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的文艺复兴

2016-05-25 18:07黎文
南都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黑胶乐迷荒岛

黎文

这个曾风靡全球,后来又几近销声匿迹的物体,

如今正以迅猛的势头卷土重来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流金岁月的回光返照

有人认为,它才是完美音乐的最佳载体

也许,世界终结的那一天,

留存在世界上的不会是数码硬盘、激光唱片,

而是这张刻满了神秘沟槽的黑色圆盘。

全球唱片工业或是时尚业的从业者,在2015年,一定能感受到“黑胶复兴”的热力。 2015美国尼尔森的年初报告显示,全球的黑胶唱片销量都在迅速暴增中。2014全美的黑胶唱片销量接近1000万张,比2013年的销量增长51%。大家都在期待,已经知道地底涌动着大量的黑胶熔岩,何时会爆发?

2016年1月10日,英国传奇摇滚音乐人大卫·鲍伊(David Bowie)以死亡引爆了黑胶:

他于1月8日刚上市发行的个人新专辑《Blackstar》黑胶版,成为了珍贵的告别专辑。仅用4天,10000张黑胶唱片在英国地区已经全部售空。首版售罄后,《Blackstar》的黑胶版在网络上已被炒到1250美元。到唱片店去买一张 David Bowie 的黑胶唱片,已成为2016的时尚新流行。

在全球的时尚潮流娱乐产业的顶尖操盘手眼里,“黑胶唱片”这个曾经过气如化石的产品,一定是某种特别的原因导致诡异地复活,因此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捕捉住这个潮流。这种复古倾向,在去年两部大卖的好莱坞电影里也得到了极大的表现:

《碟中谍5》一开场,间谍接头的场面一反以前的高科技,主角阿汤哥竟然出现在伦敦的一家黑胶唱片店,跟伪装成店员的美女间谍接头,对白充斥着黑胶迷喜闻乐见的淘碟心得。

另一部高票房动画电影《小黄人大眼萌》,处处向1960S嬉皮年代致敬。小黄人在街头黑胶唱片店发生的故事,是经典桥段。

就连文艺片导演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也在穿越未来的剧情里,用黑胶唱片来维系两代人的交流。然后,某国内手机厂商的年度发布,邀请函也被做成了一张黑胶唱片……

当我们越来越沉浸于数字化生活的便捷智能时,一部分时尚猎人(所谓的cool hunter)率先发现,习惯了使用诸多强调轻,薄,酷,炫的数码产品之后,那些前数字时代人类制造的产品,竟然具备了一种令人怀念的人性味道。

奶奶当年穿的时装,1960年代设计的家具,穿着英式毛呢西装骑复古自行车在摩登都市中穿行,听黑胶唱片,都成了这一波逆袭的复古风潮代表。

这一切,都毋容置疑地告诉我们:黑胶又回来了。

说回这个风潮的表表者,我们还是得回到2013年,一支法国的电子乐双人组“蠢朋克”(daft punk),发表了他们的新专辑《随机读取记忆》。

不要被这高科技的名字欺骗,这是张彻头彻尾“低科技”唱片。整张专辑洋溢着复古的1980S迪斯科舞曲风,并且,全部使用黑胶唱片年代的模拟录音技术制作。相比数字录音,模拟是非常昂贵的、博物馆般级别的技术。

但是,正是daft punk如此彻底的复古,点燃了黑胶复兴的第一把火。2013年,“蠢朋克”以出色的音乐才华横扫世界各大音乐奖项,而专辑的黑胶版,也在 2013年全球销量超过5万张。

接下来,美国摇滚乐手 Jack White 在2014年6月的个人新专辑《Lazaretto》黑胶版本,甚至在一周之内卖出4万张,刷新了美国单张唱片黑胶销量的纪录。

最敏感的风向标当属欧美的大小唱片店们,黑胶唱片全部被重新摆放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黑胶复兴,看来不再是一个传说。

为何是黑胶?

其实,体验过黑胶唱片,就会明白乐迷为何会重新爱上它。相比起单薄冰冷的数字音乐,有着消磨不掉噪音的黑胶唱片,听起来却厚实,温暖。

为什么会有这样明显的分野呢?因为黑胶唱片录制存储完全非数字化的模拟格式,恰恰是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声音所有频段的无损格式。而数字音乐的代表CD或者MP3,为了满足人们对存储量的贪婪,已经把音乐中大部分“人耳听不到”的频段都去除。而那些“听不见的声音”,却恰恰是黑胶与数字音乐的体验差别之秘密所在。

也许,我们听得到或听不到的存在,都是万物迷人之处不可或缺的组成。选择了快速便捷,就意味着你同时失去了一些缓慢、麻烦,但却依然值得珍惜的生命体验。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黑胶迷,他的一个说法,我觉得非常恰当:

“CD随时随地都能发出美好而正确的声音,但黑胶唱片和那热心的听者之间所存在的类似‘心的交流,在这里则不可能找到。我虽然不是一个怀旧趣味很强的人,不过夜晚一个人边喝着威士忌,边想认真听音乐时,无论如何都会伸手去黑胶唱片那边。”

关于“黑胶复兴”,一位摄影师也功不可没。

Eilon Paz 2008年从以色列来到美国纽约后,在闲暇时间流连于大大小小的唱片店,并决定为收藏黑胶唱片的乐迷们创作一系列的摄影作品,至为此开始环球旅行,最终,他拍摄了130多位胶友(我定义的黑胶唱片玩家),并集结成书。

这本名为《dust & grooves, adventures in record collecting》,我暂且翻译为《唱片槽里的灰尘,散落世界的胶友》的书,2014年在“国际唱片店日”(4.19)于美国首发,立刻销售一空,成为许多胶友的最爱以及身份密码。一位胶友说:“在越来越数字化、虚拟化的音乐世界里,黑胶唱片会给人一种人性化的、手工制作的感觉。”

现在,“国际唱片店日” 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很多知名乐队和艺人还专门在“国际唱片店日”发行限量版黑胶单曲唱片。对于黑胶迷来说,在这样特殊的一天回到唱片店买一张黑胶唱片是神圣的。2014年“国际唱片店日”,美国唱片店的黑胶销量激增,差不多是同比上个周末的 20 倍!

而与人们对胶友的固有印象相反,越来越多数字世代的年轻人成了黑胶的购买者。因为黑胶,已经成为代表新的潮流生活形态的必不可少的道具。代表事件之一,就是美国潮流服饰零售商Urban Outfitter首席行政官加尔文·霍林格声称,该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黑胶唱片销售商。

他们的最新旗舰店刚刚在纽约曼哈顿的Herald Square 开业,占地达 5300平米。出于“抓住90后年轻顾客的心”的目的,店内特设了黑胶音乐区,销售超过1000种黑胶唱片。上文提到过的加州的唱片店Amoeba Music精选,其中400种老唱片只能在这里买到。

可预见的趋势是,在2016,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热衷于成为“胶友”。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再仅仅是发烧友使用的古董。

荒岛上的中国的黑胶迷

西方世界这几年的黑胶复兴热潮,中国内地乐迷并没有很直接的感受。毕竟,相比西方乐迷从“收音机-黑胶唱机-卡带-CD机-MP3”那套完整的音乐硬件传承体验史,大多数内地乐迷的音响器材史,都是从1980s年代的卡带式录音机开始的,黑胶唱片及唱机从来没有成为被大范围使用的音乐播放硬件。

我从1997年开始爱上黑胶,恰好是香港回归后,广州逐渐成为东南亚最大的二手黑胶集散地,这令此地生活的我更容易搜集到心仪的唱片。而每次有机会出国旅行,走访当地的黑胶唱片店并购买唱片,一直是我的保留节目。

作为一个胶友,我一直认为,使用和聆听黑胶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昂贵。借助互联网,黑胶唱片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难买;而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买到一台价格合适,性能也靠谱的黑胶唱机。

在席卷全球的黑胶复兴风潮里,我相信中国也有像我一样的胶友,我们难道真的不会喜欢上黑胶吗?2014年3月,我决定在我的自媒体“荒岛电台”(微信公众号hddt2013)发起一个众筹项目,复刻制造我非常喜欢的德国品牌博朗的一款已停产的黑胶唱机:我将这款唱机命名为 “ 荒岛唱机VW01”,定价为基本零利润的2888元。

这是一个没有多少人会看好的项目(包括我自己在内)。因为,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非常疯狂的“妄想”:要在这个人人必谈智能设备的互联网时代,用众筹这种非常新的方式,去制造一台完全没有任何数字科技含量的黑胶唱机。而且,还要在30天之内实现征集到300位支持者,总募集金额接近人民币100万元的这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没想到,这个项目创下了奇迹,不但成为了乐童史上最快破10万元筹资金额的项目,在众筹结束时,众筹总金额竟然冲破了100万,也成为了2014年中国音乐硬件众筹金额的第一名。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网友的留言:那些认为这些东西没人要的家伙,到底活在多么乏味无趣的世界里?

在这个时代,好产品自己会说话,看似再小众的需求,也会有自己的一批死忠支持者。谁说习惯了免费音乐的中国乐迷,不会终于开始付费购买黑胶唱机和黑胶唱片呢?即使人数不多,但只要1%,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度,也足以支撑起一个品牌。

正如Michael Kurtz所讲:“现在黑胶唱片的消费主力为28岁以下的年轻人了。”荒岛唱机的支持者也大都是28~35岁左右的人群,而且,甚至是他们购买的第一套音响器材。2016年,我又筹划起“荒岛唱机VW02”的项目,这次预定金额是人民币1000万元。这可能也是一个新的“妄想”,万一又实现了呢,哈哈。

荒岛唱机第一次的众筹成功,也给了国内唱片公司重新出版黑胶打了一支强心针:京文唱片打算出版崔健及一系列摇滚乐的黑胶,星外星唱片也有一系列重磅的黑胶计划在展开。而许多国内独立音乐人,也都开始出版自己的黑胶唱片:比如我的好友,广州的MonsterKaR乐队,甚至自己出资到英国制作黑胶唱片(黑胶专辑《再见珍妮》于2015出版)。

越来越多的乐迷,开始购买黑胶唱片,也认同这是支持音乐人的最好方式。2014年9月6日中秋前夕,由我策划的广州第一次“唱片店日”在广州时代美术馆开幕。数百名黑胶胶友和业界知名的雨果唱片、ABC唱片,以及代表了一代乐迷的唱片店记忆的“至尚音乐城”的创始人陈涛先生都前来参与。人与人,再度回到因购买唱片而相聚的温暖氛围中。

也是在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咖啡馆或书店愿意在店里放上一台黑胶唱机,而更多的黑胶唱片专门店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出现了。诚品书店,HMV等艺文时尚卖场,黑胶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黑胶复兴,中国也不再只有“荒岛”。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有一句名言,也是我一直希望秉承的价值观:

我们,只对美丽的事物低头。

猜你喜欢
黑胶乐迷荒岛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十八)荒岛上的呼唤
黑胶唱片
荒岛求生记
消失了20年,中国黑胶唱片工厂复活
黑胶保养神器
荒岛培训班
完美摇滚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