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

2016-05-24 09:43王华弟叶建人黄贤夫李仲惺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

沈 颖,王华弟*,叶建人,黄贤夫,李仲惺,赵 敏

(1.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杭州 310020; 2.温岭市植物保护站,浙江温岭 317500; 3.温州市植物保护站,浙江温州 325000; 4.桐庐县植物保护站,浙江桐庐 311500)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

沈 颖1,王华弟1*,叶建人2,黄贤夫2,李仲惺3,赵 敏4

(1.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杭州 310020; 2.温岭市植物保护站,浙江温岭 317500; 3.温州市植物保护站,浙江温州 325000; 4.桐庐县植物保护站,浙江桐庐 311500)

摘 要: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病害,研究探讨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控该病发生危害,保障水稻丰收具有重要意义。对浙江温岭1971—2014年,温州1982—2013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为重发流行阶段,90年代中后期为间歇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病害发生较轻,但近年病情又有上升的趋势。解释了该病历史发生流行动态及影响流行的相关因子,探明热带风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品种抗性下降,以及菌源的累积和肥水管理不当,是导致近年病害再度上升流行的主因。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噻菌铜、噻森铜等对口高效防治药剂,并提出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动态;防治技术

文献著录格式:沈颖,王华弟,叶建人,等.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 (4):600-603.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Xoo]是亚洲稻区水稻的主要病害,病菌能经水流传播,并通过小孔、伤口侵入水稻,水稻因白叶枯病危害引起的损失,一般为10%~30% ,发病严重的可达50% ,甚至90%以上[1-2]。该病在亚洲发生较重的有日本、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我国在20世纪30—40年代,在江浙一带已有发生,目前,在国内的水稻产区,除新疆和东北的北部以外,几乎都有分布,其中华东、华南和华中是老病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浙江省是水稻白叶枯病的常发流行区,历史上几度流行成灾,造成水稻产量的重大损失[3-4]。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该病一直发生较轻,差不多沉寂了20年[5-6],但近年来,病害重又上升抬头,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对水稻的安全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为了探明水稻白叶枯病历史演变、近年发生情况和再流行的因素,筛选对口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我们进行了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水稻白叶枯病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收集、整理、分析温岭市1971—2014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与发生程度,温州市1982—2013年连作早稻、中稻和晚稻白叶枯病发生情况。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程度的分级,依据张左生主编的《粮油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3],探讨分析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

1.2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

调查2014—2015年浙江省部分地区晚稻白叶枯病发病品种、菌源、栽培管理与气象等因素,综合分析病害再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1.3水稻白叶枯病的药剂试验与防治技术探讨

1.3.1药剂防治试验

试验于2013—2014年在温岭进行。供试药剂为20%噻菌铜悬浮剂(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20%噻森铜悬浮剂(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浙江绍兴天诺农化有限公司)。水稻品种为甬优17,常规栽培管理,接种水稻白叶枯病菌种为P6、浙173。

试验设每667 m220%噻菌铜悬浮剂100 mL,20%噻森铜悬浮剂100 mL,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50 g,以不施药清水为对照,共4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均按667 m2用水量50 kg计算,在水稻白叶枯病初病期施药1次。每小区固定水稻9丛,在施药后13和22 d分别进行调查,查每株上部4张叶片,记载每丛总株数、总叶数、病丛数、病株数、病叶数,并进行分级,计算丛发病率、株发病率、叶发病率、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3-4]。

1.3.2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调查抗(耐)病品种、肥水管理、秧田和本田药剂防治等与病害发生的关系,提出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发生流行状况

2.1.1历史发生流行情况

浙东南沿海和沿江稻区是水稻白叶枯病的常发流行区,温岭市植保站在全省较早并长期开展系统监测,积累了较为完整的历史资料,研究分析温岭市1971—2014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结果(图1)表明,1971—1990年的20年中,重发流行的有1972年、1973年、1974年、1975年、1976年、1978年、1979年和1990年,占发生年份的40%; 1991—2002年,中等偏轻至中等流行的年份有1994年、1998年、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占发生年份的41.7%; 2003—2012年为轻发生,2013—2015年发生又趋上升,2014年为中等偏轻流行,2015年达中等流行。对该市1971—2014年水稻白叶枯病防治面积进行统计,防治面积大的年份,如1990年、1991年、1985年、2007年、2014年,防治面积分别达3.367万、2.093万、1.247万、1.213万和1.093万hm2。温州市为双季稻区,种植有早稻、中稻和晚稻,据温州市1982—2013年的调查统计结果(图2),连作晚稻的发病明显重于中稻和早稻。从温岭市44年和温州市32年水稻白叶枯病历史发生情况看,20世纪70—90年代初期为重发流行阶段,90年代中后期为间歇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病害发生较轻,但近年病情又有上升的趋势。

图1 1971—2014年温岭市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情况

图2 1982—2013年温州市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情况

2.1.2近年来发生危害情况

2013年以来,浙江省水稻白叶枯病在部分稻区发生危害,2014年、2015年晚稻后期发病点多面广,如温州鹿城、温岭、桐庐、平阳、临海、三门、仙居、宁海、象山、鄞州、定海、诸暨、永康、武义、莲都、衢江、海盐等一些地区,水稻感病品种发病较重,部分田块产量损失在50%以上,甚至失收(图3)。如温岭市2014年和2015年发病面积分别达0.2万和0.427万hm2,病害预防面积达1.093万和1.273万hm2,这是21世纪以来病情最重、防治面积最大的年份。

分析近年来浙江省部分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再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热带风暴等灾害性天气影响,2014年浙江省受历史罕见的夏秋持续阴雨寡照影响,2015年7—9月连续受“灿鸿”“苏迪罗”“天鹅”“杜鹃”等热带风暴影响,晚稻秧田和本田多次受淹,有利于发病;二是种植感病品种,在一些地区,水稻品种调运频繁,品种种植杂、乱,一些高感白叶枯病品种的种植,发病十分严重;三是菌源的逐步累积,近10多年来,水稻白叶枯病一直发生较轻,以往的防病措施已松懈甚至淡忘,如机械收割遗留较长的稻桩,未对收割后的病草及留在田间的病残株、稻桩等及时进行处理,甚至用病草覆盖秧苗,致使病菌大量积存,为初次发病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种子的调运频繁,甚至从疫区盲目调种,使得带菌种子进入本地,白叶枯病的致病菌系也出现新变化;四是田间肥水管理措施不当,加重了病害发生。

图3 近年来晚稻白叶枯病发生危害状况

2.2综合防治技术

2.2.1药剂防治

药剂试验结果(表1和表2)表明,接种P6菌种,在水稻白叶枯病初发病期施药,每667 m2用20%噻森铜悬浮剂100 mL,20%噻菌铜悬浮剂100 mL,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50 g,药后13 d,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61.39%,62.24%和1.16%,药后22 d,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45.90%,45.10%和0;接种浙173菌种,药后13 d,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63.84%,62.83%和0,药后22 d,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1.76%,17.30%和0。综合试验结果看,20%噻森铜悬浮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对白叶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效,以药后13 d防效最好,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63.84%~61.39%和62.83%~62.24%,药后22 d防效差异扩大,对P6菌种的防效明显好于浙173。

表1 噻森铜等3种药剂对水稻白叶枯病P6菌种的防效

表2 噻森铜等3种药剂对水稻白叶枯病浙173菌种的防效

2.2.2综合防治技术

推广抗(耐)病良种。抗病品种是防控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一般而言,糯稻抗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7]。要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广泛收集抗性种质资源,加强抗病机理的研究,加快选育抗白叶枯病的品种。在浙江东南沿海和沿江沿溪等易发病区,要推广对白叶枯病抗(耐)性良好、丰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及时淘汰高感品种。同时,要加强品种轮换,避免单一品种的长期种植,导致品种抗性的退化和丧失,引发病害的流行。

做好病情调查与预测预报。要加强水稻白叶枯病病情的系统调查,及时掌握气候变化,特别是暴雨情况,分析研判水稻淹水和病害发生发展情况。系统整理分析白叶枯病发生危害、耕作栽培、气候条件等历史资料,筛选预测关键因子,应用计算机逐步回归、模拟模型等方法,建立病害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预测白叶枯病发生发展趋势,及时发出长、中、短期预报,搞好“两查两定”,推广应用防治指标,科学指导病害的预防和控制。

重点做好秧田保护。水稻秧苗期是白叶枯病菌容易感染期,是防治的重点。对白叶枯病无病区,要加强种子调运的检疫,严格进行种子的检验和灭菌处理。对白叶枯病发病区,要妥善做好种子和病草的处理。要培育壮秧,尽量采用旱育秧和半旱育秧,秧田应选择在地势较高、排灌方便、远离病田,防止淹水。根据秧田的病情检查及预测,及时做好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施药保护,严防秧苗期病菌的侵染发病。

加强肥水管理。肥水管理不当是诱发白叶枯病的重要因素,在施肥方面,要配方施肥,做到基肥足、追肥早、巧施穗肥和氮、磷、钾配合,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防止贪青徒长。在排灌方面,要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防止串灌、漫灌和深水淹苗。受水淹田块,在洪水退后立即排干田水,受淹严重田块施用速效氮肥和磷肥,使水稻快速恢复生长,增强抵抗能力。

适期的药剂防治。选用对口高效的药剂防治是控制病害的关键措施。根据病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和灾害性天气情况,实行分类指导防治。在白叶枯病常年发病或流行区,应抓住暴雨过后、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或查到株发病率5%、叶发病率3%时,每667 m2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 mL,或20%噻森铜悬浮剂100 mL,或20%噻唑锌悬浮剂100~125 mL,对水50 kg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和天气过7~10 d酌情再施药1 次,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

3 小结与讨论

水稻白叶枯病是浙江省水稻的主要病害,历史上几度流行成灾,研究探讨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对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具有较大意义[5-6]。通过对温岭1971—2014年和温州市1982—2013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的分析,表明20世纪70—90年代初期为该病重发流行阶段,90年代中后期为间歇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病害发生较轻,但近年病情又有上升趋势。全省多点调查结果也表明,2014—2015年浙江省晚稻后期发病点多面广,部分田块发病较为严重,分析原因主要为热带风暴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水稻品种抗性不强[7-15]、菌源的逐步累积[8]和肥水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

药剂防治是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应急有效措施[9-12],鉴于我国防治水稻白叶枯病主要药剂敌枯双致畸致突变和叶青双长期使用药效明显下降的状况,筛选出的20%噻菌铜悬浮剂和20%噻森铜悬浮剂,为一种高效、低毒、安全的噻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治疗和保护作用[9-10],在水稻初发病期施药,对白叶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效,现已成为我国水稻白叶枯病防治的主导药剂。研究提出了做好病情调查与预测预报、推广抗病良种、秧田重点保护、加强肥水管理和大田适期施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技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浙江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50-66.

[2]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作物病虫害[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3-27.

[3]张左生.粮油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21.

[4]王华弟.粮食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2-61.

[5]李仲惺.水稻白叶枯病局部重发生状态下的防控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4 (3):28-30.

[6]叶建人,李云明.温岭市连作晚稻白叶枯病发生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J].浙江农业科学,1998 (3):136-138.

[7]高杜娟,唐善军,陈友德,等.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白叶枯病抗性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4,23:46-49,52.

[8]王汉荣,谢关林,金立新,等.浙江水稻白叶枯病菌菌系的动态及分布[J].浙江农业科学,1995 (5):262-263.

[9]成家壮.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药剂的研究[J].世界农药,2008,30 (5):13-15.

[10]张纯标,梁帝允,王体祥,等.新颖杀菌剂:噻菌铜[J].世界农药,2007,29 (2):53-54.

[11]张桂芬,程红梅,鲁传涛,等.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8,25 (4):296-298.

[12]庄永勤,汪雨成,周加华,等.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8):179.

[13]YAN C Q,QIAN K X,XUE G P,et al.Production of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t lines from somat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Oryza sativa L.and Oryza meyeriana L.[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ence,2004,5 (10):1199-1205.

[14]DONG R X,CHEN J,WANG X M,et al.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s altered in a novel rice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cultivar and is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J].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12,77 (1):33-40.

[15]WANG X M,ZHOU J,YANG Y,et al.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a progeny of somatic hybrids of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wild rice (Oryza meyeriana L.) with high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J].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2013,161 (5):324-334.

(责任编辑:吴益伟)

中图分类号:S435.111.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4-0600-04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442

收稿日期:2016-02-15

基金项目:浙江省“三农六方”农业科技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沈 颖(1989—),女,浙江仙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保护、农药学,E-mail:shenying0227@126.com。

通信作者:王华弟(1961—),男,浙江临海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浙江省农业厅农业技术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安全用药与综合防治的技术研究和推广,E-mail:wanghd61@126.com。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梨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及应用研究
凉山州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