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6-05-19 02:34王竞一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年3期
关键词:机会编码大学生

● 王竞一



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研究

● 王竞一

内容摘要 文章运用扎根理论,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初次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及饱和度检验,构建了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个人因素中的性格特点、先验知识、经济状况,环境因素中的群体影响、资源获取情况、学校相关政策、就业状况及机会因素中对机会标准的理解和定义、机会成本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从个人、环境、机会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中国 大学生 扎根理论 创业机会识别

王竞一,聊城大学商学院,讲师。电子邮箱:travelculture@163.com。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创业被公认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世界各国政府都对国民创业给予大力支持,如美国的“商业计划竞赛”、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和“大学生创业项目”、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和“十大青年项目”、韩国的“创业支援中心”、我国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这些活动分别对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场地等方面的帮助,为国民创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与创业环境。在这种氛围下,诞生了如微软、雅虎、时代周刊、Facebook等世界知名企业,涌现出如比尔·盖茨、杨致远、亨利·鲁斯、扎克伯格等成功的校园创业者。聚焦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曾经出现过四次创业浪潮,也先后涌现出如横店集团的徐文荣、傻子瓜子的年广久、联想的柳传志、巨人集团的史玉柱、搜狐的张朝阳、百度的李彦宏、盛大的陈天桥等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类型的创业者。目前我国处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政府多次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和下岗工人、转业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待就业群体相比,大学生受过系统化的知识培训,年纪相对较小,是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但是,在我国以往的创业者中,却鲜见在校大学生的身影。在美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率达20%,而我国仅有1%左右,国内很多大学生还将自主创业看做读研、出国、考公务员、找工作之外的第五种选择,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教授指出,导致这种悲观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创业政策和理念的不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创业问题展开研究。

创业活动不是凭空进行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除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需要外,还需要拥有创业机会。因为创业机会是开展创业活动的前提,只有当创业者识别并发现创业机会、并将其付诸实践时,创业活动才能够得以开展,创业成功才能够成为一种可能,适宜的创业机会对整个创业过程来说,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如果无视创业机会,盲目进行创业活动,其目的性往往是较为模糊的,创业的成功也无从得到保障,因此,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进行过多次研究,但是还较为缺乏选取我国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因此之前研究所得结论是否适用于我国在校大学生还需要加以实证检验。而中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又使我们难以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的相关理论,同时,大学生的社会身份和成长经历决定了该群体创业与其他群体创业的不同,这使我们也很难借鉴在对其他创业群体研究中得来的结论,因此,专门针对中国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问题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完善了创业的理论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学校认识到如何更好的开展创业教育,而且可以帮助那些正在创业的或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升创业能力。而对于非创业者,Mitchel等(2002)认为,创业认知方面的知识将会影响鼓励创业行为的政策设计,影响非创业者的决策过程,使得他们在决策行为上更具有创业精神。鉴于以上考虑,本文将研究的重心落在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问题上。研究选取我国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对这一群体在校期间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创业与创业机会识别的概念

创业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创业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点,由此导致创业的定义至今仍相当模糊(Cooper,2003)。有文字记载的表述有成千上万种之多。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过程的初始阶段,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业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创业的概念一样,创业机会识别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分别是:奥地利学派代表Schumpeter的“创新”观,新奥地利学派代表Kirzner的“警觉”观和行为学派的“认知”观,几种观点争论的焦点是创业机会到底是被创业者创造出来的还是被创业者发现的。

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给出的创业机会识别观点,将所研究的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界定为大学生(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在校期间对能够创造价值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创业机会的发现与创造,这些机会可以为其带来如赚取利润之类的物质上的收获,也可以带来如包括生活的充实、内心的丰富、知识的积累、以及视野的开拓等精神上的收获。

(二)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

Ardichivili等(2003)将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归为创业警觉性、先验知识、发现或主动搜寻、个人特点(自我效能,承担风险,创造力)和社会网络五点。后来Indu Peiris等(2013)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将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归为创业警觉性、个人和环境因素、先验知识、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社会网络、创业能力、认知过程、学习经验和人力资本十大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情绪(Baron,2008;Sean,2011)、性别(DeTienne & Chandler,2007)、文化(George & Zahra,2002)、环境(Stevenson & Gumpert,1985;唐婧,张帏,高建,2007)、机会的特点(张爱丽,2009;邓卫华,易明,蔡根女,2010;郭晓丹,2011)、机会识别的方式(田毕飞,吴小康,2013;田毕飞,张斌斌,2014)等方面开展研究。

(三)大学生

广义上的大学生泛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社会新技术和前沿思想的人,也指引领社会进步的先驱群体,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狭义上的大学生指的是具有大学或以上学历,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文中所提到的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教育、还处在求学阶段的全日制本科生。

三、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的是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该理论是由Glaser 和Strauss在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其关键技术工具包括开放编码、理论编码、选择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等。

四、研究过程

(一)确定问题

文章的研究主题是: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

研究中几个问题的产生完全符合扎根理论对问题自然涌现的要求。在日常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创业,经营项目多种多样,收获不一,在交谈中得知,很多学生对在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些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产生了对这部分群体创业机会识别问题进行研究的兴趣,随后,通过阅读一些相关文献,发现现有文献中有关这一群体创业机会识别问题的定性研究成果较少,进而坚定了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决心。

(二)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是围绕上面问题展开的,文章的研究群体为在校本科生,所访谈的内容,对他们来讲最长回忆时间也不超过4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避免了一些学者所质疑回顾式访谈中常见的记忆退化、后视偏差等缺陷,所以在访谈中通过使用该方法去获取质性数据具有可操作性。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完全遵照规范的扎根理论程序进行。

1.研究地点的确定

为了让选出的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文章的研究对象分别来自于所处地域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A大学、B大学和C大学。①

2.研究样本的确定

整个研究是从2014年3月1日开始,到2014年6 月30日结束,在访谈的开始阶段,为确定那些可以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涵盖度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开放性抽样方法,并在进行访谈之前,先把A、B、C三所大学对学生创业的规定等情况进行了了解,经过为期20天的调查了解,确定三所院校可以作为调查对象,并在三所院校随机挑选了100名从事过及正在从事创业的学生作为待访谈对象,对这1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初步筛选,让他们实名填写个人信息。因为在填写及回收过程中,就可以排除掉那些不愿意真实回答自己情况的部分学生,通过这次初步删选,最后有86位愿意接受进一步访谈。采用差异性抽样方法,在这86位待访谈对象中挑选了43位开展访谈,此次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剩下43位作为模型检验使用。在访谈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配合本次工作,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心情,为此将访谈地点的温度和湿度分别控制在人体感觉最适宜的17-24℃和30%—50%,时间控制在人体还未达到疲劳厌倦的30分钟以内。

为避免访谈获取太多无用信息,此次访谈仅仅围绕着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这个主题进行,以识别到创业机会这个事件作为中心点,朝着识别到机会之前和识别到机会之后的活动事项进行横向问题延伸,并辅之以学生个人的家庭情况、朋友情况、性格特点等进行纵向的影响因素梳理。

学者陈向明指出,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客观性决定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为了保证资料的可靠,必须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对目前已经建立的结论进行检验,形成三角互证。考虑到学生的一些顾虑,可能会不愿意当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因此,除了针对研究群体的访谈之外,还从这部分学生的班主任、同学、其他任课教师、教务分团委老师等那里做了进一步了解,为访谈资料的真实性提供有利保证,也使得补充调研更为便利。

因为访谈人数较多,访谈地点分散,所要获得的信息量较大,所以在征得访谈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在访谈的过程中进行了录音和做笔记。同时为避免回顾式偏差,在每次访谈结束后及时的进行资料整理,把访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及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性思考及时梳理出来。

(三)数据分析

1.初始编码

通过对收集到的以上43位访谈者的原始资料(录音和笔记)进行多次认真仔细的倾听和阅读,最终得到172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然后将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归到一起进行初始编码,整个过程结束后,共得到11个频繁出现的初始代码。为简便起见,每个代码只选择1-2个概念,1个采访记录。见表1所示: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对初步编码结果的进一步归并,见表2所示:

3.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是通过系统分析,在上面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不断地集中到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编码上,并把该核心类属和其他类属联系起来进行关系验证(见表3)。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研究的核心类属是“哪些因素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产生影响”,围绕该核心类属的因素可概括为个人P(personality)、环境E(environment)、机会O(opportunity),I(identification)代表创业机会识别。 为简便起见,仅选择三条原始语句进行缩略记录,

具体见表3所示:

表1 初始编码形成的范畴

表2 主轴编码及概念内容

表3 基于主轴编码的关系结构

4.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检验以上理论模型的饱和度,对剩下的43位在校大学生创业者的数据依次做了初始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编码,编码过程中没有发现频繁出现的新概念类属,类属之间也没有产生新关系,因此得出上述理论模型是饱和的结论。

(四)理论建构

根据在以上研究中发现的核心范畴进行理论建构,初步构建了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所示:

图1 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模型

该模型表明,个人、环境及机会范畴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个人因素主要指的是创业者的性格特点、先验知识、经济状况,环境因素指的是创业者所受到的群体影响、资源获取情况、学校相关政策,机会因素指的是创业者对机会标准的理解和定义、对机会成本的衡量。

五、研究对策及建议

根据研究所获得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模型,为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应分别从改善个人、环境和机会三方面因素着手,采取如下措施:

(一)个人因素方面

1.激发创业精神

管理学家罗宾斯教授指出,创业精神指的就是一种对成就的高度欲望,对把握自身命运的强烈自信,对冒风险的适度控制精神。朱庆吉博士(2008)在研究中指出,具有较强的企业家精神的人对机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敢于通过冒险、创新,采取超前行动去把握机会。本研究也验证了创业精神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正是性格中涌现出的这种创业精神让很多在校大学生选择创业,这些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勇于进取,不安于现状,不惧可能的失败,这种性格特质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来自后天的塑造培育,所以,应采取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等多种途径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其创造力,形成创造性的性格特质,进而提升自身的机会识别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机会识别,还会和创业精神一样,延续到离开校园之后的工作生活中。

2.传授创业技能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98年10月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2l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随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一思想,2015年,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所有高校自2016年起均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应该泛泛化,而应具有针对性,一方面应注意和大学中其它传统理论知识讲解相区别,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灌输阶段,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转化;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限于开设一门创业相关的课程上,应该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始终,可以考虑将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相结合,使学生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技能,采取走出去、走进企业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或者组织一些创业模拟实验,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运作中增强机会识别能力。

(二)环境因素方面

1.营造创业氛围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一份子,韩流时尚的兴起受到当年韩剧的影响、出国热受到当时周围人出国的影响、下海潮受到周围人下海经商的影响,创业活动也需要营造一个氛围,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人加入创业这个圈子,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网络、广播、校报校刊、告示栏等媒介,进行创业知识、创业故事的宣传,尤其是多展示一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创业故事,并适当的邀请一些成功的校园创业人物进行访谈,和大家进行交流接触,事实比语言更具有影响力,当学生看到这些成功创业的校友就生活在自己身边、和自己没有什么区别时,会产生“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他们行我也行”的想法,这样,他们才更可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创业。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如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商业网点,为学生提供创业真实演练的场所,进而启发他们的创业思维,增强他们的机会识别能力。

2.提供创业帮助

Shane和Veenkataraman(2000)指出,各类信息可以为识别新的信息提供认知框架,Kirzner(1997)也认为创业机会的基础是创业者和市场之间的信息差,可见,信息通道能够产生创业机会,在环境中寻找信息是识别创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一方面通过开设一些社交类课程和专题讲座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搭建社交平台,如组织各类学生社团、举办各种创业沙龙,以帮助大学生构建信息获取通道,提升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而大学生本人也应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习惯,如通过浏览行业相关网站、关注时事新闻, 阅读财经资讯等,提升信息收集水平,增强对市场、行业、技术变化敏感性,只有多看多听多想,才能够更广泛的获取信息,进而增强自身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

学者Harper认为,相对其它环境因素,自由的环境,尤其是经济自由的环境,更能激发人们的自信心和创业意识,所以,除了提供信息获取上的帮助外,还应该在创业设施、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也为创业教育的实践转化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

此外,鉴于我国教育现状,很多大学生的成长都是在小考、中考、高考一系列升学的压力下度过的,自身与学校外的社会接触极为有限,对创业中需要涉及到的很多政策条例、办事程序等都不是很了解,所以,还应在注册、纳税、政策咨询、撰写融资项目书等方面多提供帮助与指导,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找创业机会上,而通过对这些创业相关活动的了解,也有助于他们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创业知识,提升对新事物及外界变化的敏锐性,进而识别到更多的创业机会。

(三)机会因素方面

1.强化创业认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不同于社会创业群体,因为学生还要面对学习的任务、面对父母亲人的期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压力更大,而多年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份好工作”的教育理念又铭刻于心,很多学生从未有过创业的想法,甚至将在校期间创业看做是不务正业;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和很多大学生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很多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日常开支、甚至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都要靠父母资助,一旦创业失败,就会产生对父母的愧疚感,这些思想观念和心理包袱都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创业动机,阻碍了他们去主动发掘机会、寻找机会的意念,因此,他们很难留意识别出身边的创业机会。成长过程中,因为学习给他们带来的荣誉和奖励历历在目,而创业的结果尚属未知,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机会和成本的衡量中也会有所偏颇,会无意中轻视创业机会的价值而夸大创业产生的机会成本,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做生意,其实这只是一个狭义的创业概念,创业还包括例如创造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进行资源的新组合等创新活动,鉴于此,应加强创业观念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机会、准确判定机会、客观的衡量创业的收获和成本的付出,清楚创业背后有形和无形的价值,进而能够产生创业意愿,能够主动去寻求创业机会。

2.包容创业失败

“全球创业监管”调查报告指出,虽然西方国家都很注重鼓励创业,但是英国在创业上处于中等水平,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等国,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在英国,创业失败常常给创业者带来周边亲人朋友和银行等机构的很多负面评价,所以英国人在进行创业时相对更为谨慎,进而也导致英国成为相对不喜欢冒险的西方国家,而美国社会则相反,因为美国人常常将创业失败看做人生中一次有益的经历,他们不会受到因创业失败带来的负面评价,面对创业失败时他们也不是内疚和自责,而是积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创业提供借鉴与参考,所以美国人更敢于尝试创业,这也在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很多在校大学生敢于创业,甚至敢于辍学创业。通过以上对比可见,要想让我国的在校大学生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就要首先为他们营造一个对创业失败非常包容的社会文化体系,让这些年轻的在校大学生卸下惧怕失败的心理包袱,轻装上阵。

六、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文章基于对A、B、C三所院校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的86位本科生的访谈,通过质性编码还原其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个人、环境及机会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三个主要因素,所以分别从这三方面着手,激发创业精神、传授创业技能、营造创业氛围、提供创业帮助、强化创业认识、包容创业失败,进而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

但是创业动机不同,大学生机会识别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影响因素也可能因创业的动机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的研究。

另一方面,文章属于个案研究,仅选取了三所院校进行调研取证,而这三所院校全部是二三线城市的综合类大学,没有位于一线城市的,也没有师范、医学、音乐等专业型的学校,而且,文中选取的研究对象全部是本科生,因此,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未来的研究可以选取更多的样本,如选取一些一线城市、一些专业型院校、选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来检验该结论。

注 释

①应被调查者的要求,为尊重调查对象的隐私,本次调查所涉及的院校按照英文字母A、B、C排列。

参考文献

1.朱庆吉:《国际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Mitchell R R, Smith J B Morse E A, et al.Are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s universal?assessing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s across cultures.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 26(4):9-32.

4.Cooper A.Entrepreneurship: the past, the present, the future.In Acs Z.J.(Eds.), Handbook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21-36.

5.Detienne D R, Chandler, G N.The role of gender in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7, 31(3):365-386.

6.Schumpeter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7.Kirzner I M.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 an Austrian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1):60-85.

8.Krizner I.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9.Krizner I M.Perception opportunity and profi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79.

10.Endres A M, Woods C.R.Modern theories of entrepreneurship behavior: a comparison and appraisal.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6, 26(2):189-202.

11.Ardichvili A., Cardozo R., Ray S.A.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1):105-123.

12.Indu Peiris, Michele Akoorie, Paresha Sinha.Conceptualizing the proces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South 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 20(3):13-15.

13.Strauss A.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 责编/倪超 E-mail:nc714@163.com Tel: 010-88383907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Wang Jingyi
(Business School, Liaocheng University)

Abstract:The paper qualitativ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by using grounded theory, through open coding, axial coding, selective coding and saturation test, constructing an influence factors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rior knowledge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group influence, resource acquisition , school policies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finition of opportunity, opportunity cost of the chance factors are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individual, environment, and opportunity respectively.

Key Words:China; College Students; Grounded Theory;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猜你喜欢
机会编码大学生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给进步一个机会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Genome and healthcare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