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壮志的计划
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后,我国政府组织开展包括坦克装甲车辆研制“二四会战”在内的全国反坦克武器研制大会战,同时,针对可能爆发的中苏战争,在全国立即启动了第三次民用工业军品动员生产,以抗击苏联可能随时发动的大规模武装进攻。
民用工业军品动员生产是中国国防动员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说是在民用工业企业中组织军品生产的一种形式,也是兵器工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和平时期进行军品生产的“练兵”,生产一部分缺门、短线的武器装备,战时则成为武器装备的重要来源之一。
根据《当代中国兵器工业》记载,1950年代中期,在编制“二五”计划时,国家计划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始研究探索动员民用工业生产军品的途径。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18个工业经济部门建立了动员生产管理机构,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动员生产规划。1958年,部分省和工业部门先后组织少数企业进行了军品动员生产试点,主要集中在轻武器和弹药的生产。1960年代后,根据备战紧急需要,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次兵器动员生产。
第一次动员生产是在1962年,主要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企图进犯东南沿海地区的图谋,组织了一批动员生产线。第二次动员生产是在1965年后,为了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在工业基础较好的15个省市组建了43条生产线,生产高射机枪、高射炮、光学器材和火工品等越南急需的军用物资。第三次动员生产就是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为了作好抗击苏联可能发动的大规模武装进攻准备,在25个省、市、自治区的18个工业部门的3000多个企业,组织起多达500余条动员生产线,其中步枪生产线140条,反坦克武器生产线66条。此外还有坦克、舰炮、岸炮、反坦克炮弹、高射炮、高射机枪、防毒面具和防弹衣生产线等,涵盖了各种武器装备领域,共和国犹如进入了准战时状态。三十多年来,兵器动员生产线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这些新建的生产线多采取“一厂一角(件)、百厂成线”的大协作方式建立,基本上满足了备战的需要,增强了民用企业生产能力,为扩大民品生产奠定了基础。担负兵器动员生产任务的各级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也通过动员生产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国防意识,探索出了一套“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经验。
坦克“分基地”
在国家计委组织的第三次民用工业动员生产过程中,位于中原腹地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接受了建立中国第二条坦克生产线的重要任务。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在打游戏的时候“开分基地”。
位于洛阳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我国生产农业机械的特大型企业。1955年10月1日建厂奠基,1959年11月1日建成投产,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批示。而在该厂定址时就已经考虑到了战备需要,洛阳地处中原内地,四周是山地,利于战备,也可以实现各地区工业均衡发展。1953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中央举全国之力,从上海、长春等地抽调专家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筹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了保密,该厂对外代号“081厂”。一拖厂建厂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台拖拉机,首先由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提供DT-54 (“德特”-54)型履带拖拉机图纸进行仿制,1959年批量生产并正式将其定名为“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1966年,该厂又试制成功了“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并完全取代“东方红”-54拖拉机进行量产,此时全中国70%以上机耕任务都是由“东方红”拖拉机完成的。除了履带式重型拖拉机外,1964年一拖厂还根据广大农村多种作业要求,开始了“东方红”-40型水旱两用轮式拖拉机的自行研制工作,自1970年正式投产后累计生产3.16万台。
在考虑建设新的坦克生产线时,国家计委首先想到的就是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拖拉机厂造坦克并不罕见,其典型标志就是苏联在“一五”时期建设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厂属于平战结合的国有大型企业,曾为苏联集体农庄提供了大量拖拉机,战时具备生产坦克装甲车辆的能力,先后生产制造了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在二战期间为苏军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逼近的德军。而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厂的原型——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更是战后苏联重要的履带式装甲车辆生产基地,甚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设初期很多设备都是直接从哈尔科夫厂拆卸下来的。因此在该厂建设新的坦克生产线是最实际的。
1970年4月11日,在国家计委主持下,负责兵器工业的五机部和负责民用机械的一机部等共同商定,以一拖厂和洛阳矿山机器厂为核心,组织大协作,动员生产中型坦克,实现“化犁为剑、平战结合”的目标。根据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厂志记载,根据国家生产布点规划,在该厂筹建七零四分厂,相关坦克产品代号亦为704产品,即1970年4月的意思。该厂主要承担坦克特殊工艺部分的加工制造和整车总装任务,包括甲板的下料、成型、热处理;车体的焊接、加工;变速箱、传动箱、扭力轴、侧减速器等总成零部件的加工、热处理、装配试验;整车的总装和试验。其余零部件由河南、河北、湖北、陕西、甘肃等五省和上海市的71个工厂共同协作。
1971年8月27日确定了七零四分厂的厂址,同年11月12日破土动工,在此期间相关技术人员也从原坦克生产单位一机厂调来中原,将相关研制技术带入。在进行建厂筹备的同时,为熟悉坦克生产工艺,该厂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开展了技术练兵。1970年5月至9月期间,在相关单位配合下试制了WZ121型坦克样车(即69式中型坦克)7辆,1970年10月至1972年5月研制“704产品”坦克样车4辆。1972年9月,一机部召开产品动员生产会议,正式确定七零四分厂生产WZ120型坦克(即59式中型坦克)。此后,按照定型产品修改设计进行了厂房建造,安装设备,设计制造非标准设备和工艺装备等。1974年12月31日试制出第一辆WZ120型中型坦克。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建设进度加快。1977年到1981年先后结束了基建尾工和设备安装,进行了调整、试制、产品试验和工艺验证。相关坦克样车进行了1000千米、3000千米和6000千米试车。1983年2月,转产鉴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转产鉴定会议。4月18日,机械工业部和有关单位正式批准该厂转入坦克批量生产,直至1980年代末期转产民用工程机械。
从厂志的叙述看,七零四分厂在建厂的过程中,曾经于1970年10月至1972年5月试制“704产品”坦克样车4辆。而第一辆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于1970年9月试制成功,第二批2辆1221“三机”坦克样车是于1971年1月组装完成的,因此“704产品”的试制工作与122中型坦克研制工作基本同步。同时,该厂出现的那辆类似于122中型坦克的样车,也从各个方面说明了这种“704产品”与122中型坦克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由于诸多原因,这一历史已经难以详细考证,但从这辆样车身上,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当年中国坦克工业的雄心壮志以及父辈们研制704产品、122中型坦克时的豪迈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