比来回在手机里大部分时间相互割裂、偶尔通过API联系一下的App之间切换,在使用体验上要更加自然。它追求的是最极致的去图形化,却能和HoloLens这种最极致的图形化的增强实境产品共存。虽然陆奇也说未来自然语言有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但显然,目前“对话即平台”在微软并非具有统治地位的产品理念。
对微软来说,在错过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后,这一次的转型对公司的未来至关重要。而从此次大会第一天所发布的产品和技术来说,微软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如同第一次抬头,看到了横亘于面前的大山—要跨越它必定是困难重重的事,然而一旦站上山峰,就是一览众山小的格局。
我们不妨猜测,微软将如何开展自己的平台新战略、让它为更多人接受使用呢?途径之一是自建社区,目前微软还看不到任何端倪可以在这方面突破,其应用商店多年来难以寸进便是前例;其二是寻求合作,除了BAT之外,微软在中国能找到的合作伙伴并不多;其三则是构架上的缺陷,微软欠缺一个像“地图”或其他的“索引”式应用,很难下沉到市场。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依然虎视眈眈。俄罗斯搜索巨头Yandex和久负盛名的硅谷孵化器Y Combinator都为Chatfuel提供支持。据媒体报导,Chatfuel 的聊天Bot早已经引起了谷歌的注意,然而谷歌的收购努力终告失败。此外,前文提到的Slack也再度发力,宣布投入8千万美元供程序员推进Bot发展和其他服务。
微软投身Bot领域不足为奇,甚至有业内人世表示微软“再度”缺席才是怪事,只是最终最好的Bot是否依然出在微软名下,这才是真正令人没有把握因而期待好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