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也犯错

2016-05-21 21:44周泉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6年1期
关键词:菲比医学奖费米

周泉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全世界科学家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至高无上的荣耀。但是,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至今,其庄严神圣的背后,也还是有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小错误和小“插曲”。

据统计,全球每年都有超过100万科研论文在期刊上发表,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大多数令人振奋的新发现都是错的。无论这些错误是由数据缺乏、研究方法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总之,大量“新成果”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可见,在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上很难一帆风顺。因此,诺贝尔奖的获奖发明在日后被证伪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都有哪些“倒霉”的科学家不幸捡了一场空欢喜。

心急出了错

首当其冲,最有名的例子应该算丹麦病理学家约翰尼斯·菲比格。由于在老鼠实验中发现了一种能造成鼠癌的螺旋体癌生物,他获得了192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许多人看来,菲比格的这个发现相当于找到了一种引发癌症的微小寄生蠕虫。在近100年前,科学界对癌症的了解还少之又少,加上其百发百中的致死率也使人们闻风丧胆。所以,菲比格的这一发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和希望。

但是,在此后数十年的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尽管这种蠕虫的确存在,但它却并不具备致癌能力。那么,菲比格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其实,菲比格一向以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而广受推崇,为了说明啮齿类动物体内寄生虫与胃癌之间的关系,他喂养了许多老鼠,并使它们产生了大量肠内寄生虫。然后,他观察到了一种颇似“肿瘤”的物质在老鼠的胃中生长。这个发现令他惊喜不已,却也大意地以为自己找到了能够引发胃癌的微生物。

但是,在随后大量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这些在胃中生长的物质并非肿瘤,而是一种由饮食不良导致的维生素A缺乏症,是它引发了胃部的某些病变和损伤。

有人因此指责菲比格和诺贝尔奖委员会太不严谨,但在那样一个癌症猖獗、其致病原因比起现在更加扑朔迷离的年代,菲比格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值得敬佩的。虽然最后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只有“肠内寄生虫”这个答案,但它也只是菲比格在万千尝试中涌现出来的沧海一粟。就像诺贝尔委员会授予菲比格的颁奖辞中所说——他的努力就像一盏灯塔,照亮了科学道路上不断追求真相的脚步。

害死人的误判

如果说菲比格关于“鼠癌”的发现是一个让人有些遗憾的乌龙,那比起诺贝尔奖史上关于额前叶切除术的误判就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

华尔特·赫斯和安东尼·莫尼斯因“发现了脑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而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提出用脑前额叶切除术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由此美国的神经外科医生每年对数以千计的患者实施了脑前额叶切除手术,而其中一些患者产生了可怕的负效应,许多病人失去方向感或行为能力,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直到1960年,这种治疗方法才被普遍废弃。

可见,科学除了为人类造福外,“大意”的褒奖也有可能贻害无穷。

获奖依据没弄清

除了对科技成果“真伪”判断出错外,诺贝尔委员会也犯过其他错误,比如,获奖依据不科学。大名鼎鼎的美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毫不夸张地说,费米是一个物理通才,无论是对理论物理学还是实验物理学,他都有卓越贡献。比如,他是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创立者之一;他负责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续链式裂变核反应堆;他还是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光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理论就有“费米黄金定则”、“费米-狄拉克统计”、“费米液体”、“费米常数”等等。

1938年,由于在人工放射性元素以及原子核反应方面的工作,费米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论证这种人工合成的新元素的存在。

在当时的研究过程中,费米不断用慢中子照射铀原子,铀经中子照射后产生了一些β-放射性粒子,他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元素,并激动得把这些观察到的元素标记为和钚。但实际上,他不知不觉完成的并非新元素的合成,而是原子核裂变——铀原子被中子击中后分裂成了质量更轻的碎片。

至于让费米和诺贝尔委员会欣喜的超铀放射性元素,直到1940年才真正被制成。

当然,恩里科·费米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也足以问鼎诺贝尔奖,只不过是1938年的获奖依据不太妥当罢了。

“联合获奖者”扯皮

除了意外和不严谨导致的奖项出错外,诺贝尔奖史上还有一件“奇葩”的事——获奖者所持理论南辕北辙。

1906年,诺贝尔奖首次把生理学或医学奖联合授予了两个人——卡米洛·高尔基和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他们两人都在神经组织学领域颇有建树,但有意思的是,两人对神经系统结构所持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

当时,对于神经系统的结构人们众说纷纭,主要的矛盾集中在“神经细胞之间到底是相互独立的还是相互融合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代表了学界的两种意见——神经细胞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神经系统网状理论);神经细胞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实体,而神经细胞胞体延伸出的树突和轴突能够传导神经冲动, 它们构成了整个神经系统(神经元理论)。

巧的是,高尔基和卡哈尔正好是这两种不同理论的领军人物。所以,对于同时在神经组织领域联名获奖,这俩人自然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那么,为什么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论会同时获奖呢?据说,当时诺贝尔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其实更加认可卡哈尔的观点,但基于双方都不得罪的老练外交策略,他们最终还是选择让高尔基和卡哈尔同时获奖。

至此,事情并没有结束。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现场,让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高尔基在获奖致辞上,对哈卡尔理论的抨击贯穿始终。然而,时间最终还是证明了卡哈尔以及他的神经元理论是对的。

当然,犯错没有问题。在科学道路上充斥着各种不正确的观点,其数量也远远超过真理。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始终伴随着黑暗和到死都解不开的谜。这也就是为什么高端如“诺贝尔”也允许出错的原因了。

小 贴 士

曼哈顿计划:是美国陆军部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该计划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了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拓展阅读

如何获得诺贝尔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思考这个问题都算自寻烦恼。但如果有一天你在某科学领域德高望重、名声大噪,那么以下几个小贴士还是很有帮助的。

1、成为某一领域的前三甲。因为每年在每一学科只有三个获奖名额,所以成为前三名当然是获奖的保证。那么,除了科研成果外,如何确保和证明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前三甲呢?答案就是——依靠书籍和论文被引次数。所以,确保每一篇你参与的论文都署上自己的名字。

2、如果你还是一名学生,则务必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科研成果。天体物理学家约瑟琳·贝尔·伯内尔就给世人留下了血淋淋的前车之鉴。1967年11月,还是一名研究生的她在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太空时收到了一种脉冲无线电信号,她推断发出信号的应该是一颗旋转的恒星。但是,她的导师休伊什却一度认为这种脉冲信号是外星人发出的。后来,休伊什由于“在发现脉冲星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被授予了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伯内尔却因为仅仅是一名研究生,而无情地被“窃取”了研究成果。近在咫尺的诺贝尔奖由此失之交臂。

3、不要在诺贝尔评选委员会中“树敌”。如果你所持的观点和新发现碰巧和评选委员会中的某位专家相左,那么获奖的概率恐怕就凶多吉少了。比如,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就是一位你可能从来没听过的伟大科学家。他是首位发现DNA编码了基因的学者。但由于评选委员会中有一位叫艾纳·哈默斯顿的专家认为蛋白质才是编码基因的答案,因此,尽管埃弗里被多次提名,但他始终没能获得诺贝尔奖。

4、活着!诺贝尔委员会有一条硬规则:不能把奖颁发给过世的人。所以,无论你在学术上取得了多么重大的成果,在评奖之前,都必须好好活着。关于这一点,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就是一个悲剧人物。上世纪50年代,她用X射线测晶法获得了DNA的第一张晶体衍射图片。然而,不久后她便因癌症逝世。4年后,另外两名科学家根据照片推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但是,这个规则也有被意外地打破的时候。2011年,拉尔夫·斯坦曼因“发现树枝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而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但不幸的是,斯坦曼在诺贝尔奖颁发的前三天死于胰腺癌。由于诺贝尔委员会是在把医学奖的荣誉授予斯坦曼三小时之后才获悉他去世的消息,因此该奖项仍然有效。这种把奖项颁给离世之人的情况在诺贝尔奖史上还是首次。

猜你喜欢
菲比医学奖费米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童话般的美好世界——菲比·瓦尔作品欣赏
果蔬PARTY
费米气体光晶格模型的渐近轨线
费米:假装是司机
费米:假装是司机
菲比熊 BCES4002A
梯状光晶格中自旋轨道耦合的排斥费米气体
细胞运输研究获诺贝尔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