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毅鸣
如果漫画是图片领域的博客,那么涂鸦就是图片领域的推特。
涂手是一个极简风格的涂鸦创作平台。虽然谁都可以简单画上两笔,但平台上仍然聚集了很多具备强创作能力的牛人。围绕这些牛人的作品,涂手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形象及衍生品开发。
左为CEO苏贝壳 右为联合创始人CTO汪俊杰
创始人苏贝壳原名苏鹏程,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90后。他从小爱画画,毕业后觉得建筑系距离普通大众还是太远,于是就组建了一支年轻的90后团队,创立了涂手。
去年这个时候,一场“十万喵星人计划”在北京798艺术区引起轰动。活动上一共展出了30万张猫咪的涂鸦,其实这就是苏贝壳和他的团队做的。不久后,涂手App上线,团队也获得了来自创新工场和真格基金的天使轮投资。
可回放的涂鸦创作
贝壳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涂手上的作品不单是狭义上的涂鸦,更准确来说是一种右半脑的创作方式。但这些脑洞大开的作品,却只是遵循着几个非常简单的产品逻辑。
想要在涂手上创作,只能使用黑白两色,并且只有三种粗细不同的笔触,以及一个橡皮擦。最与众不同的是,创作完成后所展示的不仅仅只有作品,还可以动态展示整个创作过程。
为什么涂鸦给出的创作条件如此严苛,但却加入了创作回放的酷炫技术?贝壳给出了四个理由:
首先,为了让工具更加简单上手。不需要太多思考,不需要选择颜色,不需要花式笔触,就像拿一只树枝在地上画画的感觉。
其次,希望平台氛围和视觉效果更加统一。即便是不同用户创造的内容,统一的黑白色调也可以保证相同的视觉效果。
再者,便于提供标准化的储存方式。涂手储存的是矢量数据,只记录点和线,以及动作。这样在输出和储存时体积也更小,更高效。
最后,基于矢量储存,产生了可以回放创作过程的功能。有趣的是,因为橡皮擦的动作也可以被记录并回放,所以用户还自己创造出了“动画教程”这样的涂鸦作品。贝壳不得不感叹大家神奇的脑洞。
小白与大触的权衡
目前,涂手注册用户接近100万,以15?25岁的年轻人为主。其中一半会自己创作内容,而这部分人中的五分之一有强创作能力,可以称为“大触”(指非常能画画的人)。平台上那些非常牛的作品,往往是这些大触花了几个小时完成的。
所以,涂手其实存在一个问题:那些小白用户在平台上的存在感不强,涂手更多是大触之间的交流。对此,贝壳也坦言有些无奈,不过他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早期阶段,比起大量的流量,他倒是更乐于聚集更多有能力的创作者,形成良好的社区调性。
他说,创作人团体很奇怪,如果画了一个作品,发朋友圈不会引起什么共鸣,但如果发到涂手这样创作者聚集的平台,反而能引发很多认同感。所以说,虽然创作者人群比较稀疏,但是一旦聚集起来之后,获得的反馈要多得多。
相比流量,他当前更在乎用户的质量,因为那样才会产生沉淀后的价值。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涂手放弃了普通小白。类似“十万喵星人”那样人人可以参与的线下活动还会有,比如4月29号,涂手就会在北京798蜂鸟圣点空间举行新一轮展览的开幕仪式。今后App上还会开放转发大触作品的功能。
涂鸦形象的商业价值
对于用户在涂手上创作的内容,贝壳这么给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打了一个比方:
如果漫画是图片领域的博客,那么涂鸦就是图片领域的推特。
涂鸦平台上的作品是介于严肃创作和随手涂鸦中间的一种图片创作,涂手打算让部分大触获得自己的变现方式。
涂手现在有自己的官方淘宝店,挑选了很多原创形象做成周边来卖。除了这些衍生品,画册和出版物也是涂手计划中拓展受众的手段。
目前,融完天使轮的涂手还在探索商业模式。今年年中,他们计划完成A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