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非遗”教育助力文明传承

2016-05-20 03:20王小爱
教育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毛猴芳草地教辅

文/王小爱



精彩“非遗”教育助力文明传承

文/王小爱

编者按:结绳、面塑、扎风筝、捏泥人……这些奇妙变幻的技艺为代代中国人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白驹过隙,原来街头巷尾的吆喝声淹没在往昔的历史里,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迷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当孩子的童年被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腥风血雨的电动游戏填充地满满当当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技艺再也挤不进他们的童年时光里。只有在应景的风景名胜区和寂寥的博物馆的一隅,我们才能追寻到这些技艺昔日存在的痕迹。从喜闻乐见,到人们口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技艺裹挟着他们背后的灿烂文化和童真回忆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风霜洗礼,仍然如璀璨繁星般散发着不朽的光辉。十八大以后,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促进“非遗”事业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早在2012年成立伊始,就将“非遗”传承教育作为中心的办学特色,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在地区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历史所托,传承“非遗”文化刻不容缓

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的郝卫民主任时常对老师说:“到了我们这一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每一个人肩上都担负着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历史重担。”

开展“非遗”传承教育,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现实需要,还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现如今,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风靡一时,人们盲目效仿外国人的过节方式,以过“洋节”为时尚。郝卫民主任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此种现象——“传统文化软骨病”。他说:“外国节日在中国的风行,一方面是商业推手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缺失。”

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对于凝聚中国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非遗”项目,比如剪纸、软陶、风筝等,这些雅俗共赏、深入人心的传统技艺,对青少年来说极富吸引力。孩子们通过接触“非遗”项目,了解传统技艺背后深藏的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本民族璀璨的历史文明,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从而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前提条件。国际理解教育指出,教育应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信仰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吸纳精神的地球公民;通过培养各国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世界公民品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对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前提是切实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敬仰本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我国青少年的信仰缺失,使他们盲目跟风,成为了其他国家或者民族、宗教文化的“俘虏”。“非遗”传承教育旨在通过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认同,从而形成民族平等意识以及团结合作的民族精神。

郝卫民主任说:“我们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并不是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非遗’传承人,我们是让孩子们去了解、认知自己的文化,使他们能够对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品鉴和欣赏能力。” 在信息高速流通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被日渐削弱,面对其他文化的冲击,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芳草地国际学校会将70多个孩子送到美国游学,出发之前,这些孩子会在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辅中心接受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中心的老师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这两天的教学培训中,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起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同时,孩子们经过培训,还掌握了基本的剪纸、结绳技艺,能够独立形成自己的作品。带着教辅中心配备的工具包,孩子们踏上去美国游学的旅程。中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把在中心学会的剪纸和结绳技艺展示给美国的孩子和家长、老师看。通过这种简单的文化传输过程,我们的孩子不仅获得了成就感,还自觉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视为自己的一份责任。一批批可爱的中国孩子在看似不经意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者、传承者,他们带着文化传播的使命走出国门,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宣传“非遗”做出了他们的贡献,自己也在互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大工程,循序渐进推进“非遗”传承步伐

近年来,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紧紧围绕“非遗传承教育”,努力拓宽工作思路,通过“酥雨润花”“种子培育”“土壤发育”三大工程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了“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校外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增进了区域内青少年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酥雨润花”工程 雨润未花期绽香。2012年,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辅中心成立之初,率先启动了“酥雨润花”工程,“以传统文化之酥雨滋润每一朵尚未绽放的花朵,以非遗项目的学习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旨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

中心以“喜闻乐见,拓展学生视野;利于传承,培养学生能力;健康可持续,利于中心发展”作为引进“非遗”资源项目的基本标准。目前,中心已经由最初的五项课程:杨式太极拳、古彩戏法、剪纸、结绳、养生功夫,发展为包括毛猴、茶艺、风筝、脸谱、琵琶、古琴等在内的13项“非遗”课程以及4项传统文化活动,聘任了19名“非遗”教师,每年服务超过一万多名学生。中心从“非遗活动课”“民间游戏活动课”以及“科技活动课”三种活动课程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基本技法,更是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加深学生了解程度,扩大学生了解范围,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为课程建设的发展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郝卫民主任说:“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最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自觉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在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辅中心的课堂上,老师们从技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出发,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他们能够从多角度认识“非遗”项目。在书法课上,书法老师独辟蹊径,并不是从执笔着手教学,而是从毛笔、宣纸、砚台讲起,发散书法的辐射范围,告诉孩子们如何选笔和纸,怎样选砚台,如何磨墨……让他们了解“非遗”项目的基本常识,最大限度地赋予孩子们选择的空间。同时,“非遗”活动需要孩子们彼此交流和通力合作,老师们会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这对锻炼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

“种子培育”工程 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通过“酥雨润花”工程使“非遗”传承教育得以普及,不仅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技艺有了简单的实操和学习,更让他们通过这一门技艺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的“输出”工作,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辅中心在2013年推出“种子培育”工程。

以每一个来学习“非遗”项目的孩子为“种子”,发散“非遗”项目的辐射范围,有效地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教辅中心通过与相关“非遗”老师协调,有计划、有步骤的在各服务学校建立了学生社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程度。截至目前,教辅中心已经在11所学校开设了包括剪纸、面塑、太极拳、毛猴、古琴等在内的17个“非遗”活动社团。社团的建立实现了人员固定、时间固定、活动内容固定,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来教辅中心,学习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扎实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对“非遗”项目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营造出让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环境和氛围。

除了社团建设,教辅中心还将“非遗”传承教育渗透到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上。2015年,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辅中心先后接待了三批来自西藏中学的150名藏族学生。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基础上,为这些孩子开展了相关“非遗”项目的课程,“非遗”老师结合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相关传承项目的起源,给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民族融合教育课。在藏族孩子们之间形成了热烈的反响。

在面向中国孩子做好“非遗传承教育”的同时,教辅中心还特别注意向其他国家、地区的孩子们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从2013年起,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辅中心先后接待了五批澳大利亚的学生和一批香港学生。教辅中心相信“每一个来这里参加活动的孩子都会是未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种子’”,因此每次接待都会把最精彩的活动、最亮点的内容呈现给这些孩子们,期待将“非遗”项目的星星之火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土壤发育”工程 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依靠“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进行传承和发扬的。在“非遗”传承教育中,教师被视作土壤,是决定“非遗”传承教育能否真正地开花结果的关键因素。随着教学实践的逐步深入,教辅中心越发感觉到,只有吸引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到“非遗”传承教育中来,才有助于更多“种子”的生根发芽。

2014年下半年,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的“非遗”教师联手设计推出了“芳草中华传统文化浅尝”系列继续教育选修课程。其中剪纸、北京琴书、单弦这三门课程经过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论证,正式面向全区教师招生授课。剪纸课在今年的三四月份完成了首期培训,全区40余名一线教师成为了其中的获益者。

2015年6月,在区校外教研室的指导下,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辅中心挂牌成立了“茗师工作坊”朝阳区茶文化课外校外教研组,成为朝阳区校外教研室首次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外的地方设置的教研组,有力地促进我们教科研工作再迈上新的台阶。

郝卫民主任说道:“让教师从自己喜欢做起,引导他们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这是中心进行‘土壤发育’工程的初衷。”目前,“土壤发育”工程推出的相关课程,不仅填补了教师“非遗传承教育”课程的空白,还为进一步探索“非遗传承教育”体系的构建,特别是促进“非遗传承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的坚实的保障。

>>来自澳大利亚可丽菲尔女子学校学生走进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体验中国非遗传统文化

桃李不言,“非遗”教育成效初显

“非遗”传承教育的成功开展不仅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让家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毛猴,作为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品,成为教辅中心最新开设的一项“非遗”传承项目。教辅中心准备好制作毛猴的蝉蜕和辛夷,老师们依照传统制作工艺开始授课。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不仅一板一眼地遵照老师的步骤将带有绒毛的辛夷作为猴子的身体,将蝉蜕的头、爪子粘连起来作为猴子的四肢,还奇思妙想分别为自己的毛猴添加不一样的背景。有的毛猴在长城上奔跑,有的毛猴在王府井逛街,还有的毛猴戴着耳机穿梭在胡同里听歌……孩子们将自己精心制作的毛猴带回家,给从未见过这项传统工艺的父母上了一堂鲜活的“非遗”传承课。除了毛猴以外,孩子们将亲手制成的面塑作品、结绳作品甚至扎好的风筝带回家,每一个手工艺品都承载着孩子们自己的故事,他们不仅将作品带回了家,更是将一种文化形态带回了家,使家长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全面推进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辅中心“非遗”传承教育特色的形成,中心正在不断加强自己的品牌建设,促进“非遗”活动系统化、序列化,逐步形成带有“非遗”传承特色的文化衍生品。在第二届 “芳草非遗嘉年华”活动中,教辅中心不仅开设了30多种活动供孩子和家长亲手操作,还形成了独具中国风的“芳草非遗嘉年华”的logo。同时,教辅中心还在“芳草非遗嘉年华”上推出了嘉年华系列护照、系列纪念钥匙链、民俗特色软陶作品、面塑作品等,旨在让具有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辅中心特色的文化衍生产品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走向社会,形成“非遗”项目的延续性和影响力。

郝卫民主任始终坚信“办学需慢工,教育是农业”。目前,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以“非遗”传承教育为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被评为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基地”“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教辅中心通过多年的执着探索,迎来了“非遗”传承教育的春天。很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机构找到教辅中心,希望能够寻求合作,为“非遗”项目做贡献。同时,很多非遗传承人也慕名而来,希望为正在消失的技艺寻找延续的可能。

弦歌不辍今又始,桃李不言满庭芳。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坚持以“非遗”传承教育为办学特色,以饱满的热情和不变的执着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路上且歌且赞。我们深信,在中心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一定会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之路上焕发勃勃生机,在“非遗”传承教育的指引下铸就新的辉煌。

>> 2015年6月13日第二届“芳草非遗嘉年华”大型公益活动在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举行

猜你喜欢
毛猴芳草地教辅
蝉声阵阵 毛猴驾到
青青芳草地
分形——2018芳草地艺术节
“假冒”的算式
毛猴学艺
我待教辅如初恋
教辅虐我千百遍
强化读者意识 提高教辅竞争力
试谈教辅出版的转型升级
60—70年代:北京芳草地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