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中的偶然和必然

2016-05-25 16:31李巍沈青
现代兵器 2016年5期
关键词:解放军国民党

李巍+沈青

看过《太平轮》的观众,想必都对黄晓明扮演的那个永远制服笔挺、雷朋眼镜闪耀,“生命不息,耍帅不止”的瘸腿国军将领雷疯子雷义方印象深刻。有些舆论闪闪烁烁地说他象某个人,有人干脆直白就说这人物很象张灵甫。笔者以为,这个人物身上糅合了多位国军将领的形象,但更多的是张灵甫的影子。

在影片中,雷义方是一位合格且有情怀的将军,对上服从指挥,坚守到底,对下关怀战士,尊重生命。影片开头,在1945年抗战最后一战中,雷义方将军对阵亡的将士痛心地说道:“我说过要带你们回家的。”历史上,在1944年缅北战场上,远征军将领廖耀湘将军也对战死的军中同事说:“委屈你们了,等打完仗带你们回家!”另外,影片中,雷义方外号“雷疯子”并最终战死沙场,历史上,国民党将领邱清泉打起仗来不要命,外号“邱疯子”。最终,邱清泉也死在了徐州战场。

但是,雷义方将军最直接最典型的人物原型当属国民党精锐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将军。张灵甫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文北大,武黄埔,且擅长书法,张灵甫在文化素养普遍较高的国民党将领中可算是难得的才子。张灵甫曾在南昌会战中右腿被日军机枪扫断,从此被称为“瘸腿将军”。还有几点基本和张灵甫吻合,一是帅,看过张灵甫照片的人,应该都有自己的评价,片中让黄晓明来演张灵甫,还是合适的。其次,张灵甫娶了王玉玲大美女,片中则是宋慧乔。三是困兽犹斗,孟良崮变成华东秋风扫落叶。四是兄弟部队坑爹,黄百韬、李天霞部变成影片中102师。五是死时老婆怀孕,王玉玲在张灵甫死前就生了一个男孩。

张灵甫的人生轨迹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剧中原型张灵甫的人生轨迹,了解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灵甫是他的字,后来才变成他的名。这一改名源于一件杀人案——1935年,他一枪毙了自己漂亮的媳妇吴海兰。其中缘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张灵甫怀疑吴海兰给自己戴了绿帽子,一怒之下杀了自己的老婆。另有一说法是因为妻子涉嫌通共,张灵甫大义灭亲。但是,谁家老婆通共会闹得人尽皆知?事实是,蒋介石都不相信这一说法,照样将张灵甫判刑入狱。而后一种说法笔者查了一下,竟只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张灵甫的第4任妻子王玉龄。张灵甫当时跟王玉龄这样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对年仅17岁的新婚妻子你能说什么呢?说是怀疑前妻有外遇就开枪,或说是感情不和就开枪?用一句现代的话来说,这就是张灵甫的善意谎言。

如果吴海兰确实通共,杀妻案何必要如此兴师动众。据说张灵甫杀妻案案发以后,蒋介石一度暴跳如雷,下令严肃处理此案。但最后蒋校长还是看在张灵甫是黄埔毕业生的面子上,决定干预司法运作,张灵甫最终被判十年徒刑。两年后抗战爆发,正当用人之际,张灵甫被予以释放,命其戴罪立功。为体现自己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张灵甫决定把自己的名和字换互相做了调换。

张灵甫原来是胡宗南的部下,出狱后他给胡宗南写了几封信,都没回音,只好改投王耀武,从此加入74军系统。若张灵甫一直跟随胡宗南,可能就不会有抗战中的成绩与威名,也算因祸得福了。张灵甫在抗战中指挥的最著名的战斗就是张古山之战。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张古山的得与失都不是万家岭大捷的决定因素。打下张古山的最大作用就是居高临下,有利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解放战争中惊心动魄的孟良崮之战,由于著名小说及电影《红日》的巨大影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传奇战例。确实此战之惨烈惊险,为整个解放战争中所罕见。毛泽东曾对战役指挥者粟裕连说两遍没想到,粟裕评价孟良崮之战“(此战后)国民党军从上到下都被华野真正的给打怕了。”蒋介石则称之为“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国民党军令部长徐永昌在日记里写到:“74师之失,影响军心颇大。”74师的老军长王耀武哀叹:“74师之失,犹如丧父之痛。”国民党军基层官兵的看法更为直接:“如果74师都完了,那就没有任何部队可以抵挡解放军了。”

此役,解放军战史称歼灭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19旅57团,毙伤敌1.3万人,俘虏19676人,合计3.2万人。另外,围阻击歼敌约6000人,整个战役歼敌3.8万。74师在孟良崮的失败,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一是地形不利,山区不利于重装备部队行动,74师无法将105毫米榴弹炮拉上山就是明证。而且孟良崮是石头山,既无法构筑工事,又没有水源,是标准的绝地。第二是轻敌冒进,张灵甫认为解放军没有力量吃掉74师这样的王牌,即便在这样的绝地坚持一两天也没有问题(确实,74师坚持了3天)。如果在14日张灵甫就坚决组织突围,应该能突出包围。第三情报不力,国民党军错误判断解放军主力北撤淄博,对于解放军穿插分割合围的行动毫无察觉,对于鲁南地区有解放军活动的情报也未加以重视与核实。

综合来说,笔者归纳为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天时是说孟良崮大战的三天里滴雨未下,使74师断水,官兵口渴难耐,重机枪打不响,而战斗刚结束就是一场倾盆大雨!地利是指孟良崮是无水的石头山,标准的绝地。人和是讲国民党军内部矛盾重重,缺乏相互协同的精神,最终使74师在距离外围援军仅区区3千米,枪炮火力都可相互衔接的情况下被歼灭。不少战史资料称74师态势突出孤立,才使解放军有了可乘之机。但细看当时双方各部队的部署情况,74师的位置虽然比友邻稍显突出,但距离也不过是在一两日路程之内,完全是在正常范畴之内。所谓态势冒进孤立,显然是有悖事实的。不过,由于当地是山区,山脉阻隔,加之友邻掩护不力,使74师与友邻空隙过大才是为解放军所乘的真正原因。当然,前提是解放军必须掌握准确的情报。

孟良崮之战结束,国民党军于1947年5月18日重占垛庄后就停止了继续推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就此停顿下来。可以说此役的胜利,对于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对于华东战局的转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74师在孟良崮被歼,极大震撼了国民党军,鼓舞了解放军的信心与士气。毛泽东称赞说,“歼灭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1947年5月22日致华野电)。孟良崮战役的意义正如新华社在报道孟良崮大捷的社论中所指出的,此战在华东解放军历史上更有特殊意义。第一,打击了蒋介石今天最强大和几乎惟一的进攻方向;第二,打击了蒋介石的最精锐部队;第三,这个打击出现在全解放区全面反攻的前夜。在这个胜利的同时,东北、豫北、晋南、正太等地,强大的反攻正在展开!

有人说,孟良崮之战的失利是张灵甫有勇无谋,把一支王牌军带上了绝境。实际上笔者以为,从战术上讲,张灵甫并没犯什么错,发现黄伯韬部留出的空当以后,部队在山下行军,如果不上山据守,很可能更快被包围吃掉。也有人说,孟良崮战役对于国民党军是个机会,但是需要做出牺牲,张灵甫毅然以单骑闯阵、匹马斫营的勇气争取这样一个机会,那是慷然赴死的无畏气概。孰是孰非,任由读者自己来看待。

孟良崮的战败,张灵甫身死一直存在几种争议。第一种就是让部下向他开枪自杀(国军结论)。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自杀,临终遗书:“今日战况更趋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

第二种是被俘后被共军打死。1996年,江渭清回忆录《七十年征程》一书再次公开了这一说法。江渭清在书中写道:“我六纵特务团首先突破孟良崮西侧,直捣敌七十四师指挥所。”“特务团一营三连在指导员邵至汉率领下,首先冲到张灵甫藏身的山洞前,他身上多处负伤,仍坚持战斗,不幸被从洞中冲出的亡命之徒击中,英勇牺牲。三连指战员怒不可遏,用抵近射击和白刃战消灭了占据洞穴和石岩的残敌,击毙敌卫队长,活捉了张灵甫。”他说:“在孟良崮战役中,要说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被我六纵特务团活捉了的张灵甫,却被一名对张灵甫恨之入骨的干部给打死了。”第6纵队是担任主攻孟良崮的部队之一,击毙张灵甫的特务团是该纵所属,两位纵队指挥员是直接了解情况的。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华野于1947年5月29日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进行总结时,陈毅就此严肃地指出:“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报告说是自杀的,我们便骗了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同时他还指出:此次俘虏政策的破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强调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认真执行俘虏政策。陈毅的这一讲话已收入《陈毅军事文选》,公诸于世。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说,此说应是真实准确的。实际上,从前述陈毅、粟裕等5月30日向军委等的报告中,也可印证这一事实。

第三种说法,也就是解放军官方说法是,张灵甫被击毙或炸毙于其指挥所的山洞里。孟良崮大捷对解放军来说显得太重要了,由于当时的特定战争环境与通讯设施等限制,为了在第一时间宣传报道我军战绩、鼓舞士气,我方对张灵甫之死采取了笼统的“击毙”一词,而对其死在何处又采用了常理推测未细加考究。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陈粟大军征战记》、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资料选》以及公开发表的解放军将军回忆录与电影《孟良崮战役》、《红日》等,都说张灵甫被击毙在山洞内。孟良崮一山缝上还刻有“击毙张灵甫之处”的标志,此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张灵甫死后得到了厚葬。时任六纵副司令员皮定均曾对张灵甫善后事宜做出过指示,要求时任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吴强(小说《红日》的作者)负责厚葬张灵甫。张灵甫被就地安葬于一村民的地瓜窖内,并筑起了大坟丘,立有一块上书“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将军之墓”的木牌。埋葬前,我军参与转移人员和部分张灵甫部被俘人员还举行了简单的安葬仪式。我军一负责同志还发表了对其较为公正评价的讲话:“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时期打过日本,负过伤,立过战功。但后来跟着蒋介石进攻解放区,与共产党为敌,说要在45天之内把我军消灭在沂蒙山区。在这次孟良崮战役中,我们牺牲了成千上万人,他也死在这里!”同时,当时新华社曾播发过张灵甫死亡及收尸的相关消息。

而今,张灵甫却被冠予“国军抗日十大名将”的称谓,实在让笔者有点吃惊。实际上,笔者只能说张灵甫在抗战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军官,无论如何都不能算进“国军抗日十大名将”的行列中,或许在10后边加一个0才能上榜。抗战中,中国军队有无数这样普通的基层军官,但却很少人能享有和张灵甫一样的待遇。比如,有人声称张灵甫以第305团团长的身份亲自参加了51师在罗店的战斗,其风头甚至盖过师长王耀武。但据当时任51师第151旅旅长周志道的回忆,张灵甫是在1937年10月才由高参调任第305团团长,并未参加罗店战斗。在历史上,当时的张灵甫也只能以参谋的身份在师部通过报纸来了解前方的战况,焦躁地等待亲自率兵与日寇搏杀的机会。随后,张灵甫在升任团长后和他的305团随51师参加南京保卫战,担任殿后任务的305团士气高涨,一度让日军感到非常头疼。但张灵甫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弥补整个战役国军决策仓促、部署紊乱、指挥错误的弱点。最终,南京失陷,南京大屠杀成为中国历史上永久的国耻。此时,张灵甫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依旧无法与他的上级王耀武相提并论。

1939年6月,蒋介石在重庆召见了51师师长王耀武,对他任师长期间的战绩大加赞许。此后,他接过了俞济时留下的74军军长的位置。74军随后顺风顺水,在三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中表现得极为出色。作为74军的指挥官,王耀武成为当时国内媒体的关注焦点,张灵甫也随之平步青云。1940年,张灵甫被任命为74军第58师副师长。1941年10月24日,他被任命为第74军第58师代师长;1941年冬,升任第74军第58师少将师长。在此期间,张灵甫其部依旧表现出色。如在1941年上高会战中,58师就作为74军的“拳头”部队的身份出现,但张灵甫依然没有指挥战役的权力。1945年2月,张灵甫经老上级、第24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和74军老军长俞济时的保荐,进入重庆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学习,直到6月18日毕业才返回湘西,进入正在战后休整的74军。随后,张灵甫以第74军副军长的身份参加了湘西会战,此时他的才能在会战层面算得上关键角色。

功过是非话灵甫

在1949年两百万人溃退到台湾的过程中,太平轮的悲剧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在中国沿海每一个重要的港口,类似太平轮这样的生死离别在日复一日地上演。在太平轮出事前,1948年12月3日下午,一艘从上海开往宁波的轮船在吴淞口爆炸,据说遇难者有数千人。几天后又有两艘轮船相撞,一个月后太平轮沉没。太平轮沉没后5天,祥兴轮与一艘葡萄牙货船相撞,葡萄牙船沉没,只有23人幸存。

只是,在这艘太平轮上遇难的乘客中有太多当时的名人:山西省主席邱仰浚一家、辽宁省主席徐箴一家、蒋经国好友俞季虞、袁世凯之孙袁家艺、《时与潮》总编辑邓莲溪,还有神探李昌钰之父、龚如心之父等等。李昌钰记得母亲曾雇飞机来到失事点搜寻父亲踪影。太平轮沉没时,年仅45岁的天才音乐家,南京国立音乐学院院长吴伯超也在船上。他本来想去台湾,准备为国立音乐学院迁台寻觅新址,并和夫人与独生女团聚过年的。谢晋导演的《最后的贵族》与太平轮有关,而电影也是改编自作家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写到了上海小姐李彤因太平轮失事,父母遇难的情形。

太平轮的惨剧是偶然的、悲剧的,但张灵甫的结局却是必然的。

张灵甫在战略战术上不如胡琏,出名是因为英俊以及性格突出,而且整编74师是当时全美械装备,官兵素质也高。只是在历史大格局中来看他的命运,再鲜明也无法改变历史。其在国民党内被同仁所不满,在党外站在我人民对立面。张灵甫抗日代表国家民族,内战却站在人民对立面,个人再优秀也是一朵美丽但转眼即逝的小浪花。所以,脱离群众离开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就是死路一条。我党当年就是走群众路线,官兵平等一视同仁,最低纲领是解决劳苦大众的生计,最高纲领是人人当家作主。而张灵甫是搏击历史前进洪流的孤狼,是蒋集团背离人民路线的牺牲品。

张灵甫是当时大时代下的产物,我党与国民党也都是中国文明发展到那个时期的产物,都是多少被动推进的。没有基层亿万人的参与,单纯两个政党争斗不会这么波澜壮阔。这是这片土地上每颗人心的大变动的时代,是心潮澎湃的历史大潮。革命大潮虽然我党胜利了,可是没有这股潮流的推波助澜我们也是不能成功的。我党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心愿及历史发展正如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因为谁顺应历史,谁就胜利!

(编辑/弓鸣)

猜你喜欢
解放军国民党
快过关了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