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AB班”全媒体采编流程再造探索

2016-05-25 17:22沈芸蒋梦桦
中国记者 2016年2期
关键词:钱江晚报体制机制

沈芸++蒋梦桦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重复发布纸媒上的内容,只是载体通道的组合,不是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体制机制的改变,是采编流程的再造,更是员工思维的大转变。

关键词 AB班 钱江晚报 体制机制 采编流程

《钱江晚报》从2015年8月开始,推动新媒体发稿流程改革,报社内俗称“AB班”,把运行了几十年的报纸生产流程,转变到24小时发布的全媒体全天候流程。试行四个月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有一些思考。

一、流程:24小时新媒体模式

以往报人一天的工作流程基本是这样的:上午获取新闻线索、采访,下午召开编前会,晚上拼版签样。一条新闻即使发生在凌晨,产品都在晚上才生产出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样的工作节奏已远远不适应需要。《钱江晚报》的AB班模式,就是为了顺应媒体融合,把报纸的夜班模式转变到“24小时新媒体模式”。AB班的流程是这样的:

早上7点,各部的值班人员就进入工作状态,搜集线索,跟进了解,有适合新媒体发布的,第一时间向新媒体供稿。早上10点,早间选题会(A班)正式开始。总编辑和执行总编轮流坐阵,各部主任全部参与。

选题会先由新媒体中心负责人提供一份详细的数据分析,统计本报稿件阅读排名,监控全国全省的热点新闻。然后,备部主任把早间线索一一汇报,总编辑在听取选题后,对每条稿件做具体分析,哪些适合新媒体即时推送,哪些适合第二天报纸做深度报道,部主任即时将意见分发落实。

每天下午3点半,报社的值班总编再召开一个谈版会,我们称之为B班。在这个会上,新媒体中心负责人会把早上已发布到新媒体的稿件做一个汇总,阅读量多少,转发量多少,有没有成为网络热点?这些,都将成为总编判断第二天报纸版面安排的重要参考。

《钱江晚报》AB班定位很明确,白班紧盯新闻线索,重点为新媒体供稿,着力提升新媒体发稿速度与质量。夜班重点落实报纸生产内容,兼顾新媒体。《钱江晚报》总编辑李果说,实行AB班制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资讯的每天一次发布向24小时不问断发布转变;二是资讯内容更丰富——由报纸发布转向APP、微信、微博、网站等各类新媒体平台立体发布;三是通过两个班的深入讨论和指导,进一步提升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评论等稿件的质量。

二、成效:四个转变彰显纸媒变革力量

(一)意识转变——反应更快,传播更广

AB班最大的改变是,记者抢新闻的意识大大增强。一旦发现线索,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通知新媒体中心,然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发回第一手的消息、图片、视频。统计2015年9月、10月、11月三个月的钱江晚报官方微信头条,阅读量10万+的32篇稿件中,突发新闻有13条。

2015年10月16日,钱报官微、浙江24小时都推送的稿件《杭州大江东神秘巨响》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当天,新媒体编辑在网络上看到许多人反映听到神秘巨晌,马上与新闻部记者沟通,一线记者迅速与消防、地震局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半小时内发回报道。报道短小精悍但切中要点,客户端和微信第一时间推送,阅读量马上就突破了10万+。

这起事件发生时,互联网上关于地震、爆炸等谣言四起,网友贴出的假图片四处流传,钱江晚报新媒体报道的及时推送,第一时间粉碎了谣言,还原了真相,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受到主管部门肯定。

AB班以后,记者养成了突发新闻随时采写发稿的习惯,大大增加了白天的发稿量。据统计,《钱江晚报》新媒体平台上,每天18点以前收到的稿件一般有20多篇,尤其是突发新闻,一般都在白天即时发送。而在此之前,记者往往只是把版面要用的稿件顺手发给新媒体中心,一条稿子两边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二)流程转变——效率更高,稿件更多

由于实行了早间A班,部主任指挥前移,每天8点到岗,10点开选题会,第一时间把早班意见传达给记者,记者马上采写,效率大大增加。由此产生的一个可喜变化是,记者发稿速度时间提前,编辑有更多时间精心排版,版面质量更高。同时,从各部门反映来看,一个共同的变化是稿件数量明显增多,从以前的不够用,到现在的用不完。编辑从等米下锅,到选米下锅,大大提高了版面质量,也逼迫记者写出更好的稿件来竞争上版。

(三)文风转变——从古板老套,到有趣有用

报纸这几年一直都在提改变文风,但一些报纸一直没有真正改观。在传统观念里,版面签掉就完成了任务。但新媒体的规律是,内容上线,传播才刚刚开始。实行AB班后,新媒体上的稿件用数据说话,好看有用的文章获得高阅读率,枯燥无味的文章,即使长篇大论,也没有人看。每天两场谈版会上,新媒体提供的文章排名,让各个采编部门有了切身感受,开始研究什么样的稿子更易传播,由此带来版面上的写稿风格也有了变化。

(四)观念转变——分平台用稿,优势互补

传统媒体做新媒体,把报纸上的稿子拷贝到网站微信或客户端上就认为是报网互动、媒体融合了。但事实上,报纸上受欢迎的稿子放到新媒体上,效果并不一定好;有些新媒体上传播很广的稿件,并不适合报纸。AB班实行四个月以来,报纸和新媒体分平台使用不同稿件的情况越来越多。

2015年9月15日,钱报官方微信头条《温州自闭症男孩画作惊艳全世界》,微信上采用的报道方式跟报纸完全不同,报纸上以写人物为主,微信上用了孩子的10多幅照片,直观地展现了孩子的才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文章阅读数很快突破10万+。

2015年10月29日,钱报官方微信头条《杭州26岁男老师倒在教室再没起来》,当时此稿没有发表在报纸上,微信上推送后,阅读量达到了近100万,同时获得73064人次的转发和约3000余条网友评论——按以往的考核,稿件未见报,记者一整天的工作就白费了,但新媒体平台激发了记者采写独家深度稿的激情。

三、思考:传统媒体再造模式的几点突破

目前,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用户被细分,传统媒体如何平移既有的报纸用户?如何把新增的年轻用户吸引过来?如何创造自己的模式和价值?

AB班的探索,只是很小的起步,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我们也在思索,以AB班为突破,进一步加强媒体融合。

(一)差异化,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8·18”讲话中为我国新闻传播业提出了长远的发展目标,即建立“现代传播体系”。这一体系的传播特征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传统媒体系统。

如何建立?简单叠加肯定不行,而是要两者优势互补,一体发展。《钱江晚报》在AB班运营过程中发现,报纸和新媒体由于受众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定位。新媒体主打突发新闻、服务资讯、轻松阅读;报纸渐渐以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评论为主。有些在新媒体上刊发的,第二天报纸不一定用;报纸上发表的,新媒体也不一定采用。两者逐步实现专业化.精品化、差异化。

即使是新媒体,不同媒介不同领域不同产品,用户不同定位不同呈现方式也完全不一样,哪类稿件做成什么样,要制定规范的流程和严格的标准,以实现传播形态多样化、差异化。

(二)内容为王,重视用户体验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出现了渠道为王、技术为王等多种观点,传统媒体一直坚守的内容为王受到很大挑战。但《钱江晚报》的实践体会是,现在恰恰是内容生产最好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原先专业化门槛极高的印刷排版配送等变得不再重要,而随着渠道等逐渐定型,版权保护的深入,内容反而成为竞争的核心。

新时代的内容为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增强采编人员的用户观,每篇稿子都要考虑用户体验。在“移动优先”的新媒体时代,多使用图片、视频、图表等手段,加强内容可视化,让用户便于阅读,同时方便用户即时转发分享。

好的内容最终还是要靠有素养的新闻人来生产。在新媒体时代,耍充分重视对人的培养,要把一线采编人员培养成为明星。把互联网看成一个机会,让每个人在这个机遇中找到成长的空间。

(三)完善考核体系,进一步激发积极性

采编流程的改革,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措施来推进。《钱江晚报》AB班实行以后,制定了全新的考核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大大增加了新媒体奖金在每月奖金中的比重,并重奖新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的好稿。钱报微信上每一条10万+,奖励1000元。阅读量超过100万的优质稿,记者可以拿到5000元的特别奖励。目前《钱江晚报》新媒体奖金约占总量的20%。2016年起,新媒体奖金占比还会进一步加大,以激发一线记者积极性,加快发稿速度,提高发稿质量,抢占新媒体第一落点。

猜你喜欢
钱江晚报体制机制
大话题,小切口——钱江晚报《原料药价格暴涨》系列报道的回顾与思考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跑菜场跑出租站柜台——钱江晚报“我们一起走过”大型体验式报道推出的背后
用心做爆款——钱江晚报《24杂志》采编播梳理
纷繁的生活教会我们向上、向善和向美——钱江晚报“暖新闻”探索浅析
爆款的打造,需要长期的采编积累——《钱江晚报》大案要案报道的策略与坚持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欠发达地区创新型政府体制机制优化策略
外军装备保障发展变化对我军装备保障机制体制改革的启示
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