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莉 董毅
【摘 要】回族歌谣“花儿”的内容以描述爱情为主,旋律大多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发展,回族歌谣“花儿”是最具有内涵的音乐发展形式,是中国民间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民族音乐发展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关键词】回族;花儿;发展;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87-02
田间对唱的“花儿令”,文工团表演的“花儿剧”,五六月间举办的“花儿会”,我们一起来到了“花儿”的故乡——临夏回族自治州。这里是回族歌谣“花儿”的精神家园,也是回族歌谣“花儿”音乐艺术的摇篮。当我们敲响时间的钟声,走在蜿蜒曲折的丝绸之路上,耳边时常传来回族歌谣“花儿”悠扬的旋律,虽然它只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个微观展示,但它散发的光芒却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
一、回族歌谣“花儿”的由来
回族歌谣“花儿”是唐朝时期的伊斯兰国家在亚洲通过丝绸之路陆续迁徙到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经过世界音乐文化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流,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回族歌谣“花儿”的传播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在我国的汉族、维吾尔族、东乡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等九个少数民族中争相传唱和发展,统称为“花儿”。回族歌谣“花儿”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通常被称为“野曲”、“山曲”、“干花儿”等等,表达了与劳动人民的亲密关系。“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自家”,当回族歌谣“花儿”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对唱的形式出现时,女方称为“花儿”,男方称为“少年”,“花儿”又称“少年”[1]。在地理位置上,回族歌谣“花儿”主要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中心,并在新疆、陕西、内蒙古等地不断的传播和发展,俗称为“山花儿”。[2]回族歌谣“花儿”的形成是回族民间音乐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混合梁,是世界音乐文化的基石。
二、回族歌谣“花儿”的代表作品分析
(一)作品简介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回族歌谣“花儿”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内容主要产生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地区最具有典型性的“花儿”[3]。回族歌谣“花儿”根据歌唱形式和曲调风格分为“河湟花儿”和“洮泯花儿”两大派系,《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性曲目[4]。在该地区举办的“花儿会”活动中,《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歌曲,歌曲的内容以“牡丹”作为一个比喻,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美好期许和向往。
(二)作品的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山歌的一种。在演唱形式上,作品通过对爱情的描写由男女对唱的形式出现,并在回族地区流传甚广。在演唱方法上,作品的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唱法大部分为真、假声结合使用[5]。在乐段结构上,乐段结构多以二句体和四句体的形式出现。在句式结构上,歌词更多的采用了传统的艺术手法“鱼咬尾”的句式结构特点。在歌词特点上,作品的一、三句基本上是”2+2+3”式的七言“奇数句”,而二、四句则是“3+3+2”式的八言“偶数句”。《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演唱者是朱仲禄,他是老一辈“河湟花儿”歌唱艺术家,人称“花儿王”,也是风靡全国的《花儿与少年》创始者之一,《花儿与少年》这首歌曲曾经作为回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春晚中盛大的演出,并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回族歌谣“花儿”的传承及发展
(一)回族歌谣“花儿”的传承之路
1.回族歌谣“花儿”的教育传承之路。在班级里,为了鼓励学生对回族歌谣“花儿”拥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们集体组织了一支专业的合唱队伍“花儿合唱团”,并积极开展了“花儿知识竞赛”的活动;在校园中,为了加强学生之间对回族歌谣“花儿”的理解和交流。学校举办了“花儿交流会”和“花儿演唱比赛”的活动。
在政府工作方面,为了挽救回族歌谣“花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将在学校开展回族歌谣“花儿”精品课的教授,并设立回族歌谣“花儿”的科研项目。
2.回族歌谣“花儿”的社会传承之路。由于回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因此回族的音乐文化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比较严重。为了能继承和发扬这种演唱形式,在每年的五六月间将举办“花儿会”这样大型的娱乐活动,例如甘肃“花儿会”、青海“花儿会”和新疆“花儿会”等等。
年轻的男女在“花儿会”上心生爱意,男女双方在“花儿会”上以演唱爱情为主题的“花儿”倾诉爱慕之情,最终达到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需求。在人们假期、农闲、过节时,在有举办“花儿会”的集市上,每逢有人唱到精彩之处,围观的群众就不断的给出赞扬的语气和肯定的表情,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得到了满足。随着时代的变迁,“花儿会”上的人们更加倾向于物质生活的享受,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的不断繁荣,这种活动内容的转变更加有利于回族歌谣“花儿”的传播和发展。
(二)回族歌谣“花儿”的发展前景
1.回族歌谣“花儿”的发展前景是不容乐观的。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年长的回族歌谣“花儿”歌手逐渐的退出舞台,年轻的回族歌谣“花儿”歌手又在逐渐的减少,“花儿”的演唱者逐渐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回族歌谣“花儿”的传播地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出现经济条件落后,科技欠发达,文化交流困难的现状,因为回族歌谣“花儿”的作品都是以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出现,所以在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地区还是很难收集并保存的。
传统的回族歌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经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回族歌谣“花儿”的演唱形式逐渐的出现现代化特点,这就意味着古老的回族歌谣“花儿”不能得到及时的传唱,并有逐渐消失的危机。
2.2003年的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顺利召开,我国签署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回族歌谣“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有效的保护措施。由此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的回族歌谣“花儿”开始得到了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逐渐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措施:一是建立了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园区;二是对临夏回族自治州莲花山上的“花儿”进行旅游开发;三是把甘肃的“花儿会”、青海的“花儿会”、宁夏回族的“山花儿”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四是整理编辑有关的“花儿”的书籍,并纳入教科书的学习范畴,例如:《音乐欣赏普修教程》《中国宁夏花儿歌曲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花儿全集》等书籍的编写和整理。
在回族“花儿”歌谣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在坚持了以人为本,尊重民族生活习惯和语言发展的同时,由政府统一引导,区别对待,对回族“花儿”的民间音乐艺术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系列文化保护措施的实施,才能真正的使回族“花儿”的艺术文化得以传承并持续不断的发展,让回族“花儿”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屹立不倒,促进了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冼平.声音博物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322.
[2]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鉴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19.
[3]陈辉.音乐欣赏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38.
[4]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47.
[5]程天健.中国传统音乐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6.
作者简介:
吴 莉(1990-),女,河南人,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董 毅(1958-),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艺术与声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