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刚上高一,与小倩是同桌。小倩和小贝是初中同班好友,而女儿和小贝是小学同班好友,初中不同校,到了高中又同校了。女儿高兴地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小倩和小贝刚上高中,她们在一起合租了一套房子。小贝的妈妈经常去看望她们,每次送菜都给小倩捎一份。因为小贝的缘故,女儿和小倩关系很好。
起初,小倩和小贝相处融洽,但是两人都是高一新生,对新环境并不适应,两人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小倩和女儿是同桌,每当她和小贝闹矛盾时,总是第一时间告诉女儿。
一天,女儿回家对我说:“昨天小倩和小贝又发生摩擦了。昨晚,我们班晚自习拖堂了,小倩回到宿舍时小贝已经睡觉了。小倩忙着洗漱,在房间里走动,把小贝吵醒了。小贝埋怨小倩不替别人着想。可是小倩认为自己也没闹多大动静,只是洗脸刷牙而已,怪小贝小题大做。每次遇到烦心事,小倩总会向我倾诉,把我当成‘知心姐姐,虽然我也认真倾听,却不知道怎样安慰她,只会哦、哦连声应答。小倩觉得我不关心她,只是敷衍她,其实我也想安慰她,但又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
我想起几天前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就把它找出来读给女儿听。文章内容是:
美国南北战争最困难时期,林肯写信邀请在伊里诺斯的一位老朋友到华盛顿来。林肯说,他有些问题要与这位朋友讨论。这位老朋友到白宫后,林肯同他谈了数小时关于释放黑奴的宣言是否适当的问题。林肯将赞成和反对此事的理由都加以阐述,然后又读了一些谴责他的文章。其中,有的怕他不释放黑奴,有的却怕他释放黑奴。几个小时后,林肯执手与老朋友道谢,送他回伊里诺斯,整个谈话过程中竟然没有征求老朋友的意见,所有的话都是林肯说的,就好像是为了舒畅他的心情。谈话之后,他似乎轻松了许多。事后,这位老朋友对别人说:“林肯没有要求我提意见,他要的只是一位友善、同情的倾听者,使他可以发泄苦闷的心情。那是我们在困难中都迫切需要的,那些发怒的顾客、一些不满意的雇员、感情受到伤害的朋友也都是如此。”
讲完这个故事,我问女儿:“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女儿说:“当朋友遇到烦心事向我倾诉时,我什么也不用做,只需听她发泄就行了。”我说:“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如果只是听她发泄,你就成了她的情绪垃圾桶,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还起不到安慰她的作用。”
女儿问道:“那怎么办呢?”我说:“要倾听,不是随便听。在倾听的过程中,你要把自己当作她,去想她之所想,去体察她的内心感受,不要带着成见先入为主,要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听比说更重要,你要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插话,不要打断对方,让对方尽情地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倾听是一种安慰,对方自由倾诉也是一种释放。在倾听的过程中,要神情专注,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进行目光交流。当对方伤心时,可以用动作来抚慰她,比如拍她的肩膀;当对方感到孤独痛苦时,可以拥抱她。你可以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让她感受到你对她的关爱,让温馨的友情来抚慰她受伤的心灵。友情能使痛苦减半,在伤心时至少她还觉得有一个好朋友在关心她、支持她,从某种程度上能减轻她的痛苦。”
女儿说:“我懂了,倾听就是要认真听,态度要真诚,在听的过程中要与对方积极回应。可是我的同桌并不是林肯,说完就走,她说完了还在我的身边,还问我一些问题。比如,‘我做得对不对‘她为什么那样,还要我评论一番。两个人都是我的朋友,我夹在中间真是不好受。我们班上有一位女生,人缘不错,她说安慰人就是说对方喜欢听的话。”
我说:“安慰不等于迎合。有的人认为安慰对方就是要与对方的意见一致,顺着对方的话讲,哪怕对方的话是错的,这样对方就好受点。其实不然,安慰对方并不是迎合对方,比如,小倩和小贝闹矛盾,小倩说小贝小心眼儿,你也迎合她,说小贝小心眼儿。你越说小倩越气愤,越觉得这个朋友不好不值得交,尽管这样做,让小倩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但并不能化解问题,而是让矛盾冲突加剧,让小倩更伤心、更生气,没有起到丝毫的安慰作用。朋友找你倾诉是想得到你的安慰,没得到安慰,反而更生气,小倩因此会对你失望,甚至产生怨恨,觉得你有意拆散她们的友谊。迎合对方,对方也觉得你是在敷衍她。如果你这样迎合她,小贝听说后也会和你绝交的。”
女儿问道:“看来迎合对方只能哄朋友一时开心,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安慰方式呢?老爸,你说说。”我说:“你可以帮助小倩转移注意力,当小倩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难题时,她的心情不好,可能会喋喋不休地向你倾诉,这时候你不妨帮助她转移注意力,可以和她聊些轻松的话题,特别是她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她爱追星,可以谈谈追星的话题,还可以换个场景,可以邀她去操场打球、跑步,也可以拉她去音乐教室听歌。如果小倩老是停留在不快之中,负面情绪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时不妨帮助她转移注意力,从不快中走出来,用积极情绪来驱赶负面情绪,帮助她改变心境。”女儿说:“不错不错,这招好!”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举行了第一次月考,女儿班上有一名女生叫小文,平时很用功,中考成绩也不错,可是这次月考成绩很不理想,总分排名在班上靠后。女儿和她关系不错,想安慰她,又怕安慰不当引起对方的反感,因为小文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孩。
我对女儿说:“我讲个李明博的故事给你听。李明博是大韩民国第十七任总统。他出自草根家庭,家境贫困,他的母亲没什么文化,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李明博报名参加了跑步项目。赛前,老师说跑进前几名的学校会发奖,有奖状,还有奖品——两支铅笔。李明博在课下努力训练,因为他想得到两支新铅笔,平时他写字用的都是旧铅笔头。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结束后,带病参加比赛的李明博获得了第三名,那天他全家人都来助阵。拿到奖状和奖品,李明博高兴极了。可是没一会儿,李明博发现发给他的两支新铅笔不见了,他发疯似的在学校操场的每个角落仔细寻找,结果却没有任何收获,于是,就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这时,他妈妈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儿子,不要哭,你什么也没有丢。李明博满脸狐疑地看着妈妈问道:‘妈妈,你找到铅笔了吗?妈妈答道:‘没有。新铅笔终究是要用完的,迟早都会丢失的。可是奖状不同,奖状可以永远留在你身边赐予你力量。李明博马上停止了哭泣。”
讲完这个故事,我又问女儿:“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女儿说:“李明博那天是带病参加运动会,好不容易赢得了奖品,却不小心弄丢了,乐极生悲,更加失落。妈妈巧妙地开导他,让他换个角度思考,认识到重要的东西仍在,李明博的心理也就平衡了。”
我说:“你说得很对。李明博的妈妈所用的方法是教给孩子一种利导思维。所谓利导思维就是朝有利的角度去思考。比如,从前有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晒盐,小儿子卖伞。晴天时,小儿子伞卖不出去,老太太伤心地哭泣;雨天时,大儿子不能晒盐;老太太也哭泣。后来,有个智者告诉她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晴天时,想到大儿子能晒盐;雨天时,想到小儿子能卖伞。在智者的点拨下,无论晴天雨天,老太太都感到高兴。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利导思维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虽然小文的考试成绩不好,但是你可以引导她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女儿说:“我明白了。”
过了两天,女儿告诉我她已成功地安慰了小文,小文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我问她:“你是如何安慰她的?”女儿说:“我就是用你教给我的利导思维,引导她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去思考。我对她说,成绩下降固然是一件伤心事,成绩考得差并不是坏事,考得差暴露的问题越多,学习越有针对性,只要把这些暴露的问题解决好,下次考试成绩就会大幅提升。我还联系实际,说我考了第一名,还老是盯着后面的人,总是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压力很大,而她只需一心向前不需往后看。我还告诉她,这次我考了第一名,下次就没有提升的空间了,尽管她这次考得不好,下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听完女儿的话,我总结道:“当朋友遇到烦心事时,你要巧妙地安慰对方,要用智慧帮助对方换个角度重新思考问题,巧妙化解负面情绪。安慰朋友时,尽量引导对方抛弃消极的一面,用积极的心态去争取美好的未来。”女儿连连点头。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