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君 李成祥 苏丽
一年之计在于春。
年初以来,农垦北安管理局格球山农场第二管理区的干部、党员和骨干户经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调整种植结构等热点话题。
2016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储,这就意味着玉米的种植风险加大,但也给种植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如何规避种植风险、调整种植结构?大家根据各自掌握的情况,相互交流信息;党支部也组织考察适合本地的种植项目……最后拿出解决方案:对传统种植结构进行“三上”,即上饲草、上大豆、上经济作物,降低玉米种植面积20%。这是格球山农场第二管理区党支部落实管理局党委“三抓三联”工作机制的一个实例。
2015 年年初,农垦北安管理局党委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为目的,围绕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在全局实施“三抓三联”工作机制。“三抓”,即党支部抓干部党员、抓普通党员、抓骨干群众;“三联”,即干部党员联带重点户、普通党员联带普通户、骨干群众联带关联户。
面对面,解民忧聚民心
“为了发挥‘三抓三联工作机制在党建工作中的‘催化剂作用,我们在原有‘党员中心联带户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入户走访、全面排查、反复研究,重新划分了联带对象,尤其是对党员干部联系的重点户,逐一认领、对接,形成‘金字塔式服务体系;确定联带措施,保证基层领导班子成员人人有分工、个个有任务,心里有份牵挂、肩上有份责任、岗下有份担当。”农垦北安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刘新华介绍说。
社区居委会是农场基层的最前沿,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翻开红色边疆农场第二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佟富霞的民情手册,可以看到第一页详细记录着她负责的三名关联户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帮扶计划、帮扶措施等信息;在内文里,则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为关联户解决的实际困难……
2015年10月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妇女笑呵呵地提着一篮香瓜送到第二居委会办公室。“我家的瓜可是没少结,快尝尝,可甜了!”送香瓜的人叫于春梅。她身患癌症,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全家靠丈夫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生活,因为看不到希望,几度有轻生的念头。
佟富霞和于春梅结成帮扶对子后,从各方面开导她。2015年,佟富霞又帮于春梅承包了三个果蔬大棚,并组织居委会的党员干部利用节假日帮于春梅料理大棚,发动亲朋好友帮于春梅联系销路……于春梅家的大棚当年收入近三万元。于春梅说,是第二居委会的党员干部让她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群众心里有杆秤。只有真正帮助群众、服务群众,才能赢得群众信任。龙镇农场第三管理区第二居民组73 岁的退休职工董少司,生活极其困难。2013年居民组拆迁后,他没有经济能力在场部购买楼房。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张元波和三区二组组长陈容强多次与农场相关部门及开发商沟通,帮他按揭贷款购买了农场中心小区二楼的住宅。住上宽敞的新楼房,董少司从心里往外感到敞亮。
被联系的对象需求什么,干部党员就帮什么——大到政策法规,小到衣食住行。一年来,全局2267名干部党员联带重点户3926户,党员结对不少于一人,扶贫帮困不漏掉一户,并形成制度,坚持做到困难群众不脱贫,党员干部不脱钩。
手拉手,多路并进帮民富
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好党建工作就抓住了所有工作的“牛鼻子”。管理局党委达成的共识是:“三抓三联”不能搞一阵风,要做到可持续、动真格、求实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当好党组织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党员李晓宇是个热心肠的人,在赵光农场第六管理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愿意伸手相助。本区居民陈鸿开生活贫困。作为陈鸿开的联系户,李晓宇积极为其寻找致富项目、筹措生产资金,并作为担保人帮其申请无息贷款4万元,帮他购进山羊120只。通过一年的精心养殖,陈鸿开收入3.8万元,基本实现脱贫。
红色边疆农场党委在落实“三抓三联”工作机制中做到“三个对接”,即实现与职工群众在生产工作上对接、日常生活上对接、思想教育上对接。“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一件好事,就不枉‘党员这两个字。”这是红色边疆农场党员职工张伟力要求自己必须做到的。
这个农场第二管理区职工王春峰的孩子待业在家,妻子身体不好,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张伟力主动和他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协调并帮助王春峰承包了45亩玉米和45亩白瓜子,担保贷款15万元,以解决生产资金问题。同时,他又帮王春峰父子联系就业门路,通过开车打工挣钱。2015年,王春峰家纯收入10万多元,实现了当年帮扶、当年脱贫。
建设农场党委通过走下去、请上来的方式,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第四管理区职工孙延保的老母亲做胃切除手术花了2.1万元,妻子病逝,孩子在场部上学,他本人又患上了严重的肝病,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党支部书记纪玉宝、主任王山等党员干部为其捐款24 195元,助其种植高粱等特色作物。2015年,孙延保收入5万多元。从困境中拔出腿来的孙延保兴奋地说:“我们场的党员,够格儿!”
在今年土地承包过程中,五大连池农场第一管理区主任姜春青和报账员马丽娜为几名贫困职工垫付承包费12万元,解了种植户的燃眉之急。
农垦北安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徐树清评价说:“通过实施‘三抓三联工作机制,2015年全局4653名普通党员对接35 785个普通户,广大职工群众感受到了党员的坦诚相助。全局新增就业4083人,外出转移就业8100人,灵活就业14 614人,困难职工家庭年收入都达到2万多元。”
心连心,零距离服务促增收
谈到“三抓三联”工作机制,农垦北安管理局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张雅梅说:“在‘三抓三联工作机制实施过程中,骨干群众和党员一样,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骨干群众是指家庭农场场长或农业协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社会组织当中有能力、自愿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重点在‘帮思路、‘帮项目、‘帮产业、‘帮技术、‘帮信息上做文章,促进了职工群众增产增收。”
红星农场党委通过“支部+家庭农场”的组合模式,将干部党员和骨干群众紧紧联系起来。家庭农场场长赵丙岩,带领25名关联户推广种植大豆新品种“东升七号”。眼看到了收获期,赵丙岩将赵光大龙种业的收购人员请到地头,直接销售,使39.7吨大豆在雨前及时抢收,并以高于市场价每斤5分钱的价格售给大龙种业公司,既卖上了好价,又节省了成本。仅此一项,每公顷为种植户节省成本210元。
赵光农场第六管理区骨干户孙淑英在2014年发起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共有联带户286名,经营耕地7500亩。在原有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她组织合作社成员共同出资300多万元新建一座玉米烘干塔,日处理烘干能力达700吨;新建一座大豆精选塔,日处理能力150吨;按照出资比例参与利润分配,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
2015年秋天,市场粮价低迷,全局各农场骨干群众带领种植户研究市场变化,采取地头、晒场销售等多种措施,实现了好粮卖好价;积极推进“互联网+销售”行动计划,推动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龙镇农场第四管理区通过互联网帮助职工销售大豆500多吨。
红色边疆农场一区四组职工刘文臣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他有文化、脑子灵、懂经营,不但是果蔬大棚种植大户,还是家庭农场场长,每年纯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自从他成为群众骨干,就更加积极地为家庭农场种植户服务,虽然晒黑了、累瘦了,但从无怨言。
“通过制定细致、可行的帮扶措施和骨干户的示范引领,全局177户可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党员干部的作风明显转变,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张雅梅介绍说。
春回大地。农垦北安管理局所属30个党委、420个基层党组织和10 846名党员干部及骨干群众,正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奔跑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