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5月19日文章,原题:小人物的崛起:为什么资金少没名气的研究人员能在中国科研界引起轰动 韩春雨在中国学术界本来默默无闻,至少从获得的资金上看是这样。这名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10年学术生涯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那里获得30万元的经费。
缺乏资金的韩春雨如今成为世界焦点。他和同事在石家庄的普通实验室里,研究出一种更高效更准确的全新人类基因编辑工具,为人类对抗癌症和衰老找到新的可能。韩春雨的研究成果本月初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与网站后,迅速成为热门文章,获得海内外同行的称赞。
韩春雨的一鸣惊人可以算是“溢出效应”的一部分。随着中国扩大科技领域投资,高校走出大量博士。但他们并非都有机会在知名科研教育机构任职,不少人只能委身名气相对较小的高校。不过,互联网的发展给了他们比前辈更多的成功机会。有专家预言,科技领域的下一次突破将靠韩春雨这样没有巨额资金支持的学者。
福州大学教授陈德旺认为,这些聚光灯外的学者,将成为中国科研新势力。尽管韩春雨不在知名高校工作,但他在中国顶尖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陈德旺坦言如今“名校博士去一般大学工作很平常”。不过互联网让任何人都能获取信息,这样的科技扁平化时代,经费、环境和名气不再是出一流成果的充要条件。
也有人持悲观态度,认为进行科研毕竟还是高消费,没有资金支持,很难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中科院学者段异兵说,科研需要人才和尖端设备,“谁都想花小钱办大事,但现实往往相反”。▲(作者陈冰琳,刘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