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玠
中国民众所期待的领导人,百姓情怀只是其特征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因为“爱惜羽毛”而缩手缩脚,既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担当,还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娴熟的政治技能。
什么样的人才能领导中国?
今天的中国人期待一个怎样的领袖?
有学者说,社会公众对领导人形象的公共期待大体有三条:崇高期待、才资期待和平民期待。具体到中国,崇高期待,可以理解为从古代中国延续至今的“内圣外王”的儒家道统,领袖首先必须有圣人般的道德自律,并且敦厚沉稳、从容有度,同时还要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义与德政;才资期待,即要有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要能汇聚并合理配置政治资源;平民期待,即要有百姓情怀,切实了解民众所需,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常有人提到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那句话:“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就必须超越自己的利益,代表其他各个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民众所期待的领导人,百姓情怀只是其特征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因为“爱惜羽毛”而缩手缩脚,既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担当,还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娴熟的政治技能。
有学者曾这样分析改革家邓小平所拥有的三种政治资源:第一,他是一个元老派,不同于历史上大部分改革家是少壮派的情况,具有丰富的体制内政治经验,有着敏锐的政治分寸感与行动的边界意识;第二,他具有极高的政治威望与号召力;第三,他具有丰富的组织资源来建立改革动员体制。
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在今天的复杂局面下,什么样的领导人才能恰当应对?他又必须掌握哪些政治资源?
毛泽东、邓小平,这两位分别在中共执政的前后30年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经常被拿来与习近平做比较。你可以把这看作公众的深切期许,也可以视为中国发展至今急需在“猫论”“摸论”之上加强顶层设计的时代呼声。
在执政一年内基本掌控局面,迅速推出新理念、设置新议题,并在国内及国际上引起极高关注,习近平做到了。回溯其来时路,可以看到他有这样一些特点。
那个旧棉衣腰间扎一根导火索、带头踩在冰冻的泥泞中劳作的插队知青,那个“凡事一定要画一个句号”的青年军官,那个认定“有时候拍桌子是必要的”“要干就干成”的地委书记,还有那个整顿官员作风时表示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这种如磐石一般沉静的坚定,在习近平的人生中被不断强化。
尽管铁腕,但习近平的脾气却是不温不火、务实理性,从不咄咄逼人。老友说他是“含笑进取的改革者”,同僚说他“没说过重话”。
新华社记者赵德润曾在习近平仕途起步之时采访过他。他说,习近平成为党的领袖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并非偶然。“从正定的政治起点,到他以后在福建17年的历练,都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可是,他的胸怀非常开阔,非常善于团结人,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人,特别是能够宽容犯过错误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这个一般人做不到。”
善于团结人、善于平衡,这应该说是习近平得自父辈的一种政治家传统。有人对“红二代”有非议,也有人会类比美国、日本的政治家族,认为“红二代”更熟悉政治逻辑,更善于驾驭政治资源。这也许不能一概而论,但至少在习近平身上,人们能看到一种超常的分寸感和平衡能力。比如,他在河北正定强力改革时对老干部的悉心照顾,显然消解了很多摩擦力。既是发乎真情,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本领。
到中共十八大,提出对改革方向的选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意味着要通过中道与理性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把改革引向更深层,进而解决中国的问题。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出自《论语》的话,习近平一直非常推崇。
2004年,他曾在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上刊文谈“官德”,称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结底,用权要讲“官德”。
这可以视为他对权力的诠释。
他曾说,古往今来,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
而“为政以德”,首先执政者要以德施政,赢得人心;其次要自省、自律,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并教育和感化百姓。
在谈及如何对待升迁问题时,习近平曾说,既然下了决心走仕途,就要像过河卒子——拼命向前,但对于升迁要怀平常心,如果主动追求,终生不得志,将会很失望、很痛苦。所以,在浙江时,谈及一次丧生40人的火灾事故时,他要求官员“要拎着乌纱帽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做官”。在场人士描述,话音落地,全场无声。
谈官德,习近平特别强调慎独、自律。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江苏代表团座谈时说,国家培养一个高级领导干部,比培养一名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因此,官员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要“面壁成佛”,注重自我境界的提升。
从他当年骑着自行车下乡、吃饭必交伙食费、要求家人不能在他权力范围内经商等等,到中共十八大后立即出台的厉行节约、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可见其于细微处见功夫的谨慎态度。
习近平的语言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毛泽东——大白话与引经据典交织,轻松自如。当然,这些话用他那语调舒缓的普通话说出来,显得更加温文平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能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要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要“干事”,更要“干净”;党不能沦为“私人俱乐部”;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无论内政外交,都有一些活泼有趣、非常生活化的语句传播开来。
关于习近平的语言,上海出版了《平易近人》,北京出版了《习近平用典》,分别从大白话和引经据典的角度做出摘引和分析。
其实,能够说真话,归根究底并不是某种高超的语言艺术或技巧,而是出自诚朴坦率、实事求是的真性情。
曾在习近平治下工作过的地方干部说,他讲话往往一语点中要害,虽然不说重话,但也决不客气。
看看习近平不同时期接受电视采访的视频,你会发现,他并不像一些干部那样正襟危坐、架子十足,而是娓娓道来、流畅自然,会很坦白地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提及细节时并不刻意维护所谓“官员形象”,尽管态度平和,但时时流露出强大的自信。
他曾在福州市委书记任上去美国考察。当时一名帮忙翻译的中国留学生发现,这位官员异常专注,碰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直言发问,追根究底,不惧尴尬。
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曾谈到与习近平的四次见面。他说,有时习近平的脸上也会浮现出严厉的表情,“但这是一个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他觉得,习近平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政治家,是一个可以坦诚相对的政治家,他并没有因为地位的不断上升而自高自大,从来不端架子,一贯沉着稳重。
人们还经常能从习近平的言谈中发现一些时尚的元素,比如他会说自己“不是痛并快乐着,而是累并快乐着”;在农民家中看到菠菜,他会说“秋天的菠菜就是‘秋波吧”;2015年元旦前夕,他发表的新年贺词中用网络流行用语称赞干部们“也是蛮拼的”,表示要为他们“点赞”。有时,他还会提到流行歌曲和流行歌星。这些民间流行元素,真诚中不乏幽默感,更让年轻人倍感亲切。
2012年2月,习近平在爱尔兰参观当地一个体育运动协会时,走上球场草坪,当着众人一脚远射。
媒体形容他“极好地传达了亲和的形象”“展示了中国魅力”。而亲眼目睹这一幕的一位记者推测,这应该是个“即兴自选动作”,领导人在外交场合如此表现,其实存在一定风险,但习近平毫不犹豫、一气呵成,看得出确实喜欢足球,也确实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洒脱。
习近平曾多次面对外国媒体谈起个人爱好。作为资深的体育迷,他四五岁就学会了游泳,还喜爱爬山、散步、足球、排球、篮球、网球、武术等运动。而目前以他密集的工作安排来看,经常能实现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与成长的时代背景有关,习近平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也读过不少哲学书籍,有古希腊哲学经典,也有研究后现代主义的马尔库塞作品。而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自然也是他的阅读对象。他常常引用的句子,来自《论语》《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等等。
在福建任职的17年间,习近平写了大量调查报告。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的李君如评论说,习近平的文章文风朴实,充满智慧,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他说,毛泽东曾经要求党的领导干部亲自动笔写报告、写社论,以养成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的好学风、好作风。习近平这样有思想见解又勤于笔耕的领导干部,在中共党内并不多见。
习近平对于媒体传播的重视也相当突出。在正定、宁德,他主导的工作都曾被《人民日报》报道,1990年的三个月内就连续报道两次。这对于级别不高的地方官而言并不容易。
在省里工作时,他也曾接受电视台采访,并登上央视的《经济大讲堂》做演讲。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他连续4年在《浙江日报》开专栏,发表短论232篇,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及时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
待他主政中央之后,传播环境早已发生剧变,互联网成为主流平台。
首先是微博“学习粉丝团”,直播习近平考察行程的速度甚至超过中央媒体,甚至有时会预告其下一个考察点。
官媒也打破惯例,高层领导人的动态消息不再优先由新华社通稿与央视《新闻联播》发布,而是将社交媒体作为首选渠道。
很快,由“复兴路上工作室”“朝阳工作室”出品的几部动漫短片引爆网络——国家领导人的卡通形象出现在这些轻快活泼、格调幽默的短片中。
《中国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中国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跟着大大走之博鳌篇》,展示“刚柔并济”的习式外交风格;“党的群众路线”系列短片,甚至出现习近平举起棒子打虎的卡通画面。这一系列动漫短片甚至成为中共党际交往、国家对外宣传时的必备菜单。在以往政治禁忌多多的中国,领导人允许出现自己的卡通形象,引得外媒评论:今天再也不能将中共政府视为过时、教条、僵化的政府。
国际评论人士曾认为,习近平是个高深莫测而又强势坚定的人物。但很快,他就被定义为一个亲切而有风度的政治家。
回溯习近平的仕途,一个不能忽视的特点是,他时刻寻找机会接近老百姓,视察时会临时改变路线,常常走进百姓家里,或者用下访的方式集中解决民生问题。这种亲民之举不是一种姿态,而是出于本能。
事实上,曾经将“群众路线”作为法宝的中共,随着天长日久,已有不少干部离百姓越来越远,甚至有人畏惧民众。而习近平少年时的经历已经给他打下深深的烙印:老百姓保护了他,也成就了他。
他曾在一次下访后的总结会上对干部们说,古时候的县官尚且还有击鼓升堂、为民申冤,而我们却整天忙于开会,很少主动去抓这种事,这是不应该的。
2014年新年前夜,习近平向全国发表新年贺词。这段四分钟的视频中近景的镜头,让人们第一次看到最高领导人办公室的一些细节。比如摆在书架上的六张照片,其中包括他与父母妻女的合影,生动展示了这位国家领导人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人性化一面,充满人情味。
习近平很念旧。当年在陕北插队时的农民朋友吕侯生患病,习近平将他接到福建,几乎每天晚上都到病榻前看望,并且负担了医疗费。在正定的好友贾大山患上绝症,他专门去看望,后来还撰文痛悼回忆。
他还会请下乡时的农民朋友到家里吃饭,由彭丽媛亲自下厨。面对布衣故交,彭丽媛说:“我是咱梁家河村的媳妇,我要回村里在打谷场上给乡亲们唱歌。”
他们没有食言,2015年春节前,两人一起回到陕北农村。
事实上,除了出席外事活动,彭丽媛很少陪同习近平参加国内考察。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彭丽媛却在现场——山东正是她的家乡。夫妇相偕回乡探亲是中国人的传统,这让政治活动人情味浓厚。
每逢过年,习近平都会问候自己的老师,在福州时还曾长期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读书,直到他们工作。
在上海,一次调研时,有位农民画家想给习近平送画,因为没有画框显得不好意思。之后不久,这位画家就收到了习近平寄来的画框。
一位中国在美留学生曾为赴美考察的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做翻译。随后的几年里,他每年春节都能收到习近平越洋寄送的新年贺卡。这样的贺年卡,很多和习近平只有一面之交的人都收到过。
“冷静、有控制力,愿意承担国家重任”“具有竞争精神,明显对中国的二等地位不满意”“表里如一”——美国的观察家这样评价他。而亚洲政治家对于中国当代政治,显然有更多理解。
刚刚故去不久的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在2007年11月访华。那时,习近平刚刚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两人会面一小时,李光耀印象深刻:“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生命中经历了很多考验和磨难。……我会把他归类在曼德拉这一级的人物——有强大的感情自制力,不会让个人的不幸和苦难影响其判断。”
不仅仅是自制力。个人的苦难和不幸——以国家的苦难和不幸为背景,也会沉淀为一种深厚的使命感和同情心。“这使得他脱离了政治家的冰冷感与距离感,以有情、有义、有温度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李光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