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江西小三线

2016-05-21 18:57钱家铭
党史文苑 2016年9期
关键词:厂长江西车间

钱家铭

江西的小三线,实际是华东的小三线,上海小三线是在安徽的后方基地。1964年中央华东局决定要在江西搞小三线,要生产常规武器。要建一个特殊钢厂,作为供应军工钢材配套厂。规模为钢5万吨、轧材3.5万吨,有型材、锻材,钢锭、冷轧带钢、冷拔钢管等。1964年由华东局组织选址,以华东局科委主任许言为首,会同上海、江西的有关领导,在江西跑了好多地方,后来选在新余市良山镇。为什么选这个地方呢?因为这里离新余市大概20公里,那里原来有个良山铁矿,是和新余钢铁厂配套的,有一些老的设施。还有一个好处,有一条铁路专用线通往新余,这对新建的钢厂有利。而且选在新余良山也起到分散作用,就这么定了厂址。

选 将

我是1951年从上海交大毕业的,毕业后分配到亚细亚钢铁厂,亚细亚原是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所属的企业。所以解放后派军代表接管。我在学校时深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决心为新中国的建设尽最大的努力。进厂后我夜以继日地工作,为工厂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先后被评为上海市1954年劳动模范和上海市1956年先进工作者。1955年我当上了生产科副科长,1958年升为科长。亚细亚钢铁厂能生产铸钢件,后新建了金工车间、电机车间,改成上海冶金机修总厂,为上海的冶金工业服务。1963年我调到市冶金局计划处担任计划组长,负责搞规划。1965年初组织上要我负责搞江西特钢的小三线配套设备。那时候设计院已有一个框架,钢厂准备设哪些车间,需要什么设备,我就找上海各个钢厂。有时把人请过来聊,有时我也下去。比如说,钢丝是上钢二厂配人、配设备,我就把二厂的钢丝车间主任陈瑞康找来,他为人忠心耿耿,一听说要在江西搞厂,就主动提出要去,后来他确实为军工生产作了大贡献。当时毛主席讲搞不好大、小三线,我睡不好觉。大家都听毛主席话,很多人主动请缨。当时上海冶金局技术监督处处长丁振芳,上海钢铁系统的四大金刚之一,解放时接收上钢一厂担任厂长,后调到市冶金局。也不知道怎么了解我的,有一次在电梯上碰到问我:小钱,你在搞什么?我说在搞规划。他也没吭气,就到局长那里要调我跟他去江西。他告诉我,是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亲自找他谈的,要他去江西当钢厂厂长。因为华东局当时决定钢厂命名为江西钢厂,由上海市负责包建,具体由冶金局总包。项目代号为810,当时写信只能写南昌市810信箱,还很保密的。

最初丁振芳带了什么人呢?一位叫路一,是上钢五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我是搞计划的,再有搞设计的耿心景,还有一个搞运输的,一行五人作为先头部队。1965年5月就到良山察看厂址。后来陆续从上海各钢厂调干部,从上钢三厂调的最多,调了党委副书记兼副厂长孙华民,还有管基建的副厂长陈学明是把好手。人事副厂长李象海也是三厂调来的。从华丰厂调来党委书记赵云章,先当机修厂的厂长。到1965年6月已调来108位干部,那时就笑称“良山108将”。随后各车间的生产工人、干部也都由对口钢厂调来,而且连职工医院的医生、食堂炊事员、理发师也都从上海调来。大家讲的是上海话,吃的菜是上海口味。厂领导的结构是:省里派了萍乡钢铁厂党委书记韩海清来担任党委书记,厂长是丁振芳,党委副书记孙华民兼副厂长,基建副厂长是陈学明,人事副厂长是李象海。营销副厂长张志恒是从省里调来的,赵云章后来当了生产副厂长。

迅速建成投产

当时决定建5万吨钢的规模,定员4400人,投资4400万元。但要靠4000多万元投资把这个厂建起来是不可能的,好在当时有一个政策,各地闲置设备可以无偿调拨,不仅可在上海调,而且还能通过冶金部从全国各钢厂调。因此,丁振芳组织100多人到全国各地,很多设备就是苦苦软磨来的,调来后就组织检修配套,保证了设备一次试车成功。

设计单位是上海黑色冶金设计院,施工单位是上海市建一公司,上海的单位积极性很高,到江西后都很快投入工作,先搞三通一平。但对设计方案还有很大分歧,设计院提出要分散、隐蔽,各个车间相距很远,而且有的还要进山洞。丁振芳提出太分散不利工业生产流程,已经到了良山应该相对集中。双方争持不下,正好1965年5月,李富春副总理到南昌,要听小三线工作汇报。丁振芳和路一就赶到南昌,通过秘书在会前见到李副总理,李听了丁振芳的意见感到有道理,当场拍板同意厂里提出的方案。

1965年7月就全面开工了,为了求快,边设计、边施工,各个车间也陆续开始建设。铸造车间1.5吨小电炉在1966年3月就炼出了第一炉钢,钢丝车间在草棚里生产出了弹芯钢丝,打响了军工生产第一炮。接着,钢管、型钢、电炉、开坯等车间陆续投产。电炉炼钢的原料是废钢,供应不足,于是又上化铁炉,在炼钢时加上部分铁水。后来孙华民提出建3个侧吹转炉,钢产量上去了,但消耗高、质量差,决定再把侧吹改成氧气顶吹转炉,钢多了又来不及浇钢锭,接着搞连续铸锭。江钢通过多年自力更生、技术改造,展现了生气勃勃的新面貌,走出了普钢、特钢相结合,军品、民品共举的新路子。

三位功勋

回顾江钢的发展历程,有3个人是起决定作用的。第一是丁振芳,他在建厂初期奠定了建设江钢的指导思想,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要吃生产饭、不吃基建饭;要把良山建成小上海。当时上海大城市来的人没洗澡,就在河里洗,住的是干打垒房,生活很艰苦,都心甘情愿跟丁厂长走。可惜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死在山沟里,1966年11月16日失踪,22日发现尸体,是在被“造反派”批斗后失踪的。全厂职工都深深痛惜我们的好厂长就这样走了。

第二位是孙华民,很有魄力,下决心要把江钢搞好。党委书记韩海清调到宜春地区当专员后,他当一把手。是氧气顶吹、连续铸锭等一系列技术改造的决策者。孙也很不幸,他是省人大代表,1982年3月到南昌参加省人代会路过上高时,司机喝酒出了车祸,司机当场死亡。孙华民受重伤,省里调了飞机送他去上海抢救,结果在仁济医院不治身亡。

第三位就是赵云章。他当副厂长时就是实干家,每天—早就到技改现场、生产车间巡视,接着开调度会,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孙逝世后,赵接任书记兼厂长。他亲自抓的两套连续铸锭上马,一次成功。那时在全国冶金系统真是奇迹啊!冶金部专门在江钢召开现场会,部领导对江钢评价很高,称江钢是地方钢铁企业的一颗明珠。

江西是农业大省,要大兴水利却没有线材。江钢急全省之所急,仅仅花费七八十万元,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在型材车间生产出了线材,有力支援了水利建设,从此名声大震。江钢对军工生产也有杰出贡献。一个是空速管,就是歼击机前面控制速度的。钢管车间的主任到沈阳飞机厂去访问,看到很多飞机由于苏联停供空速管而飞不上蓝天。回来立即组织攻关,顺利地生产出高质量的空速管,解了飞机厂的危。还有飞机油泵上的柱塞弹簧钢丝也生产出来了。弹簧钢丝、高级弹簧带钢都做了火箭、卫星上的配件,为航天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江钢产品的品牌,叫山凤牌,意思是山中飞出了金凤凰,获得了国家的好几个质量奖。江钢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处于最辉煌时期,连续被评为全国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人才辈出

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当了25年科长的我于1980年4月当上了副厂长。孙华民故后,1982年8月赵云章专任党委书记,由我接任厂长。当时正好各省领导干部都在调整,省里考察干部。10月份赵增益省长召开大中型企业厂长座谈会,我去南昌参加。那时首钢提出搞经济责任制,周冠五提出年上缴利润递增7%。赵省长问我能递增多少?我说能够增10%,可以当场签合同。后来省委组织部来新余考察问我,你不当厂长谁来当?我也搞不清什么意思。1982年12月30日省委秘书处来电话,要我于1983年1月2日到江西宾馆参加省委扩大会。我去后当晚,省委书记白栋材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发来的电报,任命江西省委常委11人,我是其中之一,我已52岁,当时还算年轻的。在江钢我主要是抓管理,建立计划工作的正常秩序,后来给全厂上课,发动大家搞全面质量管理。全厂成立了200多个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极大调动了技术人员和生产班组长的积极性,对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赵云章随后到省冶金厅当厅长,后又到省经委当主任。吴广团接任第六任厂长、张玉明任党委书记,他们搞得不错。江钢从1983年到1988年连续六年保持了生产、经济效益每年递增15%的速度,上缴利税为全省工交企业第一位,贡献很大。江钢不仅出钢材、出效益,还出人才,仅先后调到省里担任厅局长以上干部就有8人。

我到了省里后管工交、邮电、城建、重点工程等,管的蛮广的,由于财政紧张,对江钢还是要的多,设备没有更新改造。

两厂合并

后来怎么会同新钢合并呢?江钢是有钢无铁,靠生铁两次熔化,成本高;而新钢是有铁无钢,合并对全局确实有利。倪献策当省长时主张两厂合并,我感觉一合并江钢就完了,没同意。1991年年底,冶金部来了一位副部长和省长吴官正会谈,说冶金部主张合并,吴省长就拍板定案,成立了江西新余钢铁总厂,后改为新余钢铁集团公司。江钢从建厂开始到合并共上缴税利11个亿,超过投资10来倍,江钢作了大贡献。合并初期新钢没有建大钢炉,还靠江钢供坯料,所以对新钢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再有,江钢薄板车间每年生产矽钢片十几万吨,年利润达一个亿,都上交给总厂,连同设备折旧都由总厂统管,而给山上的投资屈指可数,山上车间一个接一个萎缩,现在就剩电炉还在炼钢。

新钢多年来经过三次大技改,投资几百亿,钢产量连达千万吨级。如果在山上能花几个亿进行技改,发展一些原江钢的优势品种,仍可以搞活。

现在回想江钢很可惜,挥之不去。当时创业真不容易,可以说江钢不仅是江西小三线的“大哥大”,而且也是全国冶金军工小三线的排头兵。江钢虽然已不存在,但它的成长,对国家,尤其是对江西的贡献,是不应忘记的。

回想到一件事,陈云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下放到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劳动(现在厂里还有陈云同志的塑像),在临回北京时曾来江钢,坐在铸造车间小板凳看电炉炼钢。陈云同志无意地问,你们这里还吃大饼油条吗?大家以为他要吃,要食堂专门做,其实他这是关心问一下而已。因为大多数职工来自上海,上海人的早餐有吃大饼油条的习惯。

再说1985年我当副省长时,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到南昌,提出要会见援建江西的上海人,省委书记万绍芬首先介绍了我。我保存了当时合影照片和《解放日报》记者采写的文章《陈丕显会见部分援赣上海人》。

解决“三长”搬迁问题

我当副省长时还为宜春地区的三个军工厂:长林、长红、长青机械厂解决了搬迁问题。长林是生产57高炮的,长红、长青为它配套。应该属于大三线吧,却享受不到大三线的搬迁政策。大概1989年我到北京参加全国军工会议,看到有一位大三线办的同志参会,我问他“三长”为什么得不到资助。他说国家把大三线以湖南为界,“三长”在江西,所以排在门外。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写报告给国务委员邹家华。我回来报告毛致用书记、吴官正省长,以他们的名义写报告给邹家华。邹看了就批给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甘是专门管三大线的。后来大三线办的主任鲁大东(当过四川省委书记),亲自来江西考察,我全程陪同。国家前后给了四五千万元,解决了“三长”的搬迁问题。

1991年我已转岗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为宝钢兼并人民机械厂牵线搭桥,为当时的人民机械厂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我为江西的小三线建设尽了力。

(作者系江西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猜你喜欢
厂长江西车间
江西银行
招工啦
我爱江西奶奶
“扶贫车间”拔穷根
厂长的卫生间
把农业搬进车间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留守厂长”的等待
江西是个好地方
这回咱们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