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
现在这样的场景不大见了,也就十年前,经常在国内的著名景点看到一些金发碧眼或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跟着一个举着小旗的导游,排着整齐的队伍,参观游览。那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外国老人怎么如此喜欢到中国旅游。
随着我国老百姓生活的提高,中国人也开始了先是国内,如今满世界串游的旅行生活。其实,旅游不仅是喜欢,还是一个综合国力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标志,更是国人生活品质和情趣、品位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仅仅是手里有了钱,抱在怀里不撒手,舍不得花,像土财主样地天天在炕头上点钱,他们是不会花钱去旅游的。或者是有了钱,却没有时间去花钱通过旅游娱乐自己、健康自己、开阔自己,这也等于没有钱,赚钱的意义全无。有钱不花和有钱没时间花,都不是现代人应有的生活观念和生活形态。
所以,旅行是一个没钱肯定不行,有钱没时间也不行,有钱有时间没体能还是不行,以及没有现代生活观念和态度同样不行的,集思想文化身体于一体的综合运动。尤其到了一定岁数,其实就是靠着精神与态度的支撑,在诸多毫无意义的运动中,消磨掉岁月。欧洲老人的旅行生活,就是对这种精神与态度的最好注解,也是最为精确的答案。
我到了比利时的布鲁日,根据介绍,这里是欧洲少有的几个没有被战争摧毁的历史古城。拥有欧洲人喜欢的阳光、蓝天白云、啤酒。那天是2015年6月3日,星期三,并不是公众的休息日和节假日,可是,布鲁日人山人海,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游客。一个导游举着一面小旗子,后面跟着一大队的老年人。队伍整齐划一,出奇安静,小旗子打到哪,他们跟到哪,也听不到导游声嘶力竭的呼喊与招呼。站在一边的我,出于对老人的无限热爱和尊重,自觉驻足,让他们先过去。同时也有所感慨,时下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旅游的中国老人,越来越多,子女孝顺,老人硬朗,这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却总有不少难尽人意之处,喧哗、吸烟、插队,成为贴在他们身上的特有标签。中国留学生说,有时候很不好意思,异国他乡看见来自祖国的亲人本该十分亲热,自己却为了躲避那些不该发生的事,又不得不敬而远之。此时此刻,忽有一句古话涌上心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从外国老人的微笑中,他们一定不知中国还有如此美的句子,而我当然知道,大妈摔倒扶还是不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个别拿社会良知赚钱的保险公司,更是昧着良心,推出所谓适时的“扶老保险”。这的确让有些许社会良知的人唏嘘不已,不得不叹世风日下之肆虐。
精神好,心态平和,是欧洲老人看上去的基本状况。我想,这与他们解决了“两头”有很大关系。一头是老有所养,不担心自己老了无钱花、无房住、看病难、养老难;另一头就是不为自己的儿孙小辈的衣、食、住、行、学、业发愁。年轻人自食其力,老人们同样能够做到养活自己照顾自己,安享生活。在欧洲,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很少看到像中国那样在社区照看孙辈的爷爷奶奶。在我们的幼儿园、小学门口,有一支庞大的接送孩子的老人队伍,这种情况在国外也比较少见。在巴黎,我曾到侄孙女的幼儿园接孩子,站在大门口的外国老人的确很少,倒有几个从国内去帮儿女看孩子的中国老人站在那里,情况与国内十分相近。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外不同的就业观有很大关系,欧洲妇女到了生育年龄或结婚后,一般不再复出参加工作,而是从繁劳的社会事务中脱身而出,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他们或许有婚假一说,产假大概就不怎么需要了,时间是你的,愿意休多长时间那是你的事。中国与之相反,妇女与男人一样,一辈子都担负着工作的义务。关键还是在中国,普通家庭以一人之力,无法养活一大家人。
所以,我们常常见到中国的老人是照看孙辈的主力,而国外多是年轻的妈妈自己拉扯着孩子。形成的另外一种景象就是国外的老人是旅游人群的主力,而中国以中年人居多。年轻人要工作,老人要看孩子,只有孩子正在上大学尚未结婚生子的部分中年父母,忙里偷闲,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游玩几天。一旦孩子有了孩子,他们也要加入到看孩儿大军中,两条腿绑在孩子身上,动弹不得。
欧洲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有多年,在这个比较艰苦的推进过程中,欧洲各国都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实施利于养老、扶持养老、家庭与社会共同养老多措并举的养老政策。正是有了这些比较到位的养老政策,才把老人们从沉重的思想负担、精神压力、经济负担,以及繁重的照看孙辈的家庭义务劳动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社会也给予老人们更加宽阔的生活空间,提供一个任其驰骋的社会氛围。
在欧洲不少城市和高速公路上,经常有一些老人穿着入时的衣装,温雅慈祥,开着一辆两厢的奔驰或宝马车,不慌不忙地向前进。我们羡慕这些老人的生活品质,有宝马奔驰开着,还应该感谢这个社会对老人的宽容与理解。老人开车行动迟缓,速度较慢,稳稳当当,假如在我们这里,前边有这样一辆乌龟爬行似的车子,后边肯定是喇叭响成一片。还可能有人伸出脖子冲着老人大喊大叫,给老人形成无法缓解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后他们就不敢开着车子上路了。我们把“常回家看看”这样的人之情理,写进了法则之中,推崇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理念,实际是更加强调了家庭养老的生活方式。此举当然是好,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提供更多的实惠,把中国的老人也像欧洲的老人们那样从繁杂繁重的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恐惧老龄社会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家庭压力。
比如欧洲的交通运输工具,就十分人性化地铺平了所有人的出行道路,包括火车、轮船、轨道交通和公交车,都可以将自行车、宠物狗带上去。在挪威乘坐火车时,就有不少老人骑着自行车到火车站,把自行车搬到火车上,到站下车再骑自行车出去旅行。也有老人在家养了宠物狗,出门就带上一起去旅行,火车上有专门的“狗与人可以入内”的车厢。这些看上去微小的服务设施,抹平了老人心中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出门无论到哪儿如履平地,抬腿就走,再也没什么能够阻挡他们行走的脚步。我们说老人如孩子,可是我们对孩子无微不至,却未能对老人体贴入微,他们的要求往往被无视。
中国的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他们不是缺少出门的个人条件,而是没有出去行走的社会氛围。最后不得不孤独地蜷缩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或者以收音机为伴,或者天天开着电视机,来个骗子上当受骗也感觉到心里充实,精神饱满。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入托难、上学难,政府不遗余力出钱出力解决。一个中国老人唯一可以消解心中孤独的老年大学,却让老人排一个晚上的队却因为人数受限而不得入学。无可奈何的老人创造发明了广场舞,本想就此可以无拘无束地跳个够,却引来无数骚扰与攻击,不得安宁。其实,中国的老人们并非只有广场舞这一个爱好,但是,他们不到这里来又到哪里去呢?
把陷入困局的中国老人解放到旅行大军之中,不仅是子女的孝顺和生活理念的更新,还有更多的事需要政府去做。我说的旅行,非单纯的跟着一个什么几天几夜几个国家或景点的“长距离拉练”,而是修身养性,让老人们自愿结伴,任性而行,让自己的晚年放纵一把,也省得在城市里东奔西跑,心疲力竭,摔倒在马路中央都无人敢扶一把。
作为晚辈的我们,假如提早见识和领悟到这些生活的真谛,或许就不会留下终生的遗憾。当然,从现在做起,一切来得及,欧洲人现代生活观念的建立历经了近百年。对我们而言,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欧洲人的今天,就是中国人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