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课堂错误
——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为了新中国》教学反思

2016-05-20 09:26卢晓晓
教育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长征草地红军

文/卢晓晓



善待课堂错误
——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为了新中国》教学反思

文/卢晓晓

【案例背景】

心理学家盖耶告诫人们:“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可见,课堂上学生的“错误”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值得教师引起足够重视。

【案例过程】

本课来自科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为了新中国》的内容。教科书共2页,其中一页呈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形,以及领导人在窑洞前的合影;另一页则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笔者将第一课时的内容重点聚焦于红军万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过程。

“童言无忌”话长征 为了吸引学生兴趣,也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记忆,长征中的爬雪山、过草地的情形均以视频的形式呈现。

问题设计(例):看完红军过草地的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过程中,学生们冒出了很多问题:诸如“什么是长征”“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是红军”“这么远,为什么要用走的”,为什么是“新中国”……显然,学生们不断蹦跳出的这些疑问早已偏离了笔者的预期“答案”。为了不偏离课程的主题太远,笔者简单地解释了几个问题,将有关过草地中的问题更加具体化。

问题更改(例):谁跑过学校的操场?最多跑几圈?松潘草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相当于152万个操场这么大,红军叔叔都是靠双脚走完的。

在学生们不断让人意外的回答中,笔者也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提问方式。

“故事渲染”知英雄 第一部分:教师以一则故事为例(《毛泽东挥泪送衣“干人”》),讲述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该地的穷人分外贫困,被称为“干人”,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孙子奄奄一息在路旁,毛泽东当即拿出两袋干粮,并脱下身上的毛线衣送给老婆婆。通过有情节的故事形式,展现活灵活现的革命前辈的形象。

第二部分: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长征故事。

故事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没有出现出乎意料的“错误回答”。

“相互交流”奠情感 该教学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这节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有个学生是这么回答的:“红军很了不起,长征很辛苦,最后他们都只剩一个人了。”在笔者的追问下,终于弄明白了所谓的“剩下一个人”,原来是因为笔者呈现的一组数据惹了祸——“平均每12个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

【案例反思】

在实际课堂中,出错在所难免。如何将这些错误资源合理地利用起来,正是当下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课堂错误资源化观念,重视课堂中的错误。随之而来的,便是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合理的课堂错误资源化操作方式。

容错——学生不畏犯错 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有的教师害怕错误回答浪费时间、扰乱教学计划,此类教师往往采取直截了当地打断学生发言,选择他认为能够回答该问题的学生重新说;有的教师害怕错误回答引发学生偏离关注点,由此引发的讨论打扰正常的课堂秩序,此类教师往往会选择以最快的速度予以纠正;有的教师因自身的能力不足,害怕深入纠错会严重影响课堂的组织教学,此类教师往往选择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或者直接搪塞“这我们课后再讨论”;还有的教师对于错误回答干脆直接忽视,课堂重点关注正确回答,以求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榜样。

在教学的第一环节“童言无忌”话长征中,学生有很多问题,但事实上课堂时间并不允许每个问题都回答,挑选几个最具典型或是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即使是错误的,也不打击他的积极性。创设一种充满鼓励与信赖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不畏犯错,学生不用再发言前考虑怎样的答案是教师满意的,学生在教师面前的表现也最为真实。

用错——教师“小题大做”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理应好好利用。

教师课堂上运用较多的方法是利用学生之间的互补效用,由同伴帮忙一同来解决错误,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这种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讨论问题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自己留有“思考”空间,更有利于教师运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在教学的第三环节中,对于长征的印象,起来回答的同学说到长征最后只剩一个人的时候,笔者首先也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补效用。请另外的同学来帮忙回答这个问题。出乎意料的是,另外一个同学起来回答的是:“我知道那个最后活着的是毛泽东!”这时笔者才猛然发现,“每12个中1个”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于是马上转变策略,将这个错误放大,作为一个生成的新问题解剖出来和大家一起分析。由于二年级的孩子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于是在课堂中利用班级人数作比喻,刚好一个大组大概是12个,就告诉他们全班都去长征,但是最后只有4个人活了下来。

思错——师生教学相长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凡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一切表现,都能构成为教学中的动态性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包括学生回答错误的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教师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反思错误,不仅是学生要做的,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

反思错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尤其是与已有经验相悖之时,学生在经过“自我否定”后的形成的认知远比教师直接灌输来得有意义。

反思错误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分析学生的错误回答,能更加清晰地看到真实的自己,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问题,也是一次反思个人教师素养水平的好渠道。于错误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视课堂错误为一个新的学习机遇,借此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课后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素材,发现自己找的这些视频素材还是比较深奥的探索类节目,而要交流的对象是一群刚刚从一年级上来的小孩子。从学生的错误回答中反思,这也是学生给自己“上的课”!

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状态和成长需要的课堂,一定能从学生立场和视角去设计思考空间的课堂,教师珍视教室里发生的一切,即使是错误的回答,也能被合理地转化和利用,将课堂教学推向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

猜你喜欢
长征草地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草地上的事
Laughing song
少寨红军桥
草地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