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汉
为《打捞沉船》序
文|高 汉
Preface to "Salvage"
胡明刚电话说:打捞沉船要出本书,想请我作序。我感到有些意外,虽然读过他的文章,却不认识他,也没有看过书稿,作序从何谈起?于是约会。原来他是我的本家,还同一辈分,叫陈舟宝。我的第一句话是:“你为什么用‘打捞沉船’的笔名?”
他留下一部 251 页的书稿,题曰《老手艺文稿》,详尽记载了家乡40余种老手艺。有些连我这90岁的老天台也知之不详。可见他采访生活的深入、对故乡风物的热爱、对老手艺人手艺的尊重。这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老手艺文稿》语言朴实,如道家常,经验积累丰厚,还常有从乡土基层采撷出的人物形象,着墨虽不多,但生动入微,感人至深;相关链接部分,数据确凿、步骤分明,好比该项手艺的技术规范。这些文章的修改都在去年、今年两年不长的时间内完成。他年逾古稀,退休生活竟如此充实勤奋,着实令人感奋。读罢全书,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两本古书:《考工记》和《营造法式》。
前者,考古权威郭沫若肯定它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官书,专言百工之事, 木工七,金工六,皮工五,设色工五,刮摩工五,抟埴工二,凡30 种,汉河间献王以《周官·阙冬官》一篇,即将此书补入,今《周礼》第六篇便是; 于是《周官经》、《考工记》合为一书。今天的出版界因此视之为我国现存有关古代科学文献的重要典籍,往往单独出版。
后者,北宋神宗下诏修订,历时30余年,由李诫完成,凡36 卷,357 篇, 3555条;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及图样五部分;由朝廷颁旨施行。内容多来自当时熟练工匠的实际经验,成为宋代中原地区官式建筑的规范。
这两部书,都由文人总结古代能工巧匠成熟的实际经验写成,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都具有经典的里程碑意义。
固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日新月异,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业生产早已取代了大量的旧日手工业,深刻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上述两部古书,仍像是“沉船”中的瑰宝,为世人所重视。今天,如想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例如北京城市规划为什么突出中轴线,奥运鸟巢和水立方为什么要造在它的延长线上?明清故宫为什么是中国古建文物中的最高典型?等等问题,如果没有这两部书作指引,就不易得其门而深入其堂奥。
在这意义上,陈舟宝的《老手艺文稿》记载的虽只限于天台山地区,但对整个吴越乃至中华古文化而言,也无异于我国手工业发展长河中“沉船”里的藏宝,它记载着旧时代自然经济条件下,远古及近现代手工业发展的大量信息,储存着老手艺人代代相传和创新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同样,它是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光辉的里程碑,能把这些“沉船”里的藏宝逐一打捞出来,清理得一清二楚,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尽管内容各异,它仍如春秋时代之《考工记》和北宋李诫之修《营造法式》。着眼于此,我建议书名为《打捞沉船》,以与舟宝之名相表里。社会精神财富的积累,从来离不开社会生产和物质财富的推动。同时, 精神财富的发展,也同样对物质财富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原动力都来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两种财富的密切依存与互动,都以人类利用自然条件而开发智慧为基础,表现为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实践和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其精髓都在于对前人成就的继承与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虽然创新往往以批判开道,但任何批判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因为批判的本意只是分清是非,绝非极左路线下的“一棍子打死”,“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好比一个人的成长,婴儿不可能一步就变成了壮年,而必然要经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同样如此, 老工艺也不能例外。
对于老手艺的忠实记载,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寻求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相结合提供基本经验,造福人类。就这一点而言,《打捞沉船》的苦功是永存的,虽然草鞋今后可能只出现在文艺作品中,但是竹席等竹制品,麻布等麻制品……我相信,即使一百年以后,还将光辉依旧。
小档案:
① 《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陈舟宝著,学苑出版社2016年7月北京第1版,全彩印刷,全书共39万字,插图225幅,定价:98元。
② 高汉,1926年生,原名陈汉皋,浙江省天台县人。194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48年加入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到解放区后任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邓拓秘书,参与接管北平。后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副厂长任上离休,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著有《高汉诗选》、《三话》、《天台山文化论丛》、《天台山诗话》等。