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浩
虽然有世界上最有钱的父亲,但彼得·巴菲特还是能靠自己闯出一片天。
“我会开玩笑说,我是最近十年才‘成为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这位现年58岁的艾美奖最佳作曲奖得主说道。
“在以前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会问我是不是跟吉米·巴菲特(美国音乐人)有关系,而不是沃伦·巴菲特。”彼得·巴菲特说道,“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反倒这或许能成为我独立发展的一个证明。”
在彼得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过着相当普通的生活:一般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结婚生子、开拓一个有为却又低调的音乐事业。直到2006年老巴菲特捐给了彼得·巴菲特的慈善基金10亿美元,外界才开始熟悉他“沃伦·巴菲特儿子”的身份。
家人给的安全感
彼得·巴菲特出生于美国中部小城奥马哈。童年的彼得是一个安静的、喜欢与钢琴为伴的孩子,他并不知道父亲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只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他常年穿着卡其裤和开衫毛衣,在书房中忘我地研究资料。“我后来才知道,他读的是《价值》和《穆迪投资》,那是数以千计的公司以及股票的统计分析内容。”彼得说道。
正如沃伦·巴菲特11岁就买了人生中第一只股票那样,7岁时彼得·巴菲特就发现音乐对于自己的非凡意义。有一天彼得心情不好,他把一首欢快的《扬基歌》降调缓慢演奏,很快家人过来询问他是否心情不好,这使得他头一次意识到音乐对他可能有特别的作用,能表达他内心的想法。
这一年,沃伦·巴菲特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400万美元,手里掌管的资金已经高达2200万美元。但彼得和他的哥哥霍华德与姐姐苏西,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花钱。他们如果想要零花钱,必须通过做家务获得。彼得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父亲给了他5美元,买完东西的零钱还让彼得还给他。“出生时含在嘴里的金汤匙,最后可能会变成金匕首”,沃伦·巴菲特的用意,彼得很久之后才真正明白。
父亲还告诉他,“每个人都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作态度。”巴菲特家族的工作态度,“首先是发掘自己”。“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便是异常辛苦和劳作,你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是一种神圣感。”
彼得在书中开诚布公地写道,他最大的财富来自于小时候内心的安全感。这是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有一个专注工作的父亲,有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乐于帮助别人的母亲。在彼得看来,母亲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老师。“她教会了我倾听的重要性,当你真正倾听的时候,人们可以教会你很多关于世界、关于自己的知识。”在彼得的记忆中,家里总是有很多来向母亲倾诉的拜访者,而母亲也愿意在周末带着他去不同的教会,这使得他从小就知道应该对世界持有多元的价值观。
彼得所念的小学也是母亲曾经念过的学校,母亲有时会去学校看望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聆听彼得的课程。母亲的关注,在彼得的人生成长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彼得上高中的时候,他显现出不同于“证券分析员”父亲的特质,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比起严谨的数据分析,他对摄影兴趣更大。
彼得在演出现场
高中时彼得曾打算退学去怀俄明州的杰克逊谷当一名摄影记者,一边自食其力,一边享受自然美景。这个激动人心的想法却随着老师的建议滑向另外的轨迹。他的新闻课老师有一天找他谈话,请他担任毕业纪念册的摄影师。这意味着彼得还要在高中继续待上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学业,不过他愉快地答应下来,后来他才得知这一切都是母亲的主意。
寻找自己的热情
17 岁时,彼得进入斯坦福大学,但这事一直让他很纠结。“我是由于巴菲特家族的姓氏和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推荐信,才得以迈进斯坦福的。”格雷厄姆是巴菲特多年的老友。彼得还说,他曾为是否要进入华尔街工作认真思考过“15分钟”,“那里不适合我”,他很快放弃了这一想法。
在斯坦福,他上了很多选修课,希望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大二的一个晚上,彼得在同学的宿舍听到一个吉他手的演奏,他完全被“乐曲中蕴含的朴素”打动了,不久后他拿着从祖父那里继承来的9万美元,从斯坦福退学,租住在旧金山的一栋公寓里,开始了他职业音乐人的生涯。
彼得选择转换跑道,“入学时的那个小阴影当然不是决定因素。”重要的,还是他从父亲身上遗传下来的基因——不断审视内心,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而巴菲特也同意彼得退学。“我父母的目标非常清楚,他们希望我们姐弟三人都能找到自己钟爱的事业,并且用尽所有的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
彼得当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为人们提供录音服务,每小时35美元。断断续续地有顾客来,一个星期录几个小时,赚一两百美元勉强度日。
机遇悄悄来临,当23岁的彼得在旧金山的家门口洗车时,一个邻居告诉他,“美国有线电视MTV就将开播,他们需要片头乐”。彼得在他的介绍下,进行了尝试,结果获得成功。
彼得后来还为电影《与狼共舞》做了一段几十秒的配乐。《与狼共舞》获得七项奥斯卡大奖,但是彼得没有争取到把自己的名字署在电影原声音乐带中,并且他没有将配乐改编成任何可供电台播放的规格,这使得他错失了很好的推广自己的机会。
不过,彼得的才华终于还是得到业界和市场的认可。1999年,他为纪录片《威斯康星:一个美国肖像》的配乐获得了艾美奖最佳原声带奖项。
彼得的音乐舞蹈剧《魂》也被认为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魂》的巡回演出需要很大一笔钱,巴菲特他说:“你先去筹到90%的钱,剩下的10%,我借给你。”于是,彼得去找很多机构和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问:“你没有钱吗?没有的话,跟你爸要不就得了?”彼得尴尬地说:“其实,沃伦·巴菲特除了做慈善事业很大方外,从不轻易给人一美分。”
最终,由彼得策划、编写、制作的《魂》终于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母亲、哥哥和姐姐去看了舞蹈剧,但是父亲没有去。“他没有接到我的邀请。我为什么要让他去破坏气氛抢了我的风头呢?”彼得说道。
彼得和妻子珍妮弗
2008年,巴菲特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听了儿子的音乐会。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来看看我(给儿子)的钢琴课投资,得到了什么。”台下掌声雷动。
对慈善的思考
2006年,沃伦·巴菲特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他把370亿美元的资产捐给了比尔·盖茨与梅琳达基金会。另外他也给三个子女分别捐赠了10亿美元,让他们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在一次乘坐飞机时,沃伦·巴菲特对彼得说:“你觉得慈善影响了你的音乐吗?”对于喜欢独处的彼得来说,掌管如此大的基金会意味着对公共事务更多的投入,当时彼得心里说,这二者会有什么关系?
直到彼得去了非洲,看到处于贫困中的儿童,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联合非洲裔歌手阿肯,写了一首歌曲《血入金》(Blood into Gold),讽刺贩卖非洲儿童的人用孩子的血为自己赚取金子,呼吁制止人口贩运。这成为联合国大会的特别表演节目。
彼得和妻子珍妮弗一起用父亲捐赠的钱成立了NOVO基金会,NOVO是拉丁语,意为“变化、改变或创造”。彼得并不认同要把捐助重点放在音乐上面,“适合我的,并不一定适合别人,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向。”他把基金会捐助的对象定为少女及年轻女性。
“如果给女孩受教育的机会,最后她们的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健康,受到很多的教育,生活得更好,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在这一点上,他和父亲的思路不谋而合。“我父亲的投资很成功,他在投资之前会翻阅很多资料,找到市场上被低估的资产,一旦认准了就大笔投资,然后慢慢等待。多年后,市场和世界会看到价值在不断上升。所以我们投资的也是被低估的‘资产,今天的女孩会成为明天的母亲,这些益处将会传递给后代。”
相比捐赠给盖茨的基金会的370亿,2006年父亲捐赠的10亿美元其实远不算多,但这已经让彼得感到惊讶。“之前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路上走,但现在不同了,每个人都认识我,会跟我合照……‘成为巴菲特的儿子,有些诚惶诚恐。”彼得曾对媒体说道。
如今NOVO基金会的资金已超过30亿美元。2016年3月,NOVO基金会宣布将捐助9000万美元以改善美国有色人种女孩及年轻女性的生活困境。基金会称,这一为期七年的项目是目前由私人基金会提供的、用于改善美国少数族裔妇女不平等现象的最大一笔捐助。
在从事慈善事业的这些年,彼得感悟颇多。2013年8月,他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慈善工业综合征》的文章,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慈善不仅不能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反而会使人们忽视造成不平等的体系性原因而缺乏觉悟。在彼得看来,与其把少数富人的慈善称作“回馈”,不如叫做“良心漂白”。少数富人的慈善其实都是左手制造问题,而用右手来解决问题。
这篇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金融时报》发表文章反驳称,小巴菲特对慈善抱有激进的看法(以为它应该能改变社会不平等),但即使改革后的慈善也无法终结贫穷。文章还酸彼得说,这可能是他对老巴菲特将大部分财富都投入慈善事业的“优雅抗议”。
彼得和父亲
彼得当然否认这一点,他说:“父亲所有的成功都属于父亲,不属于自己。”慈善存在固有的问题也无碍他对父亲慈善态度的尊重。他透露当他在2006年得知父亲决定日后将大部分财富都捐给慈善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告诉他,自己为他感到自豪。
彼得坦承,面对他所指出的慈善事业的困境,他也没有真正的解决方案,但他知道如何倾听。“我们将一点点学习,支持体制变革的每一小步。”在这次对有色人种年轻女性的9000万援助计划中,NOVO基金会特别强调在正式提供援助前,将用很长一段时间听取援助对象的意见,并让“女孩们自己领导、驱动、设计这个项目”,“最终的目的是解决她们面对的结构性的、制度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