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余兴派对

2016-05-23 18:13
都市丽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专栏作家人生母亲

韩松落

韩松落简介:《都市丽人》常驻专栏作家,著有《窃美记》《上帝是个不合格的药剂师》《为了报仇看电影》《为了报仇看电影2:猛虎细嗅蔷薇》《我们的她们》《怒河春醒》《百年葛菜美》等畅销书。他把自己的后天属性关键词归纳为专栏作家,娱乐事件评论者,电影爱好者兼影评人,音乐爱好者兼歌曲制作者……但这些符号无关紧要,因为所有的身份最终集结为一点——有情有义有悲悯,于普通人心有戚戚焉。

经常参加派对的人,可能都有这种经验,每个有派对的晚上,我们通常都会有两个派对。

第一个派对,貌似派对,对我们来说,却不是真正的派对,它严肃、拘谨,甚至麻烦、劳累,但这个派对却常常引发另一个派对——在人群中,我们看到了一两张亲切的面孔,微笑于是成为我们之间的密语,“完了之后去哪”是我们心照不宣的约定。某次盛大的冷餐会还没结束,我们已经心照不宣地在山下碰头,迅速拥进附近那家狭小破烂的烤肉店,在那里欢乐到凌晨;某次正襟危坐的研讨会之后,我们唱着歌去爬山,在山顶吹风,整个银河在头顶。

英文中管这叫afterparty,辞典上的释义是“A party held after allother event,esp.a concert or another party”,有人将它译作“余兴派对”、“谢幕派对”,都有阑珊之意,似乎它只是尾巴,是余韵,是挽留,是不忍退场来得太早而生发出的聚会。其实,余兴派对才是真正的派对,是我们兴之所至,情念所归。因着它的存在,前面那过于宏大和煌然的一切,都成了引子乃至铺垫。

我理想中的生活,就应当是“余兴派对”式的生活,在度过人生坚韧、煎熬的部分之后,把余生当作真正的新生活。就像电影《天衣无缝》,女主人公是上世纪50年代的职业女性,作为伦敦钻石公司的职员,她为工作付出一切,却在争斗中败下阵来,被弃如敝屣,她索性精心设计,偷盗了一大批钻石,躲过所有盘查,开始新生活,并慨然宣称:“我的人生这才开始。”是的,属于她的“余兴节目”就此开始,她畅游世界、男欢女爱、建立家庭、沉积记忆,为此,她开出一张又一张支票,并将那笔“不义之财”全部花光。她的人生,在醒悟之后才开始“兴”的部分,所以比较长。

这种理想的生活,经常发生在电影里,电影中的人,总在设法把生活过成一场“余兴派对”。

——去做那些没做过、没来得及做的事。比如电影《遗愿清单》,主人公爱德华.科尔是一家健康医疗机构的CEO,但最后却成了自己公司的病人,他的室友卡特·钱伯斯是一个机修工,一生被劳役所困,他有一个小本子,是他的“遗愿清单”,写满了他未曾实现的愿望,爱德华.科尔偶然间看到了这个本子,他于是决定帮助卡特也帮助自己,去做清单上的那些事,他们旅游、狩猎、和美女彻夜狂欢。生活在他们这里重新被激活。这被视为余兴的时光,反而无比浓缩,比以往的时光更有密度。

——去细细体味那些被忽略的或者未及品味的感情。比如电影《东京塔》,主人公雅也很小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离婚了,他跟随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在小料理屋帮忙,将他拉扯大。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雅也,成长来得很晚,在懵懵懂懂中上了大学、离开母亲在东京奋斗,但生活目标并不明晰,但他总算醒悟,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最终成为插图画家、专栏作家,还做广播节目,还清债务,把母亲接到了东京一起生活。从前因为生活的艰难荒废过的人伦之情,现在终于可以慢慢找回,慢慢体味。

——去借助别人的生命体验,让生命繁密,让时光增值。比如电影《蝴蝶》的主人公喜欢搜集蝴蝶标本,8岁女孩丽莎闯入他的生活后,则让他的生活多了色彩,他们一起爬山、远足,一起去捕捉名叫“伊莎贝拉”的蝴蝶。

这种将人生当作“余兴派对”来经营的人,不只出现在电影中。我的一位女性长辈,是这种生活的积极实践者。她曾经是财务人员,从最基层的财务做起,而当年查一次账,要在寒冬腊月里,乘着毫无遮拦的卡车,在县城和乡村奔波上半个月,后来她成为财务科长,又奋斗到重要的位置上,最后却因卷入政治斗争不得不提前退休,旁人看她大概都带着幸灾乐祸的心思。但她早早趁海南地产低潮时期,在那里买了房子,从此和在那边经营农庄的家人生活在了一起,每天去海边捞虾、捡贝壳,她这样概括自己的前半生:“全都是为不重要的事情努力。”

也有负气的成分吧,但多数时候,我们的努力常常是为他人做嫁,努力的结果,不过是“故事这才开始”,而不是“我的故事这才开始”,那些事不是不重要的,只是对自己并不重要。

从前在单位,写文件的时候,最常用的开头总是“为了……”,“为了”后面,是铿锵的、辉煌的一切,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习惯于为那些“为了……”发展酒量、锤炼阴谋术,培育人生的雕虫小技,唯独忽略了自己。也许这是人生必经之路,但我们内心深处,总要给自己留个小小的豁口,时刻准备着在未来的某一天说出“我的故事这才真正开始”,只有留着这个可能性,人生才真正海阔天空。

猜你喜欢
专栏作家人生母亲
人生中的某一天
Ode to the Chrysanthemum
吴晓波(财经专栏作家)
媒介融合背景下专栏作家的二元身份呈现
——以《中国青年报》曹林为例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