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状态评价与整合推进

2016-05-25 00:37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何伟纯璩榆桐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年2期
关键词:子系统城乡河南省

丁志伟, 张改素, 王发曾, 何伟纯, 璩榆桐

(1.河南大学 a.环境与规划学院, b.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河南 开封 475004; 2.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 450046)

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状态评价与整合推进

丁志伟1a,1b,2, 张改素1a,1b,2, 王发曾1a,1b,2, 何伟纯1a,1b,2, 璩榆桐1a,1b,2

(1.河南大学 a.环境与规划学院, b.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河南 开封 475004; 2.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 450046)

在分析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河南省城乡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基于单指标、综合指标从时空2个维度评价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状态水平。结果显示:① 从单指标时序特征看,河南省城乡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呈波动变化状态,近期呈现较好的下降趋势;从单指标空间特征看,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北部差别次之,南部差别较大。② 从综合指标时序特征看,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5个子系统的变化情况各异,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综合指标空间特征方面,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与基础、经济、公共服务3个子系统的空间分异情况较为相似,而与社会、动态子系统的空间分异情况相差很大,总体呈现以中部、西北部、北部组成的高值区与南部、东南部组成低值区的分异状态。基于评价结果分析,从时空2个维度提出今后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整合推进建议。

城镇化;城乡统筹;状态评价;河南省

0 引言

城与乡作为区域发展的2个基本单元,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2个系统,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1]。国外城乡统筹最早起源于城乡联系研究,可追溯至亚当·斯密的城乡相互促进理论[2]、傅里叶“法郎吉”实验中城乡理想模式论[3]等。随后,对城乡关系研究有重大影响的当属马克思与恩格斯,他们认为城乡社会阶级的差异、城乡关系的对立终将消失,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4]。20世纪初至80年代,国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蕴含城乡统筹的思想与理论,如田园城市理论[5]、区域整体理论[6]、广亩城市设想[7]、城乡地域综合发展论[8-10]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开始注重理论服务于实践和微观视角探析,如城乡整体规划设计、邻里关系、社会隔离、城乡迁移、精明增长与城乡管理等[11-15]。总之,国外研究注重从理论层面解析城乡统筹发展的功能,注重案例区的实证分析,注重实地考察和理论模式分析。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与政府部门较多关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现途径的分析,并通过政策文件、试点工程、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等大力推进。从理论与实证分析看,国内学者较多关注城乡统筹的内涵解读[16-18]、概念辨析[19-21]、指标体系构建[22-24]、定性定量评价[25-29]、推进路径[30-32]等方面,并基于不同尺度与案例区进行发展路径分析。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传统农区,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既承受着“三化”交错耦合的复杂影响,也经受着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巨大冲击,其城乡统筹发展踽踽而行。近年来,河南省既有总揽全局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又有具体的城乡一体化试点方案,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的城乡统筹发展进程。2014年5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河南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将城乡一体化发展列为6个关键领域之一,明确提出专项建设措施。政府层面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但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状态究竟如何,如何进一步推进?基于此,在总结河南省城乡发展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基于单指标和综合指标深入分析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状态,提出时空2个维度的推进建议,以期为河南省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统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基于单指标的城乡统筹发展状态评价

1.1 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城乡收入比是衡量城乡差距的常用指标,也是反映城乡统筹演进状态的重要指标。因此,选择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特征量,反映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发展状态。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5》及各市县统计年鉴。

1.2 结果分析

1.2.1 时间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由1978年的315元增至2014年的24 391.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4.71元增至2014年的9 416.10元。然而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表现出波动变化特点(图1)。具体而言,城乡收入比先由1978年的3.008波动降至1984年的1.652,再波动升至1994年的2.878,随后降至1998年的2.264,之后又逐步升至2003年的3.098,2003年之后不断缩小,至2014年降至2.590。总体看来,城乡收入比除1984年前波动下降外整体呈波动上升状态,到2003年升至最高点,2004年后以较小的幅度逐年缩小,但仍维持在2.5~3.0之间。

图1 1978—2014年河南省城乡收入差异变化Fig.1 The urban-rural income difference change of Henan Province from 1978 to 2014

城乡基尼系数(城镇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城镇化率)先由1978年的0.615波动下降到1994年的0.574,1995年后除个别年份有小幅上升外基本处于下降状态,2012年缩小为0.307。在2007年后低于0.4的国际警戒线,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城乡基尼系数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尤其是近年来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各项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这仅仅显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要切实缩小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需多方面的综合努力。

1.2.2 空间特征。基于城乡收入比在ArcGIS软件中可视化析出,可进一步了解河南省各地区城乡收入的空间分异状态。由2014年城乡收入比分布(图2)可知,郑州、焦作、济源和许昌的城乡收入比比较小,分别是1.811,1.915,1.915,1.957,形成中北部小范围的集中区。城乡收入比在2.001~2.500的地区有7个,一方面在城乡收入比低水平区东北侧形成小范围集中区,另一方面在西南部外围形成连绵分布区。城乡收入比在3.001~3.500之间的地区有5个,除濮阳分布在东北部外,其余在西南部、中南部、东部形成横贯东西的连绵分布区。总体看来,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北部差别次之,南部差别较大。

图2 2014年河南省城乡收入差异分布Fig.2 The urban-rural income difference distribution of Henan Province in 2014

为深入了解城乡收入差别的空间分异特征,采用普通Kringing插值方法,分析河南省县域尺度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分异状况(图3)。可以看出,空间分异格局十分明显,在河南省中部、北部地区城乡收入比比较小,在郑州附近形成低值集聚中心;而在西南部、南部、东部城乡收入比比较高,且在局部形成集聚中心。究其原因,是河南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高值区的集聚分布导致了河南省中部、北部地区城乡收入比较小。由于全省西部、南部、东部局部地区城镇收入值较高、农村纯收入较低,因而形成城乡收入比较大的集聚核心,城乡收入差距在全区最大。从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市域还是县域,城乡收入比的地域差别很大且分布格局明显,并且有很多区域的比值在2.5以上。因此,全省在改善城乡收入的地区分异情况上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图3 2014年河南省城乡收入比的普通Kriging插值图Fig.3 The ordinary Kriging map of urban-rural income ratio in Henan Province

2 基于综合指标的城乡统筹状态评价

2.1 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根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典型性、主导性等原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1,22-24],从基础、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动态5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具体而言,选择人均耕地面积、单位土地经济产值、单位GDP能耗、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口城市化率5个指标反映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支撑;选择非农产业比重、二元对比系数、经济外向度、人均城乡收入比、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5个指标反映城乡经济协调状况;选择人均城乡消费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人均城乡文化娱乐支出比、城乡社会零售品总额比、城镇登记失业率5个指标反映城乡社会统筹发展的状态;选择人均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比重、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交通线密度、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反映城乡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状态;选择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农业产业增长率、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动态变化。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综合发展水平。首先,对基础、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动态5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主成分计算,之后将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出每个子系统综合得分。其次,将每个子系统得出的综合得分作为指标进行主成分计算,同样根据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求和,最终求出综合得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2015年《河南统计年鉴》及2015年各市统计年鉴。

2.2 结果分析

2.2.1 时间特征。根据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采集相关指标数据,借助于SPSS和Excel计算1995—2014年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表2)。除1995—1996,2003—2004,2008—2010年小幅下降外,整个研究期其他时段的城乡统筹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分项指标看,基础子系统得分总体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先由1995年的-1.284 0逐步提高到2001年的-0.418 8,2002,2003年略微下降后,又由2004年的-0.467 0大幅提升到2014年的1.703 9。这表明城乡统筹发展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基础较好,对整体水平提高的支撑作用明显。经济子系统得分变化较为复杂,先由1995年的0.467 0上升到1998年的0.911 9,之后大幅下降为2006年的-0.752 5,2007年后又波动变化为2014年的-0.326 4。社会子系统得分在1995—2001年呈忽高忽低的波动下降状态,2003年后基本呈下降趋势,直至2012年才有所反弹。这表明社会子系统水平对整体统筹水平的提高有遏制作用,整个研究期的社会问题较多,城乡二元结构加剧。公共服务系统得分整体呈稳步上升状态,表明研究期河南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的硬件水平也不断提升。动态子系统得分整体呈波动下降状态,其中1995—1999年大幅下降,2000—2004年波动上升,2005年后波动下降。不难发现,动态子系统得分在前期、后期与整体统筹水平呈相反的趋势,中期变化更为剧烈。这表明河南省城乡统筹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不稳定,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从城乡统筹的子系统支撑作用看,基础资源的稳定支撑与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提升是基本保障,城乡经济差异的缩小是统筹发展的主导因素,城乡社会差距的缩小是城乡统筹亟需改善的方向,动态水平的稳定提升是城乡统筹的持续保证。从现实情况看,河南省城乡经济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城乡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社区建设的成绩与问题并存,资源与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也进一步加重,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矛盾也日趋增多。因此,处理好5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搭建好新型城镇化的本土承载平台,构建现代城乡体系,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产业集聚区建设,方能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表2 1995—2014年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变动情况Tab.2 The urban-rural integrated level of Henan Province from 1995 to 2014

2.2.2 空间特征。同样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18个省辖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采用Jenks Natural Break分类法将其划分为5类(图4),以分析其空间分异状态。由图4可知,高城乡统筹发展区仅有一个,为核心城市郑州;较高城乡统筹发展区为焦作、济源、三门峡、洛阳、平顶山、鹤壁,除鹤壁外其余五市在西北部集中分布;中等水平区为安阳、新乡、许昌、漯河,在郑州南北两侧沿京广线分布;较低城乡统筹水平区为开封、濮阳、南阳,低水平区为商丘、驻马店、周口、信阳,2种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对比子系统得分,基础、经济、公共服务3个子系统的空间分异情况与总体统筹发展水平类似,呈现以中部、西北部、北部组成的高值区与南部、东南部组成低值区的“西北—东南”分异状态。社会、动态子系统的空间分异情况与总体统筹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甚至呈相反的分布状态,具体而言,郑州、焦作整体统筹发展水平位居前2个发展层次,而动态子系统得分处在较低的等级层次;南阳、驻马店在整体统筹发展水平中处于统筹水平较低的层次,而在社会、动态系统中反而处在较高的层次。

图4 2014年河南省各地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Fig.4 The urban-rural integrated level of the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高、较高的地区一般是城镇化水平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但社会问题较突出,动态变化趋势不稳定。这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虽然城乡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差距,城乡居民心里感知与体验也差异很大,并由此引致各类社会问题与矛盾,也带来城乡动态子系统变化的震荡起伏。反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虽然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城乡建设水平差异相对较大,但城乡统筹的动态推进过程相对稳定,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相对不强。因此,在今后的城乡统筹进程中,不仅要注重东南部、南部地区城乡基础、经济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要注重高水平区社会问题的解决,使二者均处在有利的调控范围,更好地推进城乡统筹水平迈向更高层次。

3 结论与建议

3.1 时序整合推进

3.1.1 夯实基础、公共服务子系统的支撑力度。从时序特征看,基础、公共服务子系统与整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这表明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支撑相对稳固,其对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的保障作用明显。但从现实情况看,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造成了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在促进河南省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巩固基础、公共服务的支撑力度,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压力,提升整体发展的基础支撑;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环保等产业链条,积极开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构建可持续发展型的基础支撑系统,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3.1.2 注重经济子系统的稳步提升。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单指标与综合指标看,前期呈现不稳定波动变化,后期逐渐稳定提高,这表明经济高效发展的持续性尚需进一步提升。因此,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中要保持城乡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和变化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提升城乡经济发展质量;要从强化城乡居民的就业技能出发,加快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培训新世纪创新型人才与新型农民,巩固城乡经济建设的发展基础。总之,通过加强城乡经济的各种联系与互动,促进城乡范围内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城乡之间商品价值链的有机衔接,构建城乡互惠的开放支撑系统。

3.1.3 统筹社会子系统的全面发展。城乡社会统筹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就业指导、文化提升等多方面,不是仅靠投资建设、资金援助和经济补偿等就能解决的。因此,统筹社会子系统的全面发展必须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把握,从惠民的小事情、小细节、小问题出发,切切实实地考虑和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另外,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都落后于城镇,因此,今后在制定各种政策时更需要加强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在提升城镇各种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对农村进行反哺、支持,使城乡居民都能共享发展带来的福利。

3.1.4 提高动态子系统的稳定性。从时间特征看,虽然系统整体水平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但动态子系统一直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河南省城乡统筹推进的稳定程度不高,仍需下大力气进行统筹安排。因此,河南省经济社会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协调城乡之间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不能为城镇快速发展而牺牲农村的各项利益;要适当加大对农村产业、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三产融合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农业的产业化、企业化。此外,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要持续提高综合交通、电力电信、各类管线、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3.2 空间整合推进

根据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结合河南省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可将空间整合推进划分为4个分区:中原城市群地区和三门峡,北部地区(安阳、濮阳和鹤壁),南部、西南部区域(南阳、驻马店、信阳),东部地区(商丘、周口)。

3.2.1 中原城市群地区与三门峡。该区域基本上是中原城市群所包括的城市,也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子系统水平较好的地区。因此,在今后发展中,一方面要下大功夫对该区城乡发展进行统一部署,不断提高区域城市之间尤其是与郑汴之间的有机互动强度;另一方面要发挥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建设的示范作用,将巩义、义马等地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典型地域模式。此外,许昌、漯河、平顶山城市组团自2009年起开始进行各种新型社区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要注意适度调整资金引入的方式、农村旧民居的改造方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实施。

3.2.2 北部地区。该区有青兰产业带横贯其中,有豫北地区的重工业密集区,产业基础较好,水资源、煤炭资源丰富,具有重工业连片发展的优势条件。因此,在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辐射能力,就地进行农村城镇化,搭建本土城镇化承载平台,提高本土城镇化的质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安阳、濮阳等城市边缘区改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根据当地特色形成不同类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3.2.3 西南部、南部地区。该区是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需要从各方面协同推进城乡统筹。一方面要保持与城乡统筹高水平区的衔接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省际地区的合作开发,提升区域的整体城镇化水平。在区际合作方面,应积极与南部的武汉都市圈相联系,并通过京广大动脉形成的产业轴与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相联系,融入中部崛起的政策体系之中。在与核心增长板块的互动方面,要积极承接中原城市群的经济辐射,遵循市场规律,实现资金、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流融合,形成与中原城市群优势互补的新型合作关系。

3.2.4 东部地区。该区除城乡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稍好以外,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均落后于其他区域。这表明近年来虽然该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水平出现好转的态势,但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提高城乡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减少城乡社会矛盾。在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要帮助农民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就业、教育公平,民生等问题;要注重区域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建设的持续性,提高各项建设的动态适应性,为城乡统筹推进奠定基础。

致谢:感谢黄河下游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的部分数据和图件支持!

[1] 张改素,王发曾,丁志伟.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定位推进[J].人文地理,2013,28(4):89-95.

[2] 叶超,曹志冬.城乡关系的自然顺序及其演变——亚当·斯密的城乡关系理论解析[J].经济地理,2008,28(1):79-82,95.

[3]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选集》[J].读书,1980(2):2-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 Howard E.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M].New York:Routledge Inc.,2003.

[6]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 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 Tacoli C.Rural-Urban Interactions:A Guide to the Literature[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8,10(1):147-166.

[9] Satterthwaite D,Tacoli C.The Urban Part of Rural Development:The Role of Small Intermediate Urban Centers in Rur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M].London: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03.

[10] Lynch K.Rural-Urban Interac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M].New York:Routledge Inc.,2005.

[11] Teitz M B.American Planning in the 1990s:Part II,The Dilemma of the Cites[J].Urban Studies,1997,34(5/6):775-795.

[12] Sampson R J,Morenoff J D,Gannon-Rowley T.Assessing “Neighborhood Effects”:Social Processes and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2,28:443-478.

[13] Frey W H.Immigration and Internal Migration Flight from US Metropolitan Areas:Toward A New Balkanization[J].Urban Studies,1995,32(4/5):733-757.

[14] Wyly E K,Hammel D J.Gentrification,Segregation,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4,36(7):1215-1241.

[15] Alexander M S.Planning for Smart Growth and Social Capital in Adelaide:Lessons from Istanbu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Sciences,2012,6(6):179-192.

[16] 姜作培.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J].经济问题,2004(6):44-46.

[17] 郭翔宇,颜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8] 黎苑楚,徐东,赵一鸣.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内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0):23-25.

[19] 申晓艳,丁疆辉.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6-12,45.

[20] 吴丽娟,刘玉亭,程慧.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12,32(4):113-118.

[21] 刘业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几个观念辨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50-52.

[22] 田美荣,高吉喜.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J].中国发展,2009,9(4):62-66.

[23] 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地区多尺度城乡收入的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5,34(1):131-148.

[24] 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62-65.

[25] 吴先华,王志燕,雷刚.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4):596-601.

[26] 基于DEA-ESDA的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9):1339-1444.

[27] 张改素.基于新型城镇化的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28] 王磊,李涛,曹小曙.基于ESDA-GIS的广东省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2,32(9):44-50.

[29] 刘荣增,王淑华,齐建文.基于共生理论的河南省城乡统筹空间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9-22,28.

[30] 马随随,朱传耿,仇方道.主体功能区理念下城乡统筹路径创新[J].改革与战略,2011,27(12):45-47,98.

[31] 贺雪峰.城乡统筹路径研究——以成都城乡统筹实践调查为基础[J].学习与实践,2013(2):74-86.

[32] 何微丹.城乡统筹路径选择[J].小城镇建设,2013(6):28-32,45.

State Evaluation and Promoting Proposal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Ding Zhiwei1a,1b,2, Zhang Gaisu1a,1b,2, Wang Fazeng1a,1b,2, He Weichun1a,1b,2, Qu Yutong1a,1b,2

(1a.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b.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Technology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Region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2.Henan Three New-typ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ent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Based on analysis of basic condition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on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gives an state evaluation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level of Henan Province by single indicator and comprehensive indicator.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single indicator, the income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increasingly improved, the gap of urban-rural is waved but in the good trend recently.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yout, the urban-rural gap is small in the central-northern region, is relative small in the northern, but large in the south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indicator, the coordination level of urban-rural is fluctuant improved, each sub-system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whole level. For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yout, the sub-system level of basis, economic, social is similar to the overall level, the sub-system level of social and dynamic is different from the overall level. The citie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level in the central, northwestern, northern makes a high value region, and makes a relative low value region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Finally,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results, some promoting proposal from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was put forward.

urbaniz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ate evaluation; Henan Province

2014-11-15;

2016-0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4);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16IRTSTHN01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16-qn-016);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NB013)

丁志伟(1983-),男,河南荥阳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研究,(E-mail)dingzhiwei1216@163.com。

张改素(1985-),男,山东聊城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城乡统筹发展研究,(E-mail)zhanggaisu@163.com。

F127.41

A

1003-2363(2016)02-0041-06

猜你喜欢
子系统城乡河南省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