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出中原

2016-05-23 18:22
兵器 2016年5期
关键词:炮塔坦克研制

中国风格的布局

704中型坦克延续了中国坦克的传统布局,前部为操纵部分,驾驶室位于车体前部的左侧,另外配有一挺7.62毫米航向机枪。车体两侧工具箱和油箱组进行了一体化处理,形成类似于T-64那样的从前到后贯穿式装甲盒体,在两侧盒体前方是标志性的五星浮雕图案,与之不同,122中型坦克“三液”、“三机”坦克样车的五星浮雕图案位于两侧履带前的挡泥板上。

坦克中部为战斗室,炮塔外形为半椭圆的流线型,座圈相比59、69式坦克更加大,炮塔设计时也采用了较大的底裙尺寸,进一步增大了内部空间。炮塔上主要武器为一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炮塔两侧各装有两个导弹发射架,全车共有4枚待发的反坦克导弹,无其余备弹。辅助武器为火炮右侧的一挺7.62毫米机枪。炮长位于炮塔左侧前部,装有控制元件的操纵台位于炮长胸前偏低的位置。车长位于炮塔左侧炮长的后上方,装填手位于炮塔右侧,并负责操作一门对空射击的20毫米机关炮。炮弹和弹药架位于战斗会火炮的右侧和右前侧,炮塔有一个向后延伸的保形尾舱,尾舱中设计了一套半自动装弹机,可以减轻装填手的工作强度,并具有较高的首轮射击速度。

车体后部为动力室,可以明显看到发动机采用的是横置布局,结构较为紧凑。行走系统为5对大直径带胶缘钢质负重轮,无托带轮,尾部为一对10齿主动轮,前部为一对10瓣诱导轮。行走系统与59式坦克的类似,但与其不同的是,该车5对负重轮中前四对之前的间距较为平均,第四和第五对负重轮之间的间距较为紧凑。与之相比,59、69式中型坦克则继承了T-54A坦克标志性的第一、二对负重轮间距远大于其他负重轮间距的特点,这也说明了底盘和行走系统并非完全照搬老式坦克。此外,该车履带采用了单销金属履带,看上去与59式的比较类似。

承前启后的主炮

704中型坦克与122中型坦克一样采用一门当年新研制的120毫米滑膛炮。根据资料记载,这门120毫米滑膛炮始终未定型,为了与1978年开始组织研制“两炮”计划(二代坦克炮和自行反坦克炮)中的120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区别,这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俗称“老120滑”。而1978年研制的120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俗称“新120滑”。

在《包头市志·国防工业卷》中,这门“老120滑”炮被称为“二代主战坦克炮”,是以苏联T-62中型坦克为主攻目标而研制的。内蒙古二机厂担任了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及三种双向稳定器的研制任务,从1970年3月开始进行图纸设计,当年8月和次年2月试制出两门样炮,此后该炮研制处于停滞状态。据相关记载分析,该炮身管达到48倍口径。而同期德国研制豹2主战坦克时选用的是44倍口径的120毫米RH120滑膛坦克炮。同时,为了研制的顺利,该炮的复进机和驻退机结构直接采用了59式100毫米线膛坦克炮的设计。

“老120滑”可以说是当时那个年代口径最大的坦克炮之一。与其媲美的只有美国M103重型坦克的M58型120毫米线膛坦克炮、英国“征服者”重型坦克的L1A1型120毫米线膛炮、英国“酋长”主战坦克的L11A5型120毫米线膛炮。而苏联虽然也于1968年研制了最新型的T-64A(434工程)主战坦克,以125毫米的2A46/D-81T型125毫米大口径高膛压滑膛坦克炮替换掉了T-64(432工程)的D-68型115毫米滑膛炮,但直到1976年才进入服役。因此,总的来说,“老120滑”是中国坦克火力向世界第一流水平的一次冲击。

实际上的704样车坦克炮外形与文献照片中122中型坦克“三机”样车采用的120毫米滑膛坦克炮最近似,无热护套,身管中部有一个圆筒型抽烟装置。而早期“三液”样车采用的是球茎型抽烟装置。比较独特的是炮口处增加了一小段冲击-反作用炮口制退器,腔室外壁很厚,长度却较短,四周只均匀地布置了1排6个侧孔。火药燃气进入腔室后由于不存在较大的膨胀空间,无法直接在腔室中降低压力,此时侧孔就起到了一定的降压分流作用,以减少火炮后坐力。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上使用炮口制退器可以说是独此一家,一方面是当年技术条件不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该样车采用的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膛压比“老120滑”更加高,在炮塔外形尺寸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必须采用炮口制退器以降低后坐力,也有可能仅为试验而用。

中国研制“老120滑”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国产坦克能够拥有强于T-62中型坦克U-5TS型115毫米滑膛坦克炮的新坦克炮,但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掌握高膛压坦克炮的研制生产技术,特别是身管自紧技术,因此该炮虽然采用了长身管,但仍属于低膛压火炮,从实车上也能看出炮壁较为薄。根据相关记载显示,该炮膛压为318.7兆帕,高于苏联U-5TS型115毫米滑膛坦克炮的294.3兆帕,但未达到392.3兆帕的高膛压标准。与之对比,当时西方国家主力坦克炮英国L7A1型105毫米线膛炮的膛压达到了503兆帕,“酋长”主战坦克上的L11A5型120毫米线膛炮的膛压达到了630兆帕,而新一代德国RH120/L44滑膛炮设计膛压达到710兆帕,实际膛压也超过500兆帕。作为中国坦克作战目标之一的苏联T-64A(434工程)主战坦克,由于换装了新一代的2A46/ D-81T型125毫米大口径高膛压滑膛坦克炮,极限膛压可以达到510兆帕,而发射普通穿甲弹膛压也为452兆帕。因此,由于未掌握高膛压坦克炮生产技术,使“老120滑”坦克炮虽然达到了超过苏制T-62A中型坦克115毫米坦克炮威力的设计初衷,但在当时世界上已经列装或在研的新型大口径火炮中,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1976年底,国内曾经针对苏联T-72主战坦克复合装甲进行过一次穿甲试验。情报显示,T-72正面复合装甲是由80毫米和20毫米厚均质装甲板之间夹了一层104毫米未知非金属材料组成,总厚度达到204毫米,夹角68°。中国火炮设计者们将“老120滑”搬上试验场,这是当时国内能够拿出的威力最大的坦克炮,配用了短钢套烧结合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被测试的是按照情报制成的两块复合靶板,一号板夹层为加胶玻璃布,二号板为三层胶粘铬刚玉材料,分别进行了80毫米面板的正打试验和20毫米面板的反打试验。此外还有一块204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板作为三号板提供对比穿透试验。所有靶板的法线倾角均为68°。试验表明,“老120滑”在平均着靶速度1615米/秒时,能够击穿204毫米厚的大倾角均质钢板,也能正面击穿一号复合板(即面板80毫米,夹层104毫米,背板20毫米)。但是在反打情况下则无法击穿二号板和三号板(即面板20毫米,夹层104毫米,背板80毫米),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厚背板复合装甲板防弹效果好。在反打时,一号板背板穿深大约50毫米,因此核算极限穿透速度要达到1650米/秒,而二号板极限传透速度要高达1800米/秒,这是“老120滑”所无法达到的。

正是这一系列的试验,让中国设计者们认识到“老120滑”的局限性和研制新型高膛压滑膛坦克炮的必要性。因此,我国开始围绕美苏英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掌握了的身管自紧、电渣重溶精炼等技术进行理论突破,直到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才真正实现了相关技术的实用化,为高膛压坦克炮研制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的装弹机

从这辆704中型坦克样车侧面看去,可以发现一个在炮塔的尾部,虽然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半圆形炮塔壳体结构,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拉长了的尾舱。这个尾舱是做什么用的呢?钻进坦克内往后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来尾舱内安装了一套简易的半自动装弹机系统。说明中国的自动装弹机研制工作的起步,并不是从苏制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吊篮转盘式装弹机引进开始的,而是在更早时间就已经展开了。

根据老专家的诉说,国产坦克自动装弹机械的研制其实起步较早。早在1960年代就根据苏联军事院校的一个设计方案进行了自动装弹机的体验式研制,并作过台架试验,应该说在这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了一致。对自动装弹机的重视,主要因为当时研制的国产120毫米弹药是定装弹,重量已经达到了人工装填的极限,即使人高马大的欧美装填手长时间装填作业也会吃不消,更别说体质相对薄弱的中国坦克手。因此,美国研制M103重型坦克的M58型120毫米线膛坦克炮和英国研制“征服者”重型坦克的L1A1型120毫米线膛炮时,都选择了分装弹药,直到弹药技术发展进步后,从德国RH120系列120毫米滑膛炮开始才使用定装弹。

苏联从T-62A中型坦克的4人制乘员组发展到T-64系列主战坦克的3人制乘员组,关键就在于自动装弹机的研制。苏联为T-64(432工程)的115毫米滑膛坦克炮专门设计了独特的自动装弹机,提高了火炮的射击速度。但这种早期自动装弹机性能并不可靠,经常发生机械故障,造成炮弹卡死,甚至夹伤乘员,这些问题直到成熟的125毫米坦克炮吊篮式转盘自动装弹机研制成功才得以解决。相对于技术创新性比较大的苏式自动装弹机,中国设计人员选择了研制难度较低的半自动装弹机。

从实车上看,这个半自动装弹机位于炮塔尾舱内,装弹机弹架上可以存放4发炮弹,通过链条带动的扬弹机将尾舱弹药架上面的弹药送出,再由装填手接手将其推入火炮尾部。为此在炮匣尾部防危板上设计了一个弧形的过渡桁梁,便于装填手装填炮弹时借力。虽然这个装弹机传输机械位置是固定的,但由于是半自动装填,装填手负责最后一段的弹药手工入膛操作,因此火炮可以在一定俯仰角范围内进行装填。而参考122中型坦克设计,该炮的垂直射界应该在-6°~18°之间。其实,在现代的美国M1主战坦克的尾舱内,也设置有弹药从弹库推出的自动提弹装置,与该型半自动装弹机类似。不过,由于设计年代的局限,在704中型坦克扁圆形炮塔内无法进行M1那样的隔舱化和泄压板设计,因此装弹机上的这些炮弹直接摆放在炮塔尾部,具有较大的殉爆风险。

这一装弹系统占据了炮塔尾部相当一部分空间,使火炮后坐空间进一步减少,也可能为此而不得不在炮口使用制退器。安装半自动装弹机主要是为了减轻装填手负担,保证必要的战斗射速,这在当时可谓首创。玩过某型坦克对战网络游戏的军迷一定不会忘记,某些带“弹夹”的坦克具有惊人的爆发射击能力,可以瞬间打出3至6发炮弹,足以消灭大部分敌人,但装填第二轮弹药时相对速度较慢。704中型坦克的半自动装弹机也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弹夹炮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打出4发120毫米穿甲弹,以急速射击能力弥补那个年代首发命中度不高的问题,在坦克决战中显得非常重要。

这类尾舱半自动装弹机并未因122中型坦克、704中型坦克的下马而停止研发。1978年研制的带有120毫米滑膛炮的1224、1226样车时,中国设计人员就为这两辆坦克先后配套设计了两种自动装弹机,其中焊接炮塔大尾舱的1224样车采用了17发炮弹的尾舱式自动装弹机,1226样车上由于采用了半球形炮塔所以安装的是3发炮弹式自动装弹机,可以说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坦克工业就已经尝到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的甜头。而经过发展最终定型的尾舱半自动装弹机,还随着与120毫米坦克炮一脉相承的120毫米高膛压反坦克炮一起,被安装进了89式自行反坦克炮内部,使该炮战斗射速达到了8~10发/分,与之相比未安装半自动装弹机的122中型坦克“三机”样车的射速仅为3~4发/分,可见半自动装弹机的射速提高幅度还是非常可观的。

除了尾舱装弹机上的4发炮弹外,704中型坦克的战斗室底座右前部还布置了一个13发的弹药架,战斗室右后部相应位置也有一个可备弹5发的弹药架,战斗室内共备弹22发。而根据记载,122中型坦克的总备弹为40发,相信其余弹药被布置在车体驾驶员右侧的弹药架油箱内。

前所未有的20毫米机关炮

中国坦克装甲车辆上的对空防御武器一般都是12.7毫米高射机枪,但在704中型坦克装填手舱盖前,安装了一个远大于传统12.7毫米机枪枪座的重型机炮用方向/高低机,两侧有用于操控武器俯仰旋转的摇盘手轮,右侧手轮上还有击发握柄。基座上残留了一门小口径火炮的尾部,身管已经不知去向,只在炮身左侧保留了一个大型弹药箱,从炮身进弹口和出弹口的尺寸来看是用于发射20毫米口径弹药的。

122中型坦克研制过程中曾经选配了多种高射武器系统,包括12.7毫米高射机枪、双联装12.7毫米高射机枪以及20毫米机关炮,这是我军装甲部队面对苏军强大的前线强击航空兵、陆军航空兵时的无奈之举。当时我空军部队可能不足以与苏军前线航空兵争夺制空权,只能尽可能地增强装甲部队自身的防空能力。根据122中型坦克研制的时间判断,当时唯一能够选择的是71式20毫米高射炮。

根据《当代中国兵器工业·枪炮工业》披露,1964年,456厂等单位根据军委领导人指示和炮兵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开始研制20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当时的设计思想是提高机动性能,火炮能够按照部件分解,人背马驮,这是总结中印边境作战经验得出的。该炮于1965年2月正式研制,1969年研制完成,1971年设计定型,但当年炮兵嫌其威力小而更青睐37毫米口径高射炮。该炮只在1972年小批量生产过一批,因此可能改为坦克用高射机关炮进行试验。71式机关炮为单筒式身管、纵动旋转闭锁式炮闩、冲击式炮口制退机,采用40发弹鼓供弹,但在704中型坦克上则采用的是方形弹箱,而且炮架基座也有不同,可惜的是由于身管缺失无法作进一步确认。

如果按照71式20毫米机关炮的指标,该炮初速1010米/秒,理论射速400~500发/分,实际射速150发/分,有效斜射距离2500米,有效射高2000米,高低射界-5°~85°。从该炮射程、射高以及20毫米弹药毁伤能力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威胁到低飞的苏-7、苏-17歼击轰炸机和米-24武装直升机,对地面软目标的打击能力也大大提升。

122中型坦克遗留下来的照片中只留下了“三液”样车配双联装12.7毫米机枪、“三机”样车配单管12.7毫米机枪的身影,而704中型坦克上这个大型基座和半截炮身用实物,有力地证明了该型坦克确实曾经装备过20毫米机关炮。这些20毫米机关炮也使704中型坦克具有更强的任务弹性,在城市巷战中火力更猛。

自行研制的火控系统

强劲的火力要有精准的火控系统辅以实施。钻进704中型坦克炮塔内部,在已经拆卸得差不多的观瞄部件中,能够发现炮长坐席前有一个绿色的小盒子,上面写着“微光炮瞄同步控制箱”。根据记载,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上安装了当时非常先进的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这套系统包括昼间瞄准/微光夜瞄/激光测距三合一瞄准镜、弹道计算机和双向稳定器等。这套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当发现目标时,炮长首先用瞄准镜对准目标,用激光测距机测定目标距离,经弹道计算机解算,所输出的瞄准信号通过瞄准镜分划板驱动装置自动装定表尺,同时,经过双向稳定器赋予火炮射角完成二次瞄准,炮长修正击发。这是一套典型的扰动式自动调炮火控系统,其战技指标甚至高于苏联T-64系列主战坦克的模拟弹道计算机和主动红外夜瞄装置。

根据《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记载,聂荣臻元帅在制定国防科技“三五”计划时曾经强调指出:电子技术要尽快赶上去,不要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要加强自行研制,使军事电子装备与其它武器装备配套发展,要将光学技术同精密机械、仪表仪器、电子设备等紧密结合起来,研制出我们自己的高精度、光电结合的仪器设备。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工作者紧紧瞄准当时处于高精尖科技的微光夜瞄技术,早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国内就有多家单位先后研制成功了三级串联微光像增强器和微光夜视仪,虽然未形成可批量生产的成熟产品,但却为坦克装甲车辆研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到了1970年代,我国又研制成功了光纤面板级联耦合微光增强器,并建成了生产线,为微光夜视设备实用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到1980年代,采用微通道板的第二代微光像增强器研制成功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推动了成熟可靠的微光夜视仪器进一步发展。

作为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参照对象的苏联T-62A中型坦克,此时尚未采用微光夜视技术,安装有一套TSh-2B-41型炮长主动红外夜视仪,而 T-64/T-64A上采用的是TPN1-49-23型炮长主动红外夜视瞄准镜。这些夜视系统都配有大直径的红外大灯,在夜间观瞄仪器中会异常显眼,而昼间需要使用专门的炮长昼间瞄准镜。这些炮长主动红外夜视仪理论夜视距离达到800~1000米,车长夜视潜望镜夜视距离达到300~400米,驾驶员夜视潜望镜观察距离40~60米。理论归理论,在仿制了T-62A坦克上这套主动红外夜视系统后。安装在了69式坦克上的部队经组训发现,这些理论观察距离达到800~1000米的炮长主动红外夜视仪往往容易受到天气、尘土的影响,实际观察距离只有500米左右,效果并不明显。所以69式成为了我军唯一装备整套主动式红外夜视观瞄装置的主战坦克,其后的研制重心转向了由微光技术为主的被动式观瞄系统。所以应该相信,采用新一代微光技术的704中型坦克夜视能力应该更好,在没有红外大灯的照明下,具有更强的夜间隐蔽性,使其成为夜间猎手。此外,参照同时期69式主战坦克上的激光测距仪,其测距范围可以达到300~5000米,测距精度为正负10米,为火炮和导弹发射提供数据支撑。

在顶部炮塔还可以看到多个观瞄设备物镜。在左侧车长舱门前有三套观瞄设备,最前部的方形盒体是炮长用的三合一瞄准镜,其后是炮长用的普通MK-4型潜望镜,而最靠近车长舱门的是一套可以旋转的车长昼夜二合一指挥仪,这是车长独立周视观瞄系统的雏形,在当年这样的设计思想是非常超前,即使在美制M1系列坦克上也要等到M1A2才安装车长独立周视观瞄系统。当然在那个年代,车长指挥仪还不具有超越炮长射击和猎歼的功能,遗憾的是这套车长独立指挥仪已经被拆除,只保留了底座部分。

有趣的是122中型坦克和704中型坦克虽然都安装了综合观瞄设备,但炮塔正面火炮防盾左侧却还保留着自59式中型坦克以来就一直装备的炮长望远式昼间瞄准镜。那个椭圆开口成为中国半球形炮塔坦克的标志,直到88B式主战坦克上才彻底取消。另外,在装填手舱门前还有一具MK-4型潜望镜,驾驶员也使用2套MK-4潜望镜,中间一套可换成微光夜视仪。值得注意的是,704中型坦克采用了一个独特的椭圆形车长舱盖,向后翻起,而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采用的是圆形车长舱盖。“三机”样车更是直接将59/69式坦克的车长指挥塔装在这个位置,可以说这个椭圆形舱盖是704中型坦克的独此一份。

细节取胜的装甲防护

根据七零四厂的老工人介绍,704中型坦克的底盘由该厂自行建造,而炮塔由临近的矿山机械厂协作制造。该炮塔采用的是传统的苏式半球形炮塔,但与59/69式中型坦克的饱满型炮塔不同,这是一种更加接近于苏式T-62中型坦克的卵形低矮炮塔。最明显的地方是炮塔前部较为扁平,装甲倾角也相应增大,有效提高了炮塔正面的抗弹能力,正面投影也进一步降低。122中型坦克“三机”样车的资料显示,该坦克地面至炮塔顶高仅2.25米,比59式中型坦克的2.75米要降低整整半米。

这种设计造成了炮塔内部空间的降低。为了进一步为炮塔空间增容,设计者在炮塔座圈直径与69式不变的情况下,将炮塔侧壁向外延伸,使炮塔正面看上去明显比59/69更宽,底部甚至延伸到车体两侧翼子板边缘。另外,为了适应低矮炮塔内部安装大口径火炮这一战技要求,“老120滑”坦克炮也进行了适应性设计。钻进704中型坦克炮塔内部,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处于火炮摇架上方的驻退机、复进机及双稳部件被集中安装在火炮摇架的下方,大幅降低了炮匣前部的高度,便于安装进低矮炮塔内。

在炮塔两侧还安装了搭乘步兵用的扶手,但与122中型坦克不同的是,两侧的扶手与59式坦克一样是前后串列布置的,而122中型坦克则是上下两个扶手并列布局,或许是由于下扶手位置太接近车体,作用难以显现,所以在该车上还是改回了前后串列布置。另外,在122中型坦克炮塔尾部有可作为屏蔽格栅的储物篮,但704中型坦克由于设计了安装有半自动装弹机的大尾舱,使炮塔后部更长,便没有再安装储物篮。

有趣的是在该车炮塔后部的右下方很突兀地凹进去一块,形成一个怪异的空缺,让笔者一时难解。后突发奇想如将炮塔旋转,炮口向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由于炮塔直径加大和大尾舱设计,使炮塔尾部明显比前部更加宽大,当炮塔向后旋转时这个位置正好将前车体的驾驶员舱盖封死,驾驶员无法顺利出入。因此要将这里的炮塔构造重新修整,以保证炮塔旋转在任何状态下驾驶员都能够自由出入,便于战场上的逃生。这也是安装了尾舱的704中型坦克所独有的,不过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凹弹区,对尾部防御造成了一定影响。

车体为均质钢装甲板焊接而成,车体宽3.28米,较59式中型坦克的3.27米略宽。车体正面上装甲的倾角比59式更大,相应的首下装甲面积有所增加。车体正面的防浪板和车前灯布局和59式一样,但已经遗失。车体两侧翼子板上面采用了类似于T-64那样的盒装结构,即是工具箱又可以作为间隔装甲。122中型坦克履带前面的挡泥板是方形,有极具文革特色的五星浮雕构造,而704中型坦克则采用了常见的弧形挡泥板,将五星浮雕移到了上面的工具箱盒体正面。因为履带挡泥板经常会在越野行进中损坏或丢失,破坏其上的五星浮雕造型,而将其移至车体上部就能够保证五星的美观和完整性,这也成为了704中型坦克和122中型坦克最直观的外形差别。

此外,在122中型坦克研制过程中,我国还首次尝试研制复合装甲,在704中型坦克上是否也采用了复合装甲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在704中型坦克样车的一侧,停放着一辆无炮塔的坦克底盘,车体正面用螺栓紧紧固定着一块厚重的附加装甲,是否证明了七零四厂也曾经在复合装甲、附加装甲方面下过功夫呢?根据《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介绍,1970年代初,上海硅酸盐所、52所、53所、201所、256所等单位研制成功了非金属-金属薄复合装甲,在此技术上52所、617厂等单位又相继研制成功了681、683复合装甲,使中国坦克抗弹性能有了质的提升。而上文说述的那次打靶试验,既试验了坦克炮的威力,通过模拟T-72坦克装甲的重型复合装甲靶标的制造,也变相地提高了中国复合装甲研制的能力。

功率强大的动力系统

根据公开资料记载,122中型坦克采用了478千瓦(650马力)的12150L柴油发动机改进型,战斗全重37.5吨,单位功率达到12.7千瓦/吨,最大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00千米。这个标准大大低于战斗全重37吨,但使用了551千瓦(750马力)发动机的T-64A(434工程)主战坦克。

对于发动机功率不足的这个问题,在704中型坦克上曾经做过相应的努力,该样车的尾部发动机舱形状与历史照片中的122中型坦克并不完全相同。该车发动机舱较为平整,而122中型坦克发动机舱有高于车体的凸起存在。根据《坦克装甲车辆》2015年6月上期中《澎湃的中国心》一文记载,“二四会战”期间为了满足新型坦克动力需求,由洛阳407柴油机厂(今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主持研制过一款新型涡轮增压发动机。该柴油机有8个缸径为160毫米的气缸、呈V字型布局,夹角为90°,功率达到了588千瓦(800马力),但在2200转/分时,试验下承力部件多次发生故障,研制被迫终止。1970年4月,潍坊柴油机厂还研制了一款8V160型坦克柴油机,这款发动机以4160船用柴油机和12150L坦克柴油机为参考,发动机气缸夹角90°,采用主、副连杆、顶置凸轮、整体气缸盖设计,缸径160毫米,排量27.4升。发动机样机经过台架试验,在转速达到2200转/分时,功率达到537千瓦(730马力),并通过了250小时的考核试验。

文中记载,经过动力舱布局设计和相关附件设计与加工后,这款8V160涡轮增压柴油机最终装配上了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研制的中型坦克。因为七零四分厂量产的59式中型坦克一直以12150L系列柴油机为动力,同时考虑到时间和历史背景,这辆704中型坦克应该就是装配了这款功率为537千瓦(730马力)的潍柴8V160型涡轮增压柴油机。与装备478千瓦(650马力)发动机的122中型坦克相比,704中型坦克在战斗全重不变或增幅不大的情况下,使用更高功率的发动机,可以使坦克机动能力得到提高,最大行驶速度估计能够达到60千米/小时,但总体上要低于以机动力见长的T-64系列主战坦克,这一幕在近年“坦克两项”比赛中,96式主战坦克机动性略差于T-72B3M主战坦克近似。

此外,可靠性问题还一直困扰着这款发动机,8V160发动机在后来的装车试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一时无法解决的严重故障,最终导致发动机研制工作的夭折。但正是这些早期大功率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研制,使我们的科研人员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后来坦克发动机研制奠定了基础。而后研制成功12150ZL型V12水冷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也是一种537千瓦(730马力)级别发动机,最终成为了中国二代主战坦克的强劲心脏。如果说704中型坦克与80/88/96式等新一代主战坦克有什么共通之处的话,那就是704中型坦克的短条形发动机排气管位于车尾右后方,与它们的排气管布局一致,而59/69/79等一系列第一代坦克发动机排气管均是长条形,位置恰恰在坦克的左后方。

猜你喜欢
炮塔坦克研制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阅读理解专练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基于Unity引擎制作塔防游戏
莱茵金属公司将扩展德国“美洲狮”步兵战车性能
超级坦克大乱斗
伊朗新型“克拉尔”KARRAR主战坦克在当地电视台出现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坦克新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